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五灯会元)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者,

南天竺国

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


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

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

发明心要。

既而尊者谓曰:

汝于诸法,已得通量。

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

宜名达摩。

因改号菩提达摩。

祖乃告尊者曰

"我既得法,

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愿垂开示。"

者曰:

汝虽得法,

未可远游,且止南天。

待吾灭后六十七载,

当往震旦,设大法药,

直接上根。

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祖又曰:

"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

禾载之下有留难否?"

者曰:

"汝所化之方,

获菩提者不可胜数。

吾灭后六十余年,

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至时,南方勿住。

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

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

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一苇渡江图】

又问曰:

"此后更有何事?"

者曰:

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

而有小难。

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

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毒龙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无穷。


又问:

"此后如何?"

者曰:

却后二百二十年

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

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

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御一粒粟,

供养十方罗汉僧。

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


祖恭禀教义,

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

时有二师:

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

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

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

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

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

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

祖喟然叹曰:

"彼之一师已陷牛迹,

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言已,微现神力

至有相宗所

问曰:

"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彼众中有一尊长

萨婆罗答曰:

"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

"一切诸相而不互者,

若名实相,当何定邪?"

彼曰:

"于诸相中实无有定,

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祖曰:

"诸相不定,便名实相。

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

"我言不定,不说诸相。

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祖曰:

"汝言不定,当为实相。

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

"定既不定,即非实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祖曰:

"汝今不变,何名实相?

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

"不变当在,在不在故,

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祖曰:

"实相不变,变即非实。

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

即以手指虚空曰:

"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当于色中,不失色体。

于非相中,不碍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实相。

彼众闻已,心意朗然,

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

至无相宗所,

问曰:

"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

"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

"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

"我明无相,心不取舍。

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祖曰:

"于诸有无,心不取舍。

又无当者,诸明无故。"

彼曰:

"入佛三昧,尚无所得,

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祖曰:

"相既不知,谁云有无?

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

"我说不证,证无所证。

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祖曰:

"非三昧者,何当名之?

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祖辩析,

即悟本心,

礼谢于祖,忏悔往谬。

祖记曰:

"汝当得果,不久证之。

此国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现。

至定慧宗所

问曰:

"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

"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

"在定非定,处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

"当一不一,当二不二。

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

"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祖曰:

"慧非定故,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谁定谁慧?"

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至第四戒行宗所

问曰:

"何者名戒?云何名行?

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

一二二一,皆彼所生。

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祖曰:

汝言依教,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何言依教。

此二违背,不及于行。

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

我有内外,彼已知竟。

既得通达,便是戒行。

若说违背,俱是俱非。

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祖曰:

俱是俱非,何言清净?

既得通故,何谈内外?

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至无得宗所

问曰:

"汝云无得,无得何得?

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

"我说无得,非无得得。

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祖曰:

"得既不得。得亦非得。

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

"见得非得。非得是得。

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祖曰:

"得既非得,得得无得。

既无所得,当何得得?"

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至寂静宗所

问曰:

"何名寂静,

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众中有尊者答曰:

此心不动,是名为寂。

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祖曰:

"本心不寂,要假寂静。

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

"诸法本空,以空空故。

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祖曰:

"空空已空,诸法亦尔。

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尊者闻师指诲,

豁然开悟。

既而六众,咸誓归依。

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

经六十载,度无量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