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典型CT影像學表現彙總

重點總結在前面(附相關高清病例圖像),便於大家理解,馮老師課件附後供參考對照:

三字箴言:管、外、暈

支氣管:病灶內支氣管充氣徵(含氣支氣管),支氣管壁增厚


影像病理基礎:病原侵犯上皮細胞,造成支氣管壁炎性增厚、腫脹,但不阻塞細支氣管。

相關病例:郭佑民教授解讀

男性,18歲。有流行病學史,核酸檢測陽性。右肺下葉背段近葉間胸膜處可見片狀實變影,其內可見擴張支氣管,周圍可見小的多發斑片狀實變影,鄰近葉間裂增厚

血管:病灶內血管影明顯(血管造影徵)

影像病理基礎:病原侵犯病灶內上皮細胞,造成病灶局部血管充血、腫脹(血管增粗)。

相關病例:郭佑民教授解讀

來源:COVID-19放射學診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專家推薦意見


病灶分佈於胸膜(含葉間胸膜)下,尤其外帶

影像病理基礎:病原侵犯細支氣管與肺泡上皮。

病灶分佈規律符合病毒性肺炎的肺攻擊模式,如下圖:

Viruses, Mycoplasma, and Chlamydia

相關病例一(來源:郭佑民教授教學資料)

相關病例二(來源郭佑民教授教學資料)

與其說是磨玻璃GGO,不如說是暈徵,有的是正暈,有的是反暈

影像病理基礎:病原侵犯細支氣管與肺泡上皮,病原於上皮細胞內複製,引發“非分非血”性滲出。該滲出含:受累上皮細胞、淋巴細胞等炎症細胞,並蛋白、纖維素等,形成“膜性物”(氣促),該膜半稀半稠,比一般細菌感染初期稠,比肺泡出血稀。

相關病例(郭佑民教授教學資料)

來源:COVID-19放射學診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專家推薦意見

相關病例(郭佑民教授教學資料)

三字箴言“管外暈”一般同時存在。結合接觸病史,可以考慮疑似新冠肺炎。其他的比如間質改變、比如斑片、比如疾病後期出現的實變,都不具特徵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我們歡迎同仁們一起探討COVID-19的相關知識點,在學習中不斷更新觀念,發掘新的知識點,如果各位老師有任何疑問或意見,歡迎發送至我們的郵箱dhmedic@163.com,共同討論共同進步。我們也歡迎各位同仁將確診的新冠肺炎影像資料發給我們。相信通過大量確診病例,我們可以總結出更多的知識點,不僅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以後遇到也不會怕。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