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張半的孤本,珍貴的京劇餘派藝術

非遺,傳承傳統文化

南開區擁有眾多

獨具津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我們就來帶您領略南開非遺的魅力


京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在京劇的發展歷史中

誕生出了諸多流派和戲曲大家

有些流派因為留存資料稀少、唱腔複雜

成為鳳毛麟角的珍品

在南開區,就還流傳著這樣一種京劇唱派



京劇餘派藝術


說起餘派

就不能不說餘派的創始人餘叔巖

餘叔巖是民國時期

我國著名京劇演員之一

其父餘紫雲是清同光十三絕之一

餘家是梨園世家

餘叔巖9歲便登臺演出

他精通四聲音韻,善書法,文學功底深厚


(餘叔巖)


1915年,餘叔巖拜師譚鑫培

譚鑫培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其所創立的京劇譚派藝術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

餘叔巖在全面繼承譚派藝術的基礎上

逐漸自成一派

將鬚生藝術推向新的高峰


上世紀30年代

餘叔巖被公認為前四大鬚生之首

他在梨園界與梅蘭芳、楊小樓共享“三大賢”的尊稱

京劇藝術的頂峰,至今無人逾越,影響廣泛



但餘叔巖體弱多病

1943年病逝後

身後只留下十八張半的唱片

都是精品唱腔片段,十分珍貴

但片段對於後學者來說,資料顯得嚴重匱乏

缺失餘派全劇,造成演出餘派戲困難重重

這一珍貴的京劇藝術面臨失傳的困境


餘叔巖收徒極為嚴格

他去世後

只留下弟子十人左右

其中一位名叫王端璞的弟子

因當時經濟條件十分優越

得以經常追隨餘叔巖往返京津滬學戲

諸如《捉放宿店》《失空斬》等皆餘叔巖親授

因此深得餘派研究學者推崇



如今京劇餘派藝術傳承人劉榮升

幼年時便向王端璞學習餘派京劇

十歲時便登臺演出了眾多餘派名劇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著名京劇餘派研究家吳小如教授慨嘆:

“劉榮升掌握的餘派唱腔現已是鳳毛麟角,堪稱海內外孤本了。”



瞭解過珍貴的京劇藝術

大家也不要忘記參加本週的有獎問答活動哦~

在這裡再同大家說明一下參與方式


直接回復“知識問答

並點擊跳出鏈接,直接參與活動



②您還可以選擇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

參與活動



③或者您還可以在本篇文章最末

參與活動


今日已經週三啦~活動不等人

不要忘記參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