张伯礼:中西医共同起作用把病人命保住了才是第一要义!刘力红:此次疫情“应针药并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小 编 导 读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不仅带领中医医疗队在一线抗击疫情,而且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中的参与和推广做出了大量努力。2月24日央视《新闻1+1》白岩松视频连线张伯礼院士,28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协和医院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总结了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作用,更展现出以患者生命为第一要义的医者仁心,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已过花甲之年的著名中医人刘力红教授也已带领团队深入抗疫一线。通过六次的查房治疗,刘力红教授有着什么样的经验和感受?将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聆听两位专家的精彩解析。

自1月27日随中央指导组到达武汉,一个多月来,张伯礼院士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医院、调制处方,深入推动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作用。2月28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采访,就武汉疫情发展形势、中医在这场战役中发挥的作用、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机制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公众关注的问题作出回应。

对于当前的防控局势和疫情控制情况,张伯礼院士认为,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市应该就可以摘口罩恢复正常秩序了,不过武汉的彻底解除可能还要更长一点时间,希望继续坚持当前的控制举措一个月。同时,张伯礼院士表示,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是英雄的人民,武汉人民做出了奉献和牺牲,应该感谢他们!

关于抗疫至今开展的工作,张伯礼院士表示,在抵达武汉了解当时疫情形势后,他提出根据病情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对隔离人员普遍使用中药的建议,并得到中央指导组的采纳。此后,张伯礼院士又向中央指导组提出中医进方舱,并可由中医承包方舱治疗。获得中央指导组同意后,紧急调集中医医疗队支援武汉,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专家,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现在,各方舱医院都已经普遍使用中药了。

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张伯礼院士表示,一定更强调中西结合,以西医为主。他同时强调,虽然中医起辅助作用,但是辅助有时也起关键作用。

比如对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的患者注射生脉、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对于稳定血氧饱和度、提升氧合水平有明显作用。张伯礼院士提到,现在不但所有方舱医院都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人也开始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药。目前在武汉,中药使用率由2月初的30%上升到超过80%。

此外,张伯礼院士还提到,对重危症患者要果断、及早使用中药注射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指导原则推荐的这些中药注射液,都是上市多年并经过安全性再评价的,质量安全都有保证,临床效果也都经试验证实了。早用、大胆用,往往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在被问及中西医主辅关系时,张伯礼院士表示,还是讲中西并重、中西医结合好,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中有各自独特的作用,人命关天,中西医共同起作用把病人命保住了才是第一要义。

同时,张伯礼院士也表达了通过这次疫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思。他认为,一方面杜绝一切野生动物的市场交易,严禁食用陆生的野生动物;另一方面,国家应完善疫情直报机制,加强基层卫生能力建设。张伯礼院士还特别提到,所有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另外,张伯礼院士已承担中国工程院的一个重要项目,为湖北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建立一个健康管理平台。在未来2到3年,追踪他们的健康状态,以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康复。

2月21日晚,刘力红教授及其团队抵达武汉,经过工作对接和防护培训后,于2月24日正式进入武汉市第八医院病房。在经过临床观察和对病人的初步治疗之后,刘力红教授将他们在诊疗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和大家进行了分享。

一、病情的认识及对治

湿

湿或湿浊几乎是一致的看法,我们看到的这些案例,全都是白厚腻苔,而我们一行四人(另一位芳华兄做协调保障)进入武汉后全都大便不畅,并且舌苔也变得比原来腻一些。

从我们接触的这些案例看,最为共性的是右寸脉滑,几乎每人都一样。这说明肺上的痰浊成为此次肺炎的共性特征,而上述的腻苔除湿浊的因素外,肺蕴的痰浊也是厚浊腻苔的主因。

无痰或少痰

普通的现象是干咳甚或不咳,一方面藉由咳嗽而排痰的重要路径缺失,另一方面,湿浊又困阻中焦,使运化的路径受阻,痰浊胶粘阻塞气道甚至肺泡,无有出路,这是病情缠绵僵持甚或形成急转直下的重要原因!

合病与两感

从疫情发生以来的关注,到此次亲上一线,及与一线中医同仁们的沟通交流,此次疫病充分彰显了仲景《伤寒论》对合病及两感论述的意义。也可以说,这次的疫病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合病与两感。

从初发生就没有单纯的太阳(或卫分)证,而是太阳阳明合病,甚或三阳合病。两感亦是,有的初发生就进入太少两感,进而危及生命。有的则僵持在阳明太阴两感的阶段,有的则太少两感、阳明太阴两感混杂,相对而言,少阳厥阴两感较为少见。有的则属表里脏腑两感(或曰合病),如肺与大肠合病。

因此,于处方用药上需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如国家颁布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实际上就体现了上述因素的关照。而卢师给出的桂枝法化裁,便是太阳阳明(阳明偏在脏)合病的典型方法。其余如麻杏石甘类,麻黄汤合千金苇茎类等,皆属合病对治的范畴。

而对于两感患者,四逆法无疑是重要的法,尤其对于“湿胜阳微”的病况而言,附子的应用更显重要。当然,附子绝不能滥用,辨证是前提的前提!

润燥化痰与脏病腑除

粘稠胶着塞满了气道甚至肺泡的痰如何化解,如何排除?直接关系到病情转归。为什么病人只有干咳甚至不咳?

痰的粘稠胶着使气道完全丧失空间让咳嗽来排解,应是重要的原因。这于中医来说,属于燥痰的范畴,必须通过润燥化痰的方法解决。如上述千金苇茎中的冬瓜仁便属此类药的代表。另外,种子或仁类的化痰药基本具备这类功用,如瓜蒌仁、莱菔子、白芥子等。

当然,如此㬵着的痰未必全能通过润燥化痰而由气道排除,那么接下来的妙招是透过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脏病腑除,阴病转阳,这在中医的治法中当属变法中的常法,其历史的经验丰富可参。

而上述诸籽仁类的化痰药,只要剂量合适,是足以能将肺中的胶痰通过大肠排除的。

若用针刺,则太渊透阳溪或阳溪透太渊即属上法的灵活运用。

从我们查治的这十余例病人看,除个别畏惧针灸外,第一次查房就全部用上了针刺(中药因为联系煎药等事项,第三天才吃上)。

记得给第一位病人针刺,心中还是稍有忐忑的。一则严密的防护下,眼睛因为护目镜的影响看不太清楚,二则戴上三层手套后的手已远不如之前灵巧,三是第一次给这样的病人下针,不知买不买账?不料针下去以后,病人愣住了,“怎么会有这么神?!胸完全打开了,不闷了!”而另一位病人述说道“之前的咽胸,就像过去上下班高峰期的马路一样堵得慌,怎么针下去就变成现在的马路了,空无一人。”

病人的反馈既给了我们惊喜,也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病人所描述的不同症状,如胸闷、短气,如胃脘和肚子不舒服,如咽痒咳嗽,如头晕、背寒,如肌肉酸痛、汗出等等,皆能随针缓解或消失。

这证明了我们之前提出的对于此次疫情“应针药并用”是有现实意义的。用针的另一层意义在于,随着不适的迅速缓解或消除,病人沉闷的心境被打开了,这会大有利于病的向愈。

综上所述,对于此次的肺炎,“治愈”二字实不可轻言。不是烧退就好了,也不是不咳就ok了,更不是核酸阴性就万事大吉,关照真正的痊愈至少还有三个方面:一是CT胸片的彻底改观;一是肺脉的转常;一是舌苔退净。否则,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是随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