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钦州这个村子,约350年的时间就繁衍了4000多人

灵山那隆的樟木林村

有着跟大芦村一样的镬耳楼

约350年的时间

就繁衍了4000多人

让我们跟着“岭南十三叔”的脚步

一起去探访一下

因公事要找那隆镇茶子村的劳主任聊聊,下到村委时已是中午(村委已下班),路过旧公路时看到了一排整齐的老房子,停下车来看到了像大芦村镬耳楼一样的建筑,玩心很重地打起了宗族老前辈的电话,他已退休在南宁居住,所以派了个大哥来引路,十三叔的老家也在这个镇,与樟木林的兄弟同是权县公的后代,这次参观也在计划之中的。


樟木林村位置


樟木林村


樟木林村位于灵山那隆镇茶子村境内,全村大部分姓劳。据村里县志所载:“樟木林村是权县公第九子(房)昌祖公的后裔,是仲猷公第六世孙翊勋公约在清康熙初年即公元1662年间从那隆镇大平迁出,因住处屋背山周围长有很多高大的樟树,故起名樟木林。”

光宇劳公祠


由于光宇劳公祠堂离村委较近,我提议先到这里参观。光宇劳公祠是原来第五房劳斯荣,也就是誉彰公的第五个五儿子的古时住所,“方砖地板、青砖建墙、屋顶山墙呈镬耳形状,故俗称“镬耳楼”。”



往上看去,灰塑博古屋脊,雕刻花鸟鱼虫图案,寓意吉祥,古韵流芳。蓝天作伴,故居更加显得气派,厚重的历史烟云伴着着门额上的“利事”飘动,不变的是斯荣公耕读传家的志向。


头座门头的“鸿渐天衢”牌匾


头座大门上方悬挂的“鸿渐天衢”牌匾,是时任灵山知县刘献赠送的木雕匾额。“鸿渐天衢”取自“明·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书》:“幸惟俯谅,天衢广阔,鸿渐之仪,岂有量哉。””总体来说是对人的风采才能的赞词。斯荣公也绝对承得起这样的赞词。


灵山县志关于斯荣公的记载,嘉庆版


斯荣公少年时为雍正年间国子监生,年纪稍长,又为本地著名乡绅,才华横溢,这从刘知县送的匾中可得知。


青年鼓队


参观时正好遇到舞狮鼓队的年轻人在训练打鼓,过年的时候要用到的,按那隆一些村子的习俗,过年期间的鼓声不断,鼓声越震,人声越高。遇到兄弟,分上一根烟,微微一笑,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这就是宗族的魅力。


岭南风格的“三间两廊”


从斯荣公故居(光宇劳公祠)的形制来看,也是采用“三间两廊”的岭南典型风格布局(详情可看我前几期的“三间两廊”布局解释),具有采光好,通风等好处。


故居外


故居外冬意浓浓,几百年的时光在青砖灰瓦间刻下了印记,一旁已落完叶子的苦枥树静静的陪伴着镬耳,不言不语,或许又千言万语。


誉彰劳公祠


时间仓促,参观完光宇公祠,我就赶忙去往光宇公的父亲----誉彰的祠堂


灵山县志关于誉彰公的记载


誉彰公,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国子监生,斯荣公的父亲,誉彰公祠建于1934年,面积310平,为两进的布局。


祠堂左侧是慈父翊勋公的开村宅基地,旧址建于康熙初年,大约1662年间,后由于儿孙们分出居住和年久失修,原宅崩塌多年后才建誉彰公祠。


图中路的位置即是开村始祖翊勋公的故居

故居为夯土三进样式


夯土墙遗址,旧时夯土是用煮熟糯米混合而成

很耐用


誉彰公祠内部


走进祠堂内,由于誉彰公祠并不像光宇祠等祠堂一样是故居变作祠堂,而是一开始建造就作为祠堂用,所以内部较空旷,也没有严格按照三间两廊的布局,特别两侧的大型拱门,一般作为故居改祠堂的是不会这样子的。


特殊时期的产物


大拱门



主梁的“富贵双全”字样


由于誉彰公祠相对较新(1934年),加上传说建造的工人(起屋佬)后期做工比较不靠谱不负责,让它看点较少。按以往的经验,参观古建筑时,一般在主轴线的主梁上会有建造年代信息,比如这根“富贵双全”,还有头座的“中华民国xx年立”的主梁。很多古建筑都会有,下次你们回去祭拜时可以看下。



樟木林村在清代有很多父子同科的情况,誉彰公为国子监生,他的儿子中有几个也是国子监生,俨然一派岭南书香门第。这次的参观承蒙樟木林村族谱主编景权叔及有贤,贻宁兄弟的引导。


看着巍巍而立的故居祠堂,不禁感慨万分,漫漫三百五十年间,不觉樟木已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