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解脫之道



簡介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公元前五百餘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國,是國主淨飯王的太子。成道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迦族的賢哲”。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核心思想

心靈是先驅,是首領;萬法唯心造。

我們即是本身所想的模樣,一切行為來自內在的想法,這些想法使我們造成今日所處的世界。

控制自我勝過控制世界,對世俗享樂的自制勝過全世界的財富。征服自我的人,方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執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干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

鍛鍊心智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高尚道德的訓練,第二種是高超思考方的訓練,第三種是高等領悟力的訓練。

一切諸行,皆悉無常;勤行精進,切勿放逸。

解脫之道——四諦:苦、滅、集、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