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玉珍:乌审的女儿,治沙的英雄(之一)

国家的事,让一个女人做了

——乌审旗一位普通农民

序曲:2002年的采访

吉普车在广袤、辽阔的鄂尔多斯高原上疾驰,透过车窗,我们的眼睛贪婪地捕捉着高原上大片的绿色。一连几个小时,我们已经深入到高原纵深一百多公里,那绵延的绿色居然没有隔断。相反,越接近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乌审旗河南乡,那绿色越是茂密和顽强,甚至出现了大片的水塘和成片的芦苇。我们的目光就在这水草丰美的大地上跳跃着,不知疲倦。毕竟,这与我们想像的鄂尔多斯、荒凉的鄂尔多斯相去太远了。

鄂尔多斯高原

同车前往采访的乌审旗团委书记(时任)谢晓军介绍说:近年,鄂尔多斯市全面启动了生态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生态的恶化,再加上今年鄂尔多斯雨水充沛,植被生长良好,以往沙进人退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乌审旗,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毗邻陕西省靖边县,距鄂尔多斯市区240公里,是内蒙古西部有名的贫困县,革命老区。辖区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区,境内干旱少雨,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蒙陕交界的毛乌素沙漠

当天上午10时,我们赶到了乌审旗最大的农业乡——河南乡,在简陋的乡政府门前,我们见到了谢晓军书记为我们安排的向导——中国最基层的干部,年届50岁的河南乡人大主任(时任)周子文。周子文已经与我们此行要采访的殷玉珍相识十几年了。

在周子文主任的指引下,我们的车轮再次踏上了此行最为艰苦的一段路程:向毛乌素沙漠深处进发。周主任告诉我们,从河南乡政府到殷玉珍家要走40公里的沙路,其中十几公里的沙路是殷玉珍几年前自筹资金,亲自带人修造的,其实只是沙漠中的一条简易通道,只有三菱越野车和吉普车可以穿越。

进入穿沙路,大地开始变得荒凉,车窗外的绿色在渐渐隐退,白亮亮的明沙成片地占据了视野——这是一幅令人心悸的场景,这是毛乌素狰狞而阴险的面孔。

随着吉普车发动机和油门的轰鸣,车轮碾压着松软的沙漠艰难行进着,我们开始看到稀疏的的林木出现在远方。渐渐,林木开始稠密,那些树木有些突兀,又十分顽强地站立在沙漠中。周主任告诉我们,这还不是殷玉珍的造林区域,而是一个叫

盛万忠的老人植造的,盛万忠是七十年代的自治劳模,在当时名声很大。非常巧合,几分钟后,周主任指着林间一位锄地的老人说:他就是盛万忠!车轮迅速驶过,我们没有看清老人的面庞。

退耕还林后的河南乡

汽车又继续颠簸了二十多分钟,大片渐成规模的林区出现在身边,一眼望不到边界。周主任说,到了,到殷玉珍

植树的地方了。那一刻,我们的心狂跳着,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组成了一片真正的沙漠绿洲,而这一切,真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创造的吗?

赶到殷玉珍家的时候,已经是正午时分,几间砖房孤伶伶地伫立在沙漠中,而周围的山坡丘陵上,早已经绿树成荫。远远望去,目光所及,已经找不到明显的沙漠的影子。

殷玉珍来了,她是被家人从地里叫回来的,衣服和鞋子上还沾着新鲜的沙土。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中年妇女,皮肤的粗糙,憨厚而淳朴的笑容,这就是令人敬畏而感动的,中国的治沙英雄。

本文主角,治沙英雄殷玉珍

殷玉珍对我们说,她前几天刚从北京回来。6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三个大奖。而在此之前,她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中华环境奖提名奖。她所获得的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和奖章,需要用一个大大的纸箱子来装。

在匆匆看过了她的获奖证书和一些授奖的照片后,殷玉珍讲起了她十七年的故事。她口中浓郁的陕西靖边口音,将我们引入一段辛酸而困苦的治沙历程——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于《这一代》杂志2002年9月号,系本人早年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