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澆灌式”給予,不然花再多錢,娃也不領情

文|啞鈴媽媽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看到這樣的臺詞,大家是否覺得似曾相識?的確,不管是在電視劇當中,還是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有些人以愛的名義來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付出,但這些付出是否真的能夠被人理解?這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了。

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而言,就是這樣一種表現。最近這一段時間,一檔親子節目引起了眾多人關注,小女孩一出場就拿出來了一幅畫,並且還把這幅畫叫做“愛心家庭”。而當主持人問起小女孩為什麼要畫這樣一幅畫時,她哭得泣不成聲,講述了自己家庭現在遇到的一些問題。

原來這一位小女孩的父母認為她非常的有舞蹈天賦,於是乎,小女孩的媽媽便帶著她來到了北京學習舞蹈,到現在一家人處於兩地分居狀態。雖然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好好學習舞蹈,已經花了一棟房子的錢,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

小女孩的態度非常的明確,她表示自己更加希望能夠有一個友愛的家庭,從她的話中也不難看出她對於自己家鄉的留念。她表示自己畫中所做的房子是她鄭州老家的房子,但是因為現在要學習舞蹈的原因,所以一年來也難得見爸爸幾次。

這件事情讓現場的嘉賓無不動容,有很多的人也偷偷地抹起了眼淚,而說起這件事情,小女孩的媽媽也是有著訴說不完的委屈,和萬千父母一樣,小女孩的母親不過是希望她能夠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一位母親的做法顯然已經傷害到了孩子的心,造成了孩子童年的缺失。

這檔節目播出之後,眾多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也開始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並且針對於這一個事例也展開了討論。新時代的到來也帶來了一個新的話題,那便是父母的付出與子女的感受是否是站在同一線上,子女對於父母的付出,是否真的會接受並感激?實際上答案卻並非如此。就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出現了親子關係裂痕的家庭,一抓一大把有很多孩子都不願意父母做過多的交流,習慣性地把自己包裹起來。

他們只做他們認為對的!從來不在乎我的感受!”這是千萬中國孩子的吶喊,也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實際上這也暴露了中國式父母存在的一個巨大問題,那便是對於孩子需求的“無感”。付出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付出應是熱心接受並心存感激的。

新時代的父母到底要從哪些方面對孩子有所付出呢?

一、更多地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

鄭州這一位小女生可能在舞蹈方面的確是比較擅長,但是並不代表孩子的興趣愛好,就只有舞蹈這一項。實際上孩子興趣愛好極其廣泛,父母應該要多去對孩子興趣愛好做出瞭解,不應該一錘定音。

二、多去了解孩子想要什麼

最近這幾年來關於親子教育類型的電視劇是越來越多,這也代表著社會對於孩子需求的逐漸關注。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麼?父母應該要多去做了解,做孩子想要做的事情,讓孩子真正從內心接受。

三、避免“澆灌式”給予

1.我是他的父母,我做主

受原生家庭影響大的孩子有很多,而將近有50%左右的孩子,基本上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因為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涉世不深,所以很多父母都會更加願意自己替孩子拿決定,在父母為孩子做主的過程當中,就很容易會導致“澆灌式”給予的發生,自認為是對孩子好,但是孩子不領情,反而還影響親子關係。

2.他長大了就會感謝我

部分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所想強加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還不具備有獨立思考能力。但是付出與給予本就是雙方的,當父母總拿著孩子長大了這件事情來說事的時候,就已經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容易引發親子關係破裂。

3.他還小,我替他做主

這也是屬於“澆灌式”教育的其中一種模式。由於孩子從小願意聽取父母意見,因此父母習慣了給孩子做決定,而這一類孩子在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媽寶男”“聽話女”,任何事情都需要他人為自己做決定,面對突發狀況,無任何緊急處理能力。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也容易出現心理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