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趣事遗闻《过日子》


留在记忆里的,就是触动心灵的。

日子里,茶余饭后,谈天说地,就事论人,是常有的事。

说话投机,还是同龄人。

我讲的这些老掉牙的事,年轻人未必喜欢。

我估计有人还真愿意听。


过日子


日常生活,叫日子。

日子前边加一个过字,就看你家日子怎么过了。

会过不会过,就有了说道。

我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吃饭穿衣量家档。”

含义好理解,就是根据家境过日子。

家有几斤粮,不能一下子吃光用光,要精打细算,多添补些糠菜,可能一家人好多天会有饭吃。不会过日子的人家,断顿挨饿常有的事。

在过去茶余饭后的谈资里,有一段真实的过日子的趣事。

过去,农村的灶台上,除了灶具,饭勺,铲子,碗架子,筷笼子。还有酱碗,盐坛子,油罐子。调色用的是老酱。调味用的是大盐。调香用的是小磨芝麻油。

最贵的当属油了。人们为了节俭用油,把它装在拳头大小的油罐里,用铁片自制成没有凹陷的小平勺。吃油时,在罐里用小勺提出来。在菜上滴几滴。

平常人家,一年四季用油,只是在吃的咸萝卜条里放上点,日常吃馅炒菜,大多是切点儿动物的脂肪,便是好饭菜了。


在村子里,有一户最会过日子的人家。李家夫妇。男人勤劳,女人会过。

俗话说的好,“男人是搂钱的筢子,女人是攒钱的匣子。”

他两口子,出了名的会过日子。

过年了,两人一商量,破费点吧,买半斤香油,年饭里,好有点香味,让孩子们尝尝过年的滋味。可是,平时过细日子惯了,买了油舍不得用,媳妇儿用油,宁可油罐子空着不用,拿根筷子伸进瓶子里蘸一下,在菜里馅里汤里水里一搅拌,就行了。她为自己能想到节俭的方法高兴。丈夫也夸她精明。

转眼又是年,这家子买肉,那家子打油。

丈夫问媳妇:“咱家买点啥?”

"我掂掂咱油瓶子,还有多少油。"

深颜色的油瓶子一提到手,媳妇儿高兴的大喊起来:“孩子他爸,这不巧了吗,咱这香油吃了一年,不光没少还多了呢。”

丈夫听了不信,接住递过来的油瓶子一掂,还真是不少,拔下瓶塞一闻,香油香着呢。

丈夫奇怪的看一眼媳妇儿,将信将疑地问:“这到底咋回事?”

也难怪呀,买了半斤,用了一年,怎么没见少呢?夫妻俩皱眉咂嘴的思索了半天,也没整明白咋回事。

反正油多了是好事,也就不去瞎想了。

村里人,串门子,数板凳,老娘们都爱叨叨个事儿。

李家弟媳妇告诉张家儿媳,“我告诉你个巧奇事吧,俺妯娌去年买了半斤油,吃了一年,不但没少,都快有一斤了。”

没多久,村子里就把小事传大了。李家过日子,有仙人帮衬,指挥油耗子天天往他家倒腾油。事传开了,人们将信将疑的羡慕着。

又是一年的光景,李家日子平淡的过着。瓶子里的油,真的越用越多。

日子一长,丈夫总觉得咸菜条上的油晃越来越少了,油的香味也谈了,吃不对劲的时候,还有股子馊味。

他提起瓶来一闻,像是明白了什么。拿起一只大碗,倒出大半碗香油,仔细观察起来,他发现,飘在上边少许油星子,底下的是混浊的水。

他总于明白了。

大声的口头嘉奖了媳妇儿。

然后,郑重其事的说:“媳妇儿,再买斤油,别再筷子蘸油了,咱也像人家那样用油罐子吃油吧。”

媳妇儿最听男人的话。后边的日子,便改用油罐子了。

又一年下来,油不再多了,一斤油少了二两还多。

丈夫和孩子们都说:“今年的饭菜比往年香。”

媳妇儿,心满意足地笑了。


细水长流的日子,在庄户人家平平安安的过着。

村子里,虽然很少有人再提有仙人帮衬的事。可是,眼看着李家的柴火垛年年都在增高。

从他家门出来的孩子,身上穿的虽然不是花花绿绿,可也干干净净。就是一块补丁,也缝的针角细密均匀,该圆的补丁不方着缝,单说他儿子屁股上那块补丁吧,不大不小括着后腚的形状,缝了个严严实实,再皮的小子,一年半载也穿不烂。

在老辈人嘴里常说:“皮小子,是好的。”听起来是喜欢男孩的理儿。可也有为调皮捣蛋的男孩开脱的意思。那个年代,男孩子玩起来,可以说是疯玩。虽然不至于窜房越脊,但是爬墙上树是常事。新裤子穿身上,爱惜几天,新鲜劲儿一过,玩的诱惑,把新裤旧袄抛到脑后。一天下来,这儿一个口子,那儿一个洞,是常有的事。勤快的妈妈,白天破了,晚上缝上。手懒、孩子多的母亲,就顾不了这么多了。所以,小时候,一大堆孩子里,常常有穿的七裂八半的孩子。但是谁也没嫌过谁。照样玩的亲,打的热。那年头,就是这样的日子。

可是,大人们总会指指点点,说着东家短,西家长的闲话。笑话谁家孩子穿的破兔子似的,谁家女儿多大了,母亲还不给做条内裤。当然,也会羡慕会过日子的女人。

有心的女人,便去看了李家媳妇儿。


李家媳妇从来不串门子,也很少有人来她家。正忙着“打夹子”的李家媳妇,见有人来,忙直起身子。

“哎呀,李嫂这是打夹子了。”

来串门子的女人大声长调的说着。

李家媳妇忙着回答:

“孩子们穿鞋太费,一双鞋穿不到年。”

来串门子的人没见局促,主家显得几分不安。随口问道:

“弟妹,来俺家有事吗?”

“能有啥事呀。”

两手槳子的李家媳妇儿,看一眼就要完的活,随口说道:

“俺把这点活干完了。”

“你干你的活,来和你说几句闲话。”

她说着话的功夫,就把屋子打量个遍。

心里头想呀,都说穷干净,李家屋里屋外可是真干净。

最后眼睛落在那堆“破扯”上。旧布片,尽管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但一眼就能看出,洗的干净。色重,色浅,分成了两卷。来串门子的女人,有点服了。

“我说李嫂呀,你可让我开了眼了,原来光听说仔细人拾柴也顺溜。看看你,一堆破布你都拾掇的这么仔细。”

嘴里啧啧啧的声音响了好半天。

李家媳妇怎么过日子,村里的女人们就传开了。

李家门前的柴火垛,码的整齐,院子里码着的树枝木棒,截的一样长短。进了屋,灶台上下干净利落。一看便知道女主人勤快,是打理家务的好手。

李家过日子细,细到什么程度,大人孩子除了冬天喝锅叉子上做饭时熥上的一大碗水。就没单烧过一壶水。李家媳妇陪嫁来的两把竹皮暖壶,很少排上用场,在“水泥柜”上一放就是十几年。


李家日子过得好,刚刚十八岁的儿子,就有人来提亲了。

李家自然高兴。相看,定亲,下礼,娶媳妇。走完了过场,儿媳进了门。

李家担心新媳妇过不惯细象日子。饭菜自然多了些油水。到后来新媳妇做的一件事,李家夫妻彻底放了心。

冬天,黑的早,做晚饭时,得点灯照个亮。

新媳妇自己动手在屋子的隔墙上,挖开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洞,放上一盏煤油灯,屋里有亮,灶台有光,一灯两用。这可高兴了李家,逢人就夸儿媳多会过日子。

乡邻都承认了那句老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年里,新亲互有走动。

李家和新亲家做到了一块。

唠的都是过日子的话。

李家大赞儿媳,亲家脸面有光。

两口红薯干酒下肚,亲家一脸认真的说:

“过日子,我还得讨教亲家哥。”

李家夫妇忙说:“有话尽管说。”

“我说哥呀,听媒人说,你家吃油的事,怎么会越吃越多呢?”

李家夫妇一听,男人唉了一声,女人溜下炕,去了外屋。

“我实说吧,传的是真事。孩子娘做菜用油,都是筷子尖蘸点油,长时间饭菜的汤水也进了油瓶子。”

李家男人说着话,不好意思的摸下了头。

亲家,大悟。

“真是把过日子的好手。”

说完后感叹道:“我结这门亲,值了!”

李家儿媳,一灯两用的过日子方法,在村子里很快就有人家效仿了。

事后多年,李家过日子的事,便成了趣事遗闻。

二O二O年春日


注;打夹子:是在木板上把旧布用槳子一层层沾在一块的活计。干透后揭下来,为“夹子”。过去农村做布鞋用。

水泥柜:是仿制过去的板柜,用水泥制作的柜,只有柜盖是木头的。结实耐用,还能防老鼠盗洞偷粮。省木料,造价低。实用方便。

破扯:破旧的布片。

本文方言较多,或有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