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秦嶺)“茶馬古道”四畝地,"物華天寶"天華山


在陝南安康市寧陝縣四畝地鎮有一片神秘美麗的大山----天華山,在佛語中有“物華天寶”之意,茫茫天華山與戶縣相通,與佛坪接壤,方圓數十公里,貫穿了大半條蒲河。2016年7月8日,西(安)成(都)高鐵秦嶺天華山隧道順利貫通,這標誌著西成高鐵橋隧工程進入攻堅階段,“一線穿南北,蜀道變通途”。秦嶺天華山隧道全長約15.989公里,最大埋深超過1000米,是西(安)成(都)高鐵長大密集隧道群中最長一條,也是亞洲最長單洞雙線高鐵隧道。


往四畝地鎮去的道路沿途風光無限好


陝南安康市寧陝縣四畝地鎮

勤勞淳樸的四畝地群眾


西成高鐵穿約四畝地


西成高鐵穿約四畝地

四畝地鎮位於寧陝縣西部,距縣城64公里。東與新場鎮、筒車灣鎮相連,南和西邊與佛坪縣毗鄰,北與周至縣、戶縣接壤。轄四畝地、四樹坪、柴家關、太山壩、嚴家坪5個村和 1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民小組。四畝地歷史久遠,要追溯至唐代武德年間,有陳姓大戶為抵防土匪騷擾,建佔地約四畝的石堡,故得名四畝地。新中國成立後轄四合、桃園兩鄉。1952年四合鄉增設太平鄉,桃園鄉增設四樹坪鄉。1953年撤銷太平鄉,設四合、桃園、四樹坪三鄉。1958年三鄉改稱四畝地管區屬蒲河公社所轄。1961年設置四畝地公社。1967年改稱四新公社,1972年恢復四畝地公社。1983年9月改為四畝地鄉。1996年11月將柴家關鄉併入改稱四畝地鎮。四畝地為革命老區。1935年12月,中共陝南特委在四畝地建立寧佛工委。1938年12月,建立了中共四畝地黨支部,屬中共安康地委管轄。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動物羚牛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動物羚牛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美麗風景

四畝地境內的天華山景區建有藥王廟,盛產 "獅子頭,菊花心"名貴黨參,曾為朝廷貢品。境域有蘭花湖,龍潭瀑布、新隆古樹、石猴子及古佛寺佛教文化旅遊景點。

自古以來,天華山就是川陝往來的要道,商販從蜀中出發過劍門關,穿漢中,取道洋縣,翻越天華山,出戶縣,到達西安。這條茶馬古道,曾經商旅絡繹不絕,滴滴答答的馬蹄聲響逾達數百年,山下的四畝地鎮老街也因此貿易繁華昌盛,客流不斷,當年有“小上海”之稱,後來在抗戰期間更是擔負渝川陝三省的地下交通站的重任,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說三國時期,諸葛亮佔據漢中,打算繞道寶雞大散關,出祁山進軍中原,蜀中大將魏延提出引兵翻越秦嶺,就是現在的天華山,兩路齊出,直取關中,被諸葛亮所阻止,就是因為天華山地勢複雜,山高路陡,難以逾越。從蒲河溯游而上,四畝地老街就在天華山腳下,也是山的尾部。老街口上有一座清朝末年的私塾---“養正學社”,房舍雖然早已灰飛煙滅,獨留下高大的門樓如同風燭殘年的老人佇立達百年之久,算算也是寧陝最早的私塾之一了。老街僅存的幾間木板房,穿越茫茫時空,經歷漫漫風雨,已是鏽跡斑斑,門板上的黑漆在陽光中反射著點點金光。


天華山,滿眼是綠樹的幽雅,白雲的嫵媚,山泉的清冽,清風的纏綿。這裡樹美,山美,景更美。天華山景區內人文景觀頗多,這裡既有文公廟、懸棺、古棧道遺址、古莊園遺址、大王寨、菩薩廟、山神廟等歷史古蹟,而著名的林口子戰役就發生在這裡,如今這裡有紅軍棧道、紅軍標語、烈士紀念陵園訴說著紅色革命戰爭的歷史風雲。

大地尚未甦醒,唯獨幾枝桃花俏生生毫不謙讓的開著,奔騰的河水,撞到石頭上泛著清白的漣漪。河岸邊兩座微微隆起的墳冢透過樹林依稀可見,山間的馬尾松挺拔肅立,郁郁青青。走進仔細觀察,石塊簡易壘起的墳頭,水泥勾縫,一塊水泥抹成的墓碑上簡單刻著著幾個大字“林口子烈士墓”,別無其他。探訪當地一個年近九旬的老人,詢問林口子的戰事,老人熱情健談,娓娓道來。


四畝地過去是連接川陝茶馬古道上一個繁華熱鬧的小鎮,有“小上海”之稱,陝南最早的黨支部就誕生於此,抗戰初期建立過連接四川漢中到西安延安地下情報站。聽著老人的講訴,穿過漫長的歷史隧道,曾經的戰火彷彿浮現在眼前。

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集結三十餘萬大軍對中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行碾壓式的圍殲,妄圖一舉吃掉中原八路軍6萬餘人。黨中央根據形勢,將中原八路軍分為三部分,其中由王震、王首道率領率三五九旅、幹部旅為右路,取道荊紫關向山陽、柞水前進,向西面突圍。1946年8月初進入陝南商洛地區,成功解放鎮安雲蓋寺,胡宗南部為防止王震率部突進關中,在秦嶺調兵遣將設防圍堵妄想將右路軍消滅在陝南。右路軍迅速調整將部隊分做717團和719團兩部,分頭行動,打亂敵人圍殲計劃。717團兩千餘人不畏艱險不怕疲勞,離開鎮安後,向寧陝方向挺進,由太山廟穿插到平河梁,1946年8月6日抵達寧陝新場,嚴懲當地土匪惡霸,書寫革命宣傳標語數十處,簡要休整後,準備前往洋縣略陽,繞到寶雞。

1946年8月9日,717團翻越秦嶺天華山剛剛走到四畝地林口子雞公嶺,就遭到敵軍的伏擊,林口子戰役就此拉開序幕。林口子沿線山勢險峻,雞公嶺兩邊懸崖峭壁,從山溝只有一條小路通往外界,一座小山包直對溝口,適宜埋伏。原來在突圍部隊解放鎮安後,國民黨四處設伏,在林口子駐紮三個連隊約400餘人,防止我軍進入漢中,不想剛剛設伏就與我軍遭遇。敵人率先開火,我軍猝不及防,當場四名戰士犧牲,用兩挺機槍將我軍壓制在溝口。一時間,槍聲大作,子彈呼嘯,兩軍互相回擊,激戰一個小時,我軍衝鋒三次,都未成功。指戰員分析前後皆有強敵不宜戀戰,只有殺出一條血路,才能脫險,觀察地形採取正面佯攻,派一個小分隊翻山運作到敵軍背後,一舉端掉敵人的兩個火力點,我軍主動出擊奪取有利地形,敵軍迅速潰散,戰鬥經歷兩個多小時結束。我軍共犧牲十一人,其中一名女戰士為搶救傷員英勇就義,打死打傷敵人三十餘人,取得了林口子戰役勝利。

時間緊迫,敵人追兵尾隨而至,我軍來不及掩埋戰友遺體就匆匆轉移了。後來717團解放了華陽,穿越川陝公路、渭河平原、隴海鐵路、西蘭公路,1946年8月29日在陝甘寧邊區部隊接應下,勝利地重返陝甘寧邊區。戰事過後幾天,當地一位姓彭的士紳,出資十一塊銀元,悄悄掩埋了烈士的遺體,修建了兩座烈士墓。

槍聲遠去,硝煙散盡,兩岸險峻的山巒依舊靜靜地沉寂著,透出古老的荒僻和時間的幽深。想到稚嫩的生命在此定格,青春的熱血在此拋灑,頓時肅然起敬。瞭望遠方,松濤如嗚,流水如泣,許多林口子的故事,就這樣鐫刻在石頭上,流淌在河水裡。


站在四畝地鎮的老街盡頭,感受著歲月流金,物是人非的褪變,留下一段段蒼涼的故事。放眼遠眺,這大大小小的山巒,連綿不斷延伸向遠方,或險不可攀,或高聳入雲,或雲霧繚繞,宛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讓你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沿老街而上,經過魚洞子、涼水井,山勢逐漸險峻起來,路下面傳來淙淙的流水聲,這條流淌千年的蒲河,時而平緩寧靜,時而奔騰激盪,清澈俊秀的河流明亮見底,叮叮咚咚的水聲有著天籟般的美妙。河對岸幾戶農家屋簷下懸吊金燦燦的玉米,兩顆柿子樹已經掛紅,深黃的黃豆苗等待採割。


繼續向北行走,算是天華山的腹地了,有一處被人們稱作“石猴子”的地方特別惹人注目,遠遠望去,兩顆高大蔥鬱的樅樹底下,一隻猴子一動不動蹲在一塊巨大岩石上,伸出一隻手放佛要摘取什麼,又好像招呼同伴,惟妙惟肖。據說石猴子還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仙界的一隻靈猴,因觸犯天條被貶下界,落在這裡,被化為石猴,為了懲罰它,只准它夜裡活動出來覓食,石猴經常趁著夜色偷取河對岸的莊稼,因此對岸農田常常欠收。當然傳說只可付之一笑,多多少少安慰那那個年代終年勞作卻食不果腹的農人,也流露著人們對五穀豐登的期盼。深秋天涼,草木凋零,大地放佛一張黃皺的草紙,一片片收割的稻田裸露著灰褐的泥土,一垛垛的稻草堆在田邊,三三兩兩牛羊低下頭靜靜地啃草佇立,悠閒恬淡,這一切都散發著濃郁的田園風情。


再沿河而上,經過一個狹窄的山嘴,前面豁然開朗,出現一個橢圓形的盆地,據說這裡曾經是唐朝開國駙馬柴紹的謫貶之地,因此取名為柴家關,後來被歷代皇家作為御用狩獵場,足以可見當年獸類繁多,環境清幽,景色宜人。如今一條公路從中穿行而過,人們沿路而居,紛紛建起了小洋樓,平整的田畦裡種著各類時蔬,地邊一排排修剪的桑樹沐浴在秋色裡,守護著安靜祥和的大地。


秦嶺天華山美景


天華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站一景


天華山秋色


天華山秋色


再向前就到了天華山的最深處了,到了寧西林業局的伐木場,也快進入莽莽的原始森林了。當年為了搞活山上經濟,木材作為最主要經濟命脈,這裡紅極一時,現在僅剩一排平房在陽光裡靜默,一條野草橫生的土路順著山勢延伸向遠方。路旁的青松經過二十餘年的保護,已長成參天大樹,枝幹粗壯挺拔,樹冠遮天蔽日;紅樺、白楊、青岡樹、野荔枝木、馬尾松,參差羅列,鬱鬱蔥蔥,它們在這裡度過歲歲年年,從青蔥到枯黃,從夢發到凋落,週而復始,呵護著這片深情的土地。秋陽溫暖的撫摸著,秋風熱情的薰染,大山的顏色悄然變化,黑的崖、青的松、黃的葉、紅的果、藍的天、白的雲,五彩斑斕,可謂是大自然華麗的鋪排。

(盧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