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你們「新老公」又演了部華語最佳

最近,想必天天宅在家刷新聞的小夥伴,心情都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一會兒被感動得眼眶溼潤,一會兒又被氣得差點當場去世。

是時候來看一部華語新片,給心靈掃除陰霾了——

《陽光普照》

乍一聽片名,或許會以為是一部是枝裕和式的溫情家庭電影。

但其實該片延續了臺灣「陰冷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風格,溫柔與殘酷交織,全片都流露出一種無處訴說的壓抑感。

在越來越被詬病的金馬獎上。

去年李安的苦笑已經預示了這個亞洲老牌電影獎項的式微。

但它依然承擔著對華語地區電影純藝術角度的篩選責任。

《陽光普照》以11項提名領跑,最終拿下了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和剪輯5個獎項。

足以見到金馬對它的褒獎。

而觀眾也給出了這部票選獎。

在中國臺灣上映後,票房拿下臺北新片榜第二。

而導演鍾孟宏,這個以拍攝電視廣告片出身的導演如今已經成為了臺灣電影的中堅力量。

幾乎每部有他參與的電影都與金馬有緣。

2010年就憑藉《第四張畫》首度拿下金馬最佳導演獎。

而後參與制片跟攝影的《小美》與《大佛普拉斯》都得到了金馬不同程度的關注。

有人說,他說繼楊德昌之後的,又一把“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因為他還在致力挖掘華人家庭之殤。


如果說《第四張畫》是黑暗、悲慼的童年往事。

那麼《陽光普照》就是殘酷、慌亂的工薪家庭紀事。

不煽情不催淚,全片娓娓道來,但筆法卻陰暗敏感。

看到最後情緒開始爆發,突如其來的被醞釀出一滴眼淚。

影片開場就是一段與片名相反的雨夜。

夜裡兩個騎著摩托車的少年,在霓虹與車燈交相呼應下的溼淋馬路上疾馳。

隨後,是血淋淋的一幕。

其中一個少年揮刀剁下了他人的手掌。

毫無預兆,沒有解釋。

手掌在湯鍋裡下沉,臺式青少年犯罪片的調子呼之欲出。

次日雲開霧散。

但迎接少年與他所處家庭的絕不是陽光。

這個少年名叫陳建和。

讀書很糟糕,偏愛打架鬧事。

因為受人欺負,約上兄弟帶上刀,想威懾威懾。

不料同伴菜頭(劉冠廷 飾)這麼講義氣,砍掉了別人的手掌。

自此兩人雙雙入獄。


這個開場,直接帶你進入一個行將破碎的四口之家。

陳建和的父親是一個駕校的教練。

脾氣不好甚至有一些執拗。

他不承認有過建和這個犯事的兒子。

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駕校的訓旨:“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但自己一輩子也沒能做到,卻希望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大兒子。

母親是粘合這個脆弱家庭的存在。

對犯事的小兒子,對暴脾氣的丈夫都展現出了隱忍與包容。


而他的哥哥陳建豪(許光漢 飾),成績好,長得好,連性格都很好。

是被他父親承認的好兒子,與巫建和飾演的弟弟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面。

兄弟兩人至始至終都未曾同過框。

僅有的一處對白,其中一個是正臉時,另一個人就必然是背影。

關於家庭的影片,這種處理異常耐人尋味。

比方在是枝裕和多關注親情的電影中,也少不了家庭裡那些層層疊疊的矛盾與衝突。

但總能找到一張關於家庭完整的合照。

而《陽光普照》對於原生家庭的闡述,相比下也就更加的冷硬與殘酷。

影片前半段一直都很剋制的展現著這家人真實而複雜的境遇與內心感受。

少管所裡的阿和與補習班裡的阿豪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一方是被摁住的耍狠少年,自生自滅。

一方是溫柔可靠的家庭長子,備受期待。

父親明顯是偏心的。

他說希望阿和被關到老關到死。

而對於阿豪,投去的則更多是關切的目光。

母親則心力交瘁的維護著這個十分脆弱的家庭關係。

直到又一場突然其來的變故,再次把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推向風口浪尖。

誰都沒想到,性格溫和,總為他人著想的如陽光般的少年阿豪會選擇從高處一躍而下。

在自殺之前,他照常洗澡刷牙,把房間收拾得井然有序。

手機裡的所有訊息也刪得一乾二淨,似乎生怕父母親看到會掛念一般的細緻。

父母親除了悲傷,只剩下困頓。

不懂有著大好年華的阿豪為什麼要選擇自殺。

不只父母,這段情節連觀眾都會感到驚詫。

只能從阿豪傳給交好的女生的最後一則簡訊,影影綽綽的看到一些他死亡的走向。

他說:

我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

到這裡才懂,原來《陽光普照》裡闡述的家庭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不相通。

即便有血緣作為羈絆,但內心的距離依然相隔著宇宙。

就像《大佛普拉斯》裡的菜圃,直到朋友肚財死後,才發現他河邊的破棚屋裡是那麼井然有序,還有一座貼滿女模剪報、擺滿絨毛娃娃的太空艙。

而《陽光普照》裡朝夕相處的家人則沒能看到阿豪的疲憊與負擔。

父親的角色用最大限度的關切,去期待阿豪為家庭帶來的希望。

同時惡狠狠的將目光投向自己肆意妄為的小兒子。

阿豪曾給補習班裡的女生講過一則故事。

他說司馬光砸開缸的時候,裡面沒有水也沒有別人,只有躲在缸底的司馬光自己。

這裡,電影用了一段動畫來呈現,充滿了陰暗與邪典的氣味。

可以看到阿豪本質上也有陰暗面,那則故事影射的就是他自己。

但家庭給他的標籤太過於正向,生長在華人家庭裡的長子總在備受期待的鞭策下成長。

他只能24小時從不間斷的“享受”陽光普照。


後來才知道,成績很好的阿豪已經一次落榜。

但家人並未曾問過緣由,而是期待他下一次能夠發揮正常。

因為他是家裡最不需要操心的那一個。

也許在他眼裡,弟弟才是被父親縱容的兒子。

於是這種無處可逃的情緒堆積如山。

使他在剛步入成人世界的年紀選擇了退出。

而阿豪的突然死亡,應證了父親“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教育理念的失敗。

但也給了這個家庭重新縫合的契機。

阿和在追悼會上看到了他疲憊的父親與懷孕的女友。

他同樣不懂樣樣都好,有家人關愛的阿豪為什麼會自殺。

也因深知自己永遠不會像哥哥那般優秀而痛苦。

於是原本乖張的阿和,離開少管所後,在性情上出現了轉變。

父與子的纏鬥,也因為哥哥這個角色的消失,而逐步瓦解。

很諷刺,對吧?

同一個家庭中的兩個孩子沒有矛盾,竟然也無法共存。

這一方面是因為在推崇單一價值觀的高壓社會里,人會被貼上兩極分化明顯的標籤。

一旦個體差異性被忽略,對比產生,偏見也就跟著產生。

而這個傳統華人父親角色的失能,更加劇了兩個孩子走向各自的極端。

電影中有幾場戲令人悵惘忘言。

其中一場是阿和出獄後,到便利店上夜班。

有一晚父親因夜裡夢見哥哥而睡不著覺,起身下樓買菸。

恍惚間走進阿和上夜班的便利店。

眼神短暫地接觸隨即慌忙躲閃。


自阿和離開少管所後就不再說過話的二人,第一次在便利店裡完成了買賣的對白。

因為慌張,找出的零錢硬幣散落了一桌。

匆忙的拾掇後,父親趕緊離開。

卻在這時聽到了兒子那句久違的稱呼:

還有一場,關於阿和曾經的死黨菜頭。

菜頭出獄後,來到他值班的洗車行。

但阿和卻只想著和他劃清界限,連阿和的爸爸都把他當成阻礙阿和新生活的定時炸彈。


像他這種來自泥濘底層,無父無母,人人敬而遠之的人物,只能在黑色產業裡摸爬滾打。

沒有人關心過他是不是打心底也想過做一個好人。

就是這樣的人物,最終死於非命的原因,卻是怕阿和會因為車裡的煙味而被洗車行的老闆責備,選擇了下車抽菸。

在這個殘酷的工薪家庭紀事裡,最常出現的顏色竟是綠色。

綠是經陽光跟雨水灌溉出來的顏色。

象徵著生機與希望。

但影片裡,綠色的皮質沙發、燈光與牆壁都是死物。

生機不過是一種寬慰。

屋外,植被在這個熱帶島嶼裡隨處都是,野蠻生長。

長得比人都還要高。

但你有發現嗎?恰恰是象徵生機的茂盛綠植,正搶奪著公平給你的陽光。

人卻還是很樂意看到樹木,因為它會投下供我們歇腳的廕庇。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一片陰影,陽光雖好,但任誰也經不住長時間的炙烤。

“陽光普照”也許並非是一件好事,正如電影本身講述的故事也並不溫暖。

要說本片少有的溫情時刻,就在最後那一段關於一個失敗父親的自白裡。

如果你去看,會知道這最後一刻的溫存皆建立在前兩個小時的殘酷上。

《陽光普照》就在這溫暖明亮中結束。

並告訴你,我們都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