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观、干茶、香气、滋味出发,8冲图解早采的春白茶是什么味道


金庸写郭芙。

说她长得美,是标准的白富美。

但鲁直莽钝,武功不高也就罢了,居然还四处惹祸。

发起脾气来,砍下了杨过一只手臂不说,还连自己究竟喜欢谁,都不知道。

郭芙大小姐从小跟武家二仔一起学武功,一起长大。

后来爹妈把她嫁给了青年才俊耶律齐。

结果到了襄阳大战,生死存亡之际,郭芙才发现,自己爱的人,居然是杨过。

而且是从那么小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情根深种了的。

剑拔弩张、国家危亡的时候,大家都精神紧绷,大概只有郭芙这种废材,才会想起儿女私情。

欧,这脑回路转得,也太大了。这醒悟的时间和地点,也太不合适了。

也只有老金敢这么写。也只有老金会有这种神来之笔。

后来,襄阳城外的百万蒙古大军之中,杨过救了耶律齐,于是,这两个人几十年的情意结,终于解了。

真是一段奇葩的情愫。

看来,人一辈子,总要干上那么一两件蜚夷所思的事,否则,如何遣这有涯之生?

比如昨天,村姑陈,就试喝了一泡,2020年3月6日采摘的,采早了的,白茶芽头。

它被采下来,由于这几天没阳光,一直没晒成,就放在室内的萎凋槽里,吹风风干。

要论工艺,是标准的室内萎凋。

喝它的时候,是2020年3月9日。也就是它采下来的第三天。

还是毛茶,半成品,含水量还有百分之二十多。

而就是这种半成品,有部分已经被心急的主人推上市,开始销售了。

已经有茶友喝到了。他们喝的时候,还以为是成品茶,以为白茶像绿茶一样,炒一炒就能喝了。

且将新火试新芽。

村姑陈当了一回小白鼠,试喝了一下这些早采芽头毛茶的品质,看与精品茶的毛茶、与精品茶,都有哪些差距。

2020年白茶早采芽试喝笔记

外观

芽头是不均匀的。

有的特别短,有的特别长,等级特别不均匀。

短的,大约只有0.3厘米长。长的,大约有1.5厘米长。

短的,是芽头初萌时的样子。白毫还没长出来,只一颗裸芽,豆青般的绿色,没有什么光泽,体表很黯淡。

这种芽头极幼嫩,身体严重发育不足。完全不适合采摘。

长的,是牡丹王的样子,叶片的形状已经出来了,两叶合抱一芽。芽头秀长,十分饱满。白毫也生出来了,但不够密。

这种芽,看起来是已经个头够大了,可以采了,但其实,这个时节,长这么快,内质是很空洞贫乏的。

总体而言,早采的芽头,没有绿雪芽那种“雪”的境界。它们只有“绿”,堪堪可配。

干 茶

抓一把早采芽的干茶,放在小竹盘子里。

闻它们的气味。

是一股浓郁的鲜草的味道。那种草地上采摘下来的,新鲜的草的香气。

草香之后,微有毫香和花香。但这毫香与花香,想来并不是所有早采芽都会有。

如果产区不好,比如是平地,是海边,或者是原来种庄稼的地,是黄泥巴地,这些地方生长出来的茶树上的早采芽,就极有可能,没有毫香与花香。

闻起来是一鼻子青草味。

而非早采芽,也就是成熟的芽头,在正常时间采摘下来的芽头,就算仍然是半成品,它的青草味,也没有这么浓郁,这么“青”。

第一冲

沸水冲入之后的第一感觉是,这茶怎么这么绿。

正常情况下,银针第一冲冲泡后,被沸水一冲洗,芽头会比干茶时略绿一些。这是因为银针身上丰厚的白毫,被水浸湿了一部分,不再显出白色的缘故。

但这款早采的芽头,冲过沸水之后,也太绿了。绿得好像,从来就没有萌生过茸毛一样。

看来,这些头采的芽头,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的,连茸毛都没长齐,没有丰厚的白毫遮挡,马上就露出绿底来了。

就像一个人,如果有多而密的头发,那小小淋一点雨,也只是头发略湿而已。但如果一个人头发很稀少,那么,就算只是在毛毛雨中湿了一下,也有可能,就图穷匕现,成了个大光头。

第一冲的盖香,是纯正的青草味,小时候在小区的草地上玩,拔下来嫩草芽头做“饺子”馅,那股子青草的嫩青味。

汤水略微有一点淳和,用舌头搅一搅,有一点点微微的浆感。

总体感觉尚可。

第二冲

冲过水之后,茶叶更绿了。

第一冲汤水里的那种淳和感,荡然无存。

可怕的青臭味,浓浓地浸入茶水里——高品质的白茶,是香气落水,这种早采的芽头,却是青味落水。

喝这种茶汤,好像在喝一杯捞过荷兰豆的汤,那股青臭味,很酸爽,毕生难忘。

盖上的气味,全部变成了青草味。

喜欢喝这种茶汤,估计只有喜洋洋,生活在羊村里,最喜欢的食物,是青菜饼。

第三冲

青草味非常明显地成为了盖子上的主调。

这种难闻的嫩草的味道,让我们放弃了习以为常的闻盖香这个爱好。

果然,采太嫩的茶青,青味真的就是很明显,也难怪,有的茶友老是说白茶青味重,估计,喝到的就是这种过早采摘的芽头吧。

汤水是寡淡的,跟喝清水没什么区别,第一冲里出现的那些淳和感,恍如隔世。

第四冲

这一冲的汤水里,味道全部变成了煮玉米的味道。

就是夏天,买回来新鲜的玉米,洗干净,不用剥皮,整个扔到白水里去煮,半小时后,厨房里飘出来的那种香气。

清新的,甜甜的,熟玉米香。

身为白毫银针,在本应该毫香最浓郁的第四冲茶汤里,却丝毫没有毫香,这实在是对这款采早了的芽头,最大的讽刺。

第五冲

竹叶香与粽叶香,在这一冲里居然开始出现了。

要知道,这两种香气,正常情况下,只在白毫银针泡到尾水,也就是大约10-12冲的时候出现。

而这早采的芽头,居然在第五冲,也就是鼎盛后的第一冲里就出现了。

可见它的内质有多单薄,有多不耐泡。

第六冲

到了这一冲,盖子上已经几乎什么气味都没有了,连青草味都消失怠尽。

要想感受这一冲的气味,只能端起盖碗,闻叶底——这是泡正常的白茶泡到10冲之后,才会出现的桥段,而在这过早采摘的白茶里,显然是提前了一半的时间。

这种早采的芽,没水没韵,连香气也乏善可陈,唯有紫砂壶,可以解救它了。

第七冲

鉴于上一泡已经寡淡到没味道了,这一冲,为了避免喝到清水一样的汤水,果断坐杯一分钟再出汤。

坐杯后,青草味在汤里,更明显了。

并且,汤水除了薄,居然还泛出了苦味。

只喝了一口,就倒掉了。

第八冲

这一冲,坐杯2分钟。

水中居然有鱼腥味出现了,这是村姑陈喝白茶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在茶汤中喝到鱼腥味。

就算去年前年春茶季在太姥山,同样是喝白毫银针的毛茶,刚萎凋没几天的,也没有这么单薄的水,这么古怪的气味,甚至,没有这种鱼腥味。

实在是刷新了区区在下鄙人对白茶的认知。

太可怕了,赶紧结束试喝。

泡一碗辞秋,漱漱口。

【后记】

同样是毛茶,同样是刚萎凋没几天的,但正常成熟的芽头,和这早采的芽头,喝起来的汤感,真的是天差地别。

这款早采芽,没香气就算了,汤水还薄,并且,还有怪味。

那鱼腥味,喝一口就吓死人了。

以后都不打算再碰这种古怪的茶了。

想来,大家平时反馈的茶,什么没香气的,没味道的,寡淡的,应该,就是这种过嫩的早采的芽头做的吧。

可能看起来跟成熟的芽头做的茶,没什么差别。

但是,真正一喝,就发现,真是云与泥的差距。

还是老实等成熟的芽头制作的新茶吧。

喝茶,是为了健康,并不是为了赶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喝茶,还是慢一点好。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