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婆婆

我 的 婆 婆

老公一直说婆婆是个有本事的人,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婆婆厨艺佳,做的一手好饭菜。我儿子小时吃饭很挑,但特喜欢吃奶奶做的饭,尤其喜欢吃大面(臊子宽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县里或乡里会派一些干部驻扎到农村工作。生产队一般会将驻队干部安排在做饭可口、卫生好的家庭吃饭。婆婆家经常是驻队干部的派饭点。在那个贫穷、物质匮乏的年代,婆婆会用简单有限的食材精心为干部们变着花样做吃的,即使没有一星肉,面条照样做的鲜美爽口。面擀的筋道滑润,红油浮面的汤里点缀上各色素菜,色香味俱全,吃完余味悠长。蒸的馒头暄软劲道,韧绵可口。烙的饼子外皮酥脆,内里香软。可怜她自己的孩子经常是粗面果腹,看到细面白馍馋的垂涎三尺,眼巴巴地依在厨房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可婆婆就是不给孩子们吃,说这是给干部们做的不能吃。热腾腾的饭菜温暖了驻队干部的胃,婆婆的和善可亲温暖了干部们的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驻队干部还惦念婆婆的各种好。

婆婆不但饭做得好,年轻时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听老公讲,婆婆过去在生产队担任妇女队长,责任心很强,吃苦耐劳,干活不惜余力。用架子车拉粪、拉土、收割季节割麦子、拉麦子、拉包谷,干这些活不输于男劳力!记得有一次,我在单位粮店买了一袋面粉,当时老公不在家,我就和婆婆两个人抬着面粉回家。途中,婆婆见我累的气喘吁吁,几次提出她一个人来扛,说她能行,在家常扛面袋子,我没有同意。我家住4楼,走到2楼时,我抬的一侧感觉越来越沉几乎挨到了地上,两腿酸软,手指实在抠不住索性就撂在了地上。在歇息时,婆婆说:我来,你歇着!只见她双腿稍曲,两手提起面袋放在了自己肩上,耸了耸肩膀将面袋落到合适的位置,然后迈开双腿稳稳地踏上了楼梯。一连串动作驾轻就熟,似乎不是很费力。那年,婆婆快60岁,而我30来岁......

婆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原来自己家的境况本身就不怎么好,却时常扶困济贫,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村里不管谁家有喜丧事,她必定第一时间赶到帮忙。一辈子热情好客。家里来客人,即使有时手头很窘,她也要出去借白面借鸡蛋给客人做一顿好吃的。婆婆所在的小村大概有20多户人家,邻里关系都非常融洽。97年元旦,我们在西安举办婚礼,老公雇了一辆大轿子车,热情淳朴的村民随同婆婆、亲戚一起来到西安参加了我们的婚礼,场面热闹温馨。儿子小时回家过年,每到大年初一早上,还没等儿子起床,邻家的爷爷奶奶就送来压岁钱放在了儿子的枕边。

过去,农村妇女大多在家里生孩子。婆婆担负着为村里接生新生命的重任。有时三更半夜睡的正香,忽然有人敲门喊她去接生,不管外面是狂风暴雨还是大雪纷飞,婆婆都会毫不犹豫地起床,心急火燎地赶到产妇家,直到妇婴安妥了才回家。

在农村,一般调解家庭纠纷的都是有威望的男性长者。因婆婆为人正直、口碑好受尊崇,所以谁家婆媳不合或家庭有纠纷,都会请她去调解。她虽没文化,但会用最通俗的语言从情、德、传统等多方面和矛盾双方进行交谈,也会用她在秦腔戏中看到的典故、悟出的一些道理来说服双方,以心融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终,消除了矛盾双方的隔阂。

婆婆生病前,经常会悄无声息,默默地关爱着孩子。有一次,我发现晾在阳台上老公的一条棉毛裤的腰际处被缝上了一小块红布,针脚粗大,也不是很平整。我们都很纳闷不知道是谁缝上去的。后来回想起来,前几天婆婆来过。那年,正好是老公的本命年。婆婆的眼睛由于高度近视加之白内障,视力已不是很好(后来做了手术)。虽然是粗针大线,但一个个针脚缝满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在我儿子一岁多时,婆婆将我拉到一边说:"你们一个娃太少了,将来老了一个娃照顾不过来,我在农村给你们抱养一个女娃,在老家养着,等养大了你们再带走。"我笑了笑摇头拒绝了。婆婆无奈地摇摇头说:"咋都不同意呢?"可怜婆婆的一片苦心,她已经把儿子养大,却还在操心儿子的养老问题。

婆婆没读过书,不识字。过去,除了干活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虔诚地烧香拜佛。每逢初一、十五绝对不吃荤。烧香是婆婆精神世界重要而又神圣的礼数,常常以最虔诚的心为儿孙们祈福。以前,我们离家回城前,她总会在院子的香炉里点上几炷香,双手合十,跪拜祈福,保儿孙平安健康。近几年,由于疾病的折磨,婆婆的脑子变得不太清楚,有时连儿子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有时刚放下碗筷,再问她吃的什么饭,她回答:知不道!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把佛经中的《十柱香》背得滚瓜烂熟。

婆婆一生最欣慰的事就是她含辛茹苦抚养大的几个孩子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且都非常孝顺。大儿子是某重点大学的博导,院领导,在弟兄几个中是践行孝道的典范。二儿子(我的老公)原在部队工作,做事雷厉风行、坚决果断有魄力,30出头就晋升团职,当时在同龄人中也算是进步快的。婆婆唯一的女儿是中学的高级教师,思维敏捷,教学经验丰富,如今桃李满天下。她在家常年照顾老人,非常体贴孝顺。后来,当老公决然脱下戎装,奋舸商海时,婆婆曾一度情绪低落,想不通儿子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路。她虽然不懂经济浪潮中会有大风大浪的冲击,也不太明白商海中会有"明石暗礁"的冲撞,但她知道:干公家的事总比自己创业要省心保险!老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走出了创业的"沼泽"期。村里人都说婆婆家的宅基地风水好,所以孩子们事业风生水起。但以我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主要是婆婆一辈子积德行善的福报!让婆婆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孩子们头上所谓的光环,而是她厚亲睦邻、乐善好施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懂得感恩故土,回报家乡,为家乡捐资修路、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

婆婆年轻时透支了太多的体力与健康,10多年前就疾病缠身。如今,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有时不愿意走路锻炼。我们就说:好好锻炼才能一直看到儿女。听罢此话,她便主动走路锻炼。每天沉默寡言,静坐时会发呆或打盹,也不能烧香拜佛了。

但愿,她老人家心中的神灵保佑她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