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拆出5套,4子女争论给出三个分配方案。老人回应两个字:不分


【1】四个孩子,一个孝顺的都没“押”中

张大爷家住的是老房子,经济条件很一般。

张大爷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老大老二是儿子。四个孩子成家之后,陆续都搬出去住了。张大爷心里很清楚,四个孩子私底下有点“较劲”,都是“看着别人”。孩子们不往好处里比:你是老大,你应该多照顾老人;你是女儿,你应该多照顾老人……

对于这四个孩子,老张既气愤,也无奈。按理说,这么些个孩子,怎么也有能对老人好一点的,可是一个也没碰着。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老人经常感慨:还不如就一个孩子。人为啥不学会往好处里比,总看着别人不好的地方……

张大爷的爱人对事情反而看的比较开:

“人各有各的福,各有各的命。

这个跟有多少孩子没关系。就算一个,也不一定对老人多好。别人家孩子多,也有和和气气的。与其抱怨孩子,还不如咱们自己把日子过好。”

对于老伴儿这种看法,张大爷是认同的,只是想起来心里很不舒服。谁不希望家里都好好的?

为这个事情,张大爷想过,也反思过自己:是不是孩子们小的时候,因为忙着养家对孩子关心的少?忙活大半辈子也没挣多少钱,孩子们嫌家里穷?还是自己的脾气性格不讨孩子们喜欢?……

张大爷一直觉得老俩对孩子做的不错。孩子们小的时候,对孩子管教是少,严厉居多,但那也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就这么大点本事,要说挣大钱也没那个能力,自己一家人别那么功利;至于脾气性格,自己不是那种脾气大发火、偏向谁不偏向谁的问题。

还是老伴儿经常开导他:

“别瞎琢磨的,你想这也没用。就算是咱们的问题,这些事儿现在还能改不?都七老八十的人了,再出去拼命挣钱?图啥?

再说了,孩子都大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心里都是有数的。愿意的,不说他们也会做。不愿意的,说多了也没用。”

老俩能够相互支持、关爱着走过这么多年,或许对于他们来讲,才是最宝贵的。老伴儿说的对,所以,张大爷慢慢也想开了:顾好自己,顾好老伴儿,俩人先自己好好的,比什么都强。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想别人的事儿。

【2】房子拆迁,方案一出,孩子们纷纷回家

大概有个二、三十年了,张大爷的家门一直都很“冷清”,很少有一大家子人一起团聚的时候。经过这么些年,老俩其实也早习惯了。

虽然房子已经有些破损,墙壁都开始掉皮了,但是对于他们俩人来讲,这是一个家,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加上老街坊们都比较熟了,生活上倒是也算充实。

四个孩子里面,相对来说,回来勤快的,也就是老二多点儿。原因很简单:老二离得近。张大爷六十多岁那年得过一场大病,住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院。发病当时,老伴儿先给二儿子打的电话,把老张送到医院,当时老二交的住院费。

因为这个事儿,几个孩子产生了摩擦:老二觉得,父母闹病应该是四个孩子的事儿,住院费应该四个人均摊,其他仨孩子都没表态,也没做什么动作,让老二非常不高兴。后来还是张大爷把住院费“还”给了老二,才算“抹平了”。

自打这个事情起,几个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变得更加不好。

好多年过去了。张大爷家住的那片,整个都要拆迁了。消息一出,街坊邻居们天天议论这个事儿,有不愿意离开的,有想着怎么讨价还价的,还有算计能分出多少套房的……有时候拆迁就这样,不是有个词叫“拆二代”么?一拆迁,能出一批有钱人。

张大爷挺舍不得的,几十年生活早就习惯了,对老地方有了很深的感情,跟老邻居们常来常往的又方便。这一拆,生活环境变了,不知道能不能适应。

老伴儿常劝他:

“报纸上不是写了么?这是规划,咱们得服从。难不成你还想当个‘钉子户’?咱家不干那事儿。到时候看看怎么个补偿方式吧,有咱俩住的地方就行了,别想那么多。”

谁知拆迁方案一下来,按照张大爷家的情况,居然能补出5套房来!

他们不太了解怎么算的,但是从来没想过能一下子这么多套。看着这个结果,老俩开始有点不知所措,随后反而平静了下来:他们知道,这次拆迁的结果,一定会“惊动”孩子们。老俩到底应该怎么决定,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果不其然,几个孩子也早都知道拆迁的消息了,也一直盯着补偿的问题。一听说这么个结果,一下子全来了。

张大爷家平时的冷清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3】为分房,四个孩子争论不休

孩子们的来意,张大爷和老伴儿很清楚:无非是想分得几套房。

这时候,孩子们不再看谁不来了,都争着看看谁又跟爸妈念叨房子的事儿了。所以,经常是四个孩子一起来、一起走。

张大爷的老伴儿先问起了话:

“既然你们也知道拆迁的事儿了,你们说说有什么想法,我们听听。”

老二先说话了:

“我平时照顾爸妈多,上次爸住院的钱都是我花的,我不跟你们哥仨平分,要两套。爸妈平时自己留一套住就够了。其他两套,你们商量着来。”

老大看了一眼老二,带着些嘲讽的语气说道:

“你照顾爸妈多?哪儿多了?无非是过家门进来看看,那是因为我们离得远!

再说,住院费是你花的?我怎么听说后来爸把钱给你了?充其量也就是垫了一下吧。我的想法是,爸妈必须两套,他们住一套租一套。我是长子,我两套。老二,哥也不磕碜你,你一套。俩妹妹嫁出去了,就别惦记了。”

俩女儿不干了:凭什么嫁出去就不能分家产了?四个孩子,加上爸妈,正好一家一套,最公平。

看着几个孩子们的争论,张大爷和老伴儿都看在眼里。也是他们能想象到的情形。听完这些话,张大爷开口了:

“都说完了?听听我的意见,就俩字:不分。”

孩子们一听都愣了:

“你们要那么多房子有什么用?”

“人家老李家仨孩子,每个人还分了一套,咱们轮到咱家就一套也不分了?”

“爸,你这时候别犯糊涂,现在给我们,比今后留给我们可省钱省事儿多了。”

“……”

七嘴八舌的话,张大爷直接就打断了:

“我说了,不分。

我再说明白点儿,我和你妈活着的时候,谁也不分。

房子多也好、少也好,是我和你妈用来养老的,万一哪天需要钱,我们起码还有的卖。什么时候我俩都走了,剩下的,再留给你们。

我说明白了不?至于留给谁,是你们几个平分、还是谁有谁没有,现在我们没定。我和你妈商量好了,我们会写份遗嘱,到时候看你们谁顺眼就留给谁。”

几个孩子面面相觑,没想到老人对于分房的事情早有想法,而且竟然是这么个结论,有点出乎意料。在他们看来,老人不可能留那么多套房,肯定能分几套出来。

听完这个结论,孩子们都特别不高兴。还是老二“胆子”大一些:

“爸,你这想法,太冷漠了吧?谁家老人不为孩子考虑?你们把着这么多房子有什么用?如果这样,今后还怎么指望我们伺候你们?”

张大爷心里早有了主意:

“没事,谁伺候我们,留给谁。不伺候,一分也不留。

没人伺候,我和你妈把房子都卖了,也有去处。这事不是我和你妈怎么着,取决于你们自己。

过两天我们就签协议了,只有我和你妈去签。签完协议,我们再写份遗嘱。

别说我们冷漠。想想你们老了,你们希望孩子们怎么对待自己,就是现在我们的想法。”

【4】启示

没房子的头疼,房子多了也头疼——都是利益使然。

孩子们能朝老人要房子么?当然能。但是,“该”朝老人要么?这得打个问号。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家庭,包括父母、子女都有这样的想法:接济孩子,或者受到父母的接济,都是应该的。

“应不应该”,其实是一个主观判断题。这里不存在天然的事儿:不能因为你是父母,就必须要被子女“啃”;不能因为你是子女,就必须得养我、最后财产还一分落不着。

通过张大爷的做法,有两点启示与大家分享一下:

1.老人很“拎得清”。

拎得清两件事儿:一件事是很清楚该分给谁、不该分给谁。一件事是特别懂得保护自己。按照目前子女对待自己老俩的态度上,谁也不该分;房子是不少,攥自己手里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险。

2.老人很懂得“拿住”。

张大爷说了:我只会把财产留个照顾我们的人,不照顾的人一分也得不到。这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个约束。想得到财产么?财产是作为回报,需要的是对老人赡养付出。老人会通过遗嘱的方式,把子女“约束”下来。

这两个点,是希望给到老年朋友的建议。当然,除此之外,老人还要学会真正公平的对待:对待子女,对待自己。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