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神曲撬动的命运轮盘赌

还记得被「左边儿一起画个龙,右边儿画一道彩虹」支配的恐惧吗?

毫无疑问,2019这一年的神曲属于老舅董宝石那首《野狼Disco》。自打破圈之后,刷屏二字都几乎无法概述这首歌的盛况。

所谓神曲,神就神在你只要听到它的名字,脑海中就能自然开始BGM循环播放。而现实中,无论是在大学宿舍,在商场,在网吧,哪怕只是打开手机……你都会「被动吸烟」式地接受魔音穿耳。

神曲也成了我们对岁月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如果某一年没有神曲撑腰,这一年的可记忆指数简直会低到让我们怀疑其是否存在过。

然而,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讲:「情深不寿」。神曲被过度消费也是注定的宿命,从大红大紫到无人问津可能就在一夜之间。

不禁想问,那些神曲的创作者,之后如何了呢?

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似乎是从龚琳娜老师的《忐忑》在2010年被网络发现并风靡一时之后,神曲一词才一下子从但丁的古老长诗变成了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流行词。

然而再往前追溯,洗脑中国人的是杨臣刚。

2004年,中国互联网环境相比当下还近似蛮荒。Flash正在兴起,网虫们追求着周星驰式的幽默,《大话三国》《阿贵》系列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而网吧里另外一半人的精力,则几乎悉数献给了《大话西游》和CS。

就在这种环境下,《老鼠爱大米》伴随着彩铃热潮呼啸而来。

2004年的华语乐坛,几乎是最巅峰一年,迄今难被超越。那一年,张韶涵带一首《寓言》拉开序幕,蔡依林凭《爱情36计》成宅男女神,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下遍大江南北,而F.I.R的同名专辑填补了那一代年轻人「精神与梦」的缺失。

这一年,还有梁静茹的《宁静》在校园大热,S.H.E的《波斯猫》风靡一时,林俊杰的《江南》朗朗上口……

也是这一年,王菲以《将爱》封山,画下自己正规音乐生涯的句点,乐坛霸权则传到一位青涩少年手中,他是周杰伦,《七里香》的推出,着实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但这一年最成功的,却是一首旋律极其简单的口水歌……

「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靠着单月下载量高达600万次的彩铃分销,杨臣刚获得了将近2个亿的收入,他本人也顺理成章地登上了2005年的央视春晚。

杨臣刚自己也对爆火莫名其妙,聚光灯带来了狂喜,也带来了焦虑,在当时就有无数人对他的成就和音乐风格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网络垃圾」。

但在当时,这些声音对他的伤害还没有彻底让他绝望。因为爆红所带来的能量,足以让任何一个人相信自己是能让保守卫道士们退步的「天选之子」。

在成名之前,他是为理想啃着方便面做音乐的年轻人,甚至还曾吃过伪劣的「康帅傅」方便面,腹泻到虚脱。

成功,不正是一切励志故事里最好的尾页吗?

杨臣刚迎来了自己人生中非常「光辉岁月」的一段时光。

2005年,杨臣刚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奉献奖」。他很有IP意识,同年,出演了电视剧《老鼠爱大米》——导演庄训鑫的评价是,「没有方向感,没有信心,表现很差——还出版了小说《老鼠爱大米》,售出30万本。

再之后,杨臣刚随着那首简单的旋律慢慢淡出了公众的视野。直到2016年,他在微博晒出与黄家驹墓碑的合影。

尽管在杨臣刚看来,这是与偶像的亲近之举。但更多人认为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而黄家驹的粉丝更是痛斥杨臣刚恶意捆绑、炒作。

十年间,网络环境沧桑巨变,杨臣刚还停留在原地,他的曲风没有成长,他的歌词永远是那一套,甚至他的受众都只剩下越走越少的那些人。

当姜思达问他:「你不怕年轻的听众会对有一种被说教的感觉吗?」

杨臣刚沉吟片刻,叹出一种无奈与不屑交杂的声音。

杨臣刚接受姜思达采访的契机,是他做出了一张收入歌曲数量达119首以至于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专辑。

然而这些歌叠加在一起,也只空有数量。

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杨臣刚做专辑的同一时期,庞麦郎也在筹划自己的新专辑,但是没钱。

坊间流传,杨臣刚曾用四个字点评庞麦郎的音乐,「不堪入耳」。但假如是真,这种风评倒是多少概括出了这位神曲后来者更加悲壮的成名之路。

华晨宇两年后的改编,让人看到了《我的滑板鞋》作为音乐作品的更多可能性,但是在庞麦郎最初亲自演绎时,却完全是对音乐规律的颠覆,甚至还裹挟着作为一首这个时代的歌曲很难出现的硬伤。

可对庞麦郎的评论堪称两极,有称其是对音乐的「亵渎」、「精神有问题」、是「审丑文化」的产物;也有从乡镇百姓,到包括贾樟柯在内的很多文艺巨擘,对他抱有宽容与期许。

翻开这首歌的评论区,有很多这样的评论:「庞麦郎就是像我这样的一个屌丝,在他身上能看到自己。」

庞麦郎确实家境贫寒,但他一开始就自称是台湾人,并对出身乃至父母都拒不承认。每当有记者作势要去他家里跟拍,庞麦郎都会直接堵住镜头,重复一句「please」,让记者离开。

他的经纪人白晓这样理解:「庞麦郎觉得公众人物应该有体面的背景,但他走下舞台之后等待自己的只有一座大山。所以他所说的一些不真实的东西其实是对自我的保护。当然,这源于他骨子里的自卑。」

白晓希望的,是庞麦郎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样才能创作出再次打动人的音乐。然而庞麦郎却活在了那梦幻泡影里。

同样是神曲,《我的滑板鞋》并没给庞麦郎带来可观的收益,他的商演观众屈指可数,演出总是亏本。两人的生活异常艰难,白晓已经搭进去很多钱,开通了好几个网上贷款账号,花呗额度达到8万元。

有一次演出前,庞麦郎想在街边的理发店做个造型,要价98元。白晓心疼得都快哭了出来。

但两人一直在死撑。

圈子中也并不是全然将他遗忘。接受某杂志社采访时,白晓告诉记者,今年年中,有一位知名歌手来找庞麦郎拍片子,带来了十几位工作人员。

一群人在庞麦郎老家小镇的小饭店开了三桌,一共消费了五千多。

庞麦郎和经纪人偷偷跑进饭店另一个屋,一人报着菜单一人拿着手机计算器算着,越算越慌。庞麦郎说:「这么贵?!」

白晓向记者转述的两句席间对话,更有意思。

庞麦郎说:「我觉得做歌好贵啊!」

知名歌手说:「我觉得做歌是最便宜的了,一首十万块钱,一张专辑也就一百多万。」

这段饭,是白晓用花呗结的帐。

行文至此,又传来了庞麦郎的新消息:他要开网店了,卖滑板鞋。而这一切依然背负着一个巨大的使命——他想攒钱再次做出专辑。

这种妥协,对于在梦想这条路上坚持了太久的人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2014年末,网络上流传了一份「十大神曲」的榜单,第一名是《我的滑板鞋》,屈居其下的是《小苹果》。

比起杨臣刚和庞麦郎这种小作坊遇到大奇迹的爆款,筷子兄弟更像是一支正规军。

他们「制造」神曲。

王太利和肖央组成的筷子兄弟,为人熟知始于2010年由他们制作的微电影《老男孩》,其后2011年《赢家》,2012年《父亲》,以恶搞的风格加大众共情点的组合,给他们带来最好的宣传效果。

事实上,《小苹果》这首歌本身,都是为了宣传院线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而诞生。

从音乐角度讲,《小苹果》是典型韩式神曲工业制造产品。曾有韩国研究机构分析,2012年洗脑全球的《江南style》,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5个音节重复4次,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人体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而《小苹果》也遵循了类似的原则,以周而复始的旋律加上通俗且压韵的歌词,让任何一个人唱起来都可以朗朗上口,都会不自觉的在脑海中单曲循环。

筷子兄弟不是没有梦想,但他们更清楚梦想怎样才能以更加职业化的方式抵达。

神曲是这个进程的一块加速剂。用过了,就不该再复制。

按两人的说法,组合取名筷子兄弟,寓意「筷子一对,永不分开」。然而《小苹果》之后,这双筷子,各自进军。

野心更大、选择主攻影视的肖央,从跑龙套,到插入唐探宇宙做配角,自导自演喜剧《天气预爆》,再到今天(12月13日)上线的电影《误杀》里担纲正剧男主角,如今身上已经很难感受到《小苹果》的痕迹。

而王太利选择继续做音乐,参加了许多综艺节目的录制,颇有些综艺咖的意味。但整体下来,近几年的关注量还是渐微之势。

一个有趣的数字:王太利微博粉丝63万,肖央微博粉丝数则是454万。

而这个速朽时代,也已经不太可能再有靠一首歌成名就能吃饱一辈子的创作者了。

歌红人不红反倒可能成为常态,成为一个梗。比如老舅就「不得不」跑到综艺节目上半玩笑半认真地发声,「这首歌是我的,不是陈伟霆的。」

归根结底,神曲是一阵风,有作者扶摇而上,有作者却深陷其中,继续追逐着那海市蜃楼。

他们幸运地被看见。他们不幸地曾被看见。

撰稿 康宸玮

校对 张 帅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