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间传说之坊上摞坊

相传乾隆年间,潍县北乡有个村庄,庄上有两户宅院相对的人家,一家住在街南,一家住在街北。街北曹家富足,钱有万贯,田过千顷;街南王家贫寒,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曹家主人曹毅,所生三子,个个聪明,老三曹勋,更是聪明过人,十二岁时,“四书“、“五经”就能背诵:曹毅不惜重金请名师、聘文士来教曹勋,好让儿子求取功名。

曹勋十八:岁进京科试,得了头名状元。曹毅一家高兴得大摆宴席戻贺,这时乾隆皇帝又下诏书,让曹家建牌坊。光宗耀祖,全家能不高兴?曹毅决意把功名坊建在宅子前面,只是要占街南王家的地方。动工兴建牌坊时,玉家二妈出来说:“曹老爷,牌坊这么建,占着俺家的地方,你看合适吗?”曹毅听了,毫不在意地说:“王二妈,万岁爷有旨建坊'你看不占你点地方,坊怎么建呢?"二妈说:“万岁爷是明事知理的,将来如果俺王家建坊,建在什么地方?”


曹毅听了,认为王二妈说话太狂,便哈哈大笑起来。讽剌挖苦地说:“王二妈,这好说,将来你家有人也中状元,万岁有旨叫你家建坊,你可建在、我家坊的上面。”“曹老爷,别.开玩笑了,你看透王家几十年卮的事了?话可不能说绝了。"

曹毅又哈哈大笑说:“我曹毅若大年纪,什么时候说话没给话作主?

“你见俺王家孤儿寡母,今辈子没有那么一天,你才这样戏弄俺。

一时两下相持.局面很僵。东邻西舍也上前劝说,曹毅这时也下不了台,就当着众人一本正经地说:“既然王二妈不信我的话.,我给立个字据还不行? ”曹毅想临时胡弄下,既不显得自己无理,也让王二妈别再多说难听的话,便对家人说:“笔墨伺侯。"不一会儿,家人拿来文房四宝,曹毅当场写好,画了押交给王二妈。

王二妈明知曹毅用心不良,她哪有心去接字据?在众人的劝说下,曹毅又给她念了字据:“曹家子乾隆十年修建功名坊,占街南王家基地,如王家将来能出状元,可在俺这坊上建坊。”王妈接了字据,撕不得扔不掉,不拿又失礼,心想:王家的后人真没有能争气的,当众受人家这通戏弄吗?

道光年间,王妈的儿子王京龙进京科试,也中头名状元。皇上也传旨建功名坊,王家为在哪儿建发起愁来。虽有人提起曹毅当年写下的字据,王家觉得只许他无理,不许咱逞强,就没打算去曹家羞辱他。曹毅怕王家上门论理不便,又明知王家无法坊上建坊,便主动上门去说:“恭喜你家得中建坊,当年立下、字据,我说话算话,你们就坊上建坊吧。”

王家想建坊别无地方,坊上建坊八丈多高,几丈长的横跨大石怎么弄上去广王家和匠人好不犯愁°,曹家却暗自高兴。

正当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来了亠位过路老人,只是站在坊下观看,什么话都不说。匠人觉得奇怪,便和老人攀谈起来,自然啦到建坊上去,不少人请老者帮忙;老者拈着胡须笑着说:“我黄土埋到头顶了还有啥计可出!”话说完,就笑哈哈地走了。


匠人挽留也没留住。有的匠人嘟念着老人说的话:我黄土埋到顶了……想到这里,有人手拍大退,对大家说:“有了,用黄土屯到曹家坊顶。牌坊不就能建了吗?”

第二天大车小辆运土,不兀天,八丈多高的坊壁用土屯起来了,須露着顶,大伙把大石拉上去按装起来,撤去黄土,坊上建坊就这样建成了。这是曹家万没想到的事,觉着完了,曹家风水全让王家给压住了。自然王家和街坊四邻都扬眉吐气,奔走相告,故事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