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的变迁史:为何暑假按阳历放,寒假按阴历放

现在已经进入腊月,距离寒假也越来越近,寒假即将到来,学生们无不透露着期待。那么为什么要放寒暑假呢?寒暑假又为什么不统一按阴历放或者统一按阳历放呢?跟着笔者来探一探这历史的究竟吧。

暑假是因为天气太热,学生需要避暑;寒假是因为天气太冷,需要避寒。我们大致查一下寒暑假的时间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如果仔细查看就会发现寒暑假的时间和天气是否炎热或寒冷还是有些许出入的。

关于寒暑假,时间则需要推到汉朝时期。在汉武帝时期,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已经出现,史书上记为“太学”,太学相当于现代的国立大学,那时候的学生也是有假期的。

他们的假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旬假,每十天休息一天,类似于现在的星期天;第二种是田假,也称为农忙假,《新唐书》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每年农历五月麦子熟了,学生需要回家割麦,田假相当于现在的暑假,放假时间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第三种是“授衣假”,授衣假是在农历的九月,此时天气温度下降,学生们回家拿过冬的衣服,授衣假的时间也是一个月,相当于现在的寒假,这也就是寒暑假的雏形。

此后时间就要推到晚清时期。

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此后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都沿用这种放假制度。

晚清的年假是在腊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前后,也就是说年假是按照农历(阴历)来计算的。暑假是在小暑到立秋六天后。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的周期与公历(阳历)是基本吻合的。晚清虽不使用阳历,暑假却巧合的按照阳历来放,寒假则按照阴历来放,大致和我们现在的假期也是基本一致的。

时间来到民国,这样的规律却被打破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日期改用公历纪元。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只不过当时政府为了接轨,却将学期假制改的一塌糊涂。

欧美许多国家是按照一年三学期进行的,当时民国也搞了一个三学制。1912年9月13日,民国教育部规定元月一日到三月三十一日为一学期;四月一日起到七月三十一日为一学期;八月一日起到十二月三十一日为一学期。

民国为什么要搞三学制呢?首先7月1日是民国政府的会计年度,而学校财政需要财政拨款,故而8月1日定为学期之始。民国时期又因为对公历的过分崇拜,为了凸显元旦的重要性,就必须将其也定为学期之始。这样规划的结果就是元月到8月的时间过长,为了使全年学期时间一致,就不得不把这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期。

直到民国十八年,民国政府才恢复了二学期制,此后民国的教育部又对寒暑假的假期做了统一规定。其中各级学校的寒假时间为一月十八日到一月三十一日,共十四天。但是这就造成了在某些年份,春节并不会出现在寒假中。

据《清华园日记》记载,1934年,春节是在2月14日。季羡林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今天学校里照常上课。”而在前一天的日记中,季羡林写到“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觉得我还有一脑袋封建观念。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人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现在我们都觉得过年不能回家,不与家人团聚,不能叫过年。在当时,季羡林恐怕也是这样觉得。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政府的学期制度才被废除。

国家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教育乃国之重器。1950年教育部就先后发布了《高等学校校历》、《中学校历》、《小学校历》,校历规定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当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也规定了统一的学期和假期标准。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日期,是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在这个统一规定外,各省、市、自治区有权依照当地的情况规定本地区的学历(校历),报告中央教育部,废除全国统一的学历。”这次放权之后,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约定俗成的放假制度,只是寒假并没有那么容易,教育部门每年都需要根据春节来商榷放假事宜。

在这近千年的寒暑假变迁史中,民国采用公历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寒假方面,民国政府没有结合国家的实际,最终导致几十年寒假与春节的混乱局面。

春节之于中国人太过特殊,没有春节的寒假算不得寒假,没有团圆的春节也称不上春节。在这里笔者希望大家每年在春节都能与家人相聚,过一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