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王文:三落三起的磨砺,锻造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性格和品质

王文:三落三起的磨砺,锻造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性格和品质

学习党史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一段话。其意是说,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经过千难万险,历尽人间磨难。困境、厄运、苦难,是伟人成长的磨励石。没有磨难,就不会凭空早就伟人,更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面对党的七千多名干部,颇有感慨地引用了司马迁的这段话。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了个人的命运沉浮。他告诫大家,一个人应该禁得起上升和下降的考验,在受到错误打击或不公正待遇时,要坚持真理,不要灰心,不要消沉。这种错误和不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对自己的意志是个锻炼。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邓小平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在于他遇挫折而不馁,临大难而不苟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在“三落三起”中,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而意志始终不消沉,充分表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愈挫愈奋、不屈不挠的美德。

(一)三落三起,不变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党的坚定信念。

邓小平之所以能屡陷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历尽坎坷而斗志弥坚,最根本的在于,他是一个无比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他对党、国家和人民,对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怀有无比的忠诚。邓小平16岁就在法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从那时起,便成为一名具有坚定信念的职业革命家。他晚年回忆往事,感慨地说:“那个时候能够加入共产党就不容易。在那个时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39页。]

1926年,邓小平在莫斯科写下一份自传,其中写道:“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51页。]在以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在三落三起的艰苦磨砺中,邓小平用行动实现了自己早年的誓言。

1986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华莱士问邓小平:“您说过,您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

邓小平回答:“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正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邓小平从不消极和沉沦,而总是不断地从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获得新的力量。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邓小平身负“毛派头子”的“罪名”,依然坚定默默地“跟着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跌落谷底,邓小平也仍然没有失去信心,把希望寄托在党的健康力量上。他曾说过,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二)三落三起,不变的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可贵品质。

邓小平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实事求是派;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在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中,无论外界的压力有多大,邓小平对于大的原则性的问题,对于那些自己认准了的、又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问题,是从不放弃的。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不讲假话、空话,这是邓小平的一生不改的秉性。“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一秉性导致了邓小平的坎坷际遇和政坛“三落”;然而,正道直行,民心所向,又正是这一秉性,导致了他一次一次奋起,最终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世纪伟人。

在中央苏区第一次落难的时候,“左”倾领导责令邓小平检查。邓小平却在检查中以大量的事实,实事求是阐明了毛泽东各项主张的正确性。同时尖锐地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务必认清楚什么是机会主义,什么是冒险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路线。要弄清楚

这些问题,必须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纸上谈兵”。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谈到邓小平的这一段历史,其中写道:

邓小平在被批斗时写了两三份检查,承认他低估了“进攻路线”,但指控他的人对此还是不满意。他坚持说:“我再也没有别的可说了。我说的都是实话。”说罢,他把腰板一挺,直直地站在那里,不愿为此再费口舌了。[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初,邓小平的政治命运已是危在旦夕。但是,当着众多的高校学生,他仍是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地称自己对“文化大革命”不太理解;面对造反派否定派工作组的诘难,邓小平没有将责任全推给刘少奇,而是毫不隐讳地说:我同意派工作组,因为当时学校很乱,没有别的办法,经过政治局常委决定派工作组。这件事,少奇有责任,我也有责任。但当时还意识不到这就是反动的资产阶级路线。

在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到的前夕,也许是惜才心切,毛泽东希望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表示一个态度,由他主持在政治局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并作一个决议,要求对“文化大革命”总的评价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对于邓小平来说,毛泽东是他敬仰爱戴的革命导师。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次,邓小平谢绝了。他答得很巧妙: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言辞委婉而坚定,果然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三)三落三起,不变的是敢做敢闯,勇于作为的英雄气概。

敢字当头,是革命家邓小平的一个鲜明风格。他虽多次被打倒,但总是不吸取“教训”。每一次起来后,他总是顽强地独立思考,我行我素,敢做敢为。他不惧怕别有用心的人抓住辫子,抓住把柄,曾诙谐地说自己是维吾尔姑娘,辫子多,一抓一大把。

1973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为了收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烂摊子,他横下一条心,不怕再一次被打倒。在全面整顿中,他多次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领导干部要敢字当头。

1975年5月29日,他在钢铁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领导,不能怕这怕那。要找一些不怕打倒的人进领导班子,条件是中央支持他们。7月4日,他在对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一不软,二不懒,三不散,不要怕犯错误。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改正错误。9月,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这半年来,我讲了多次话,中心是讲敢字当头。有个‘老大难’单位,过去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后来下了决心,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在整顿过程中,江青等人无理取闹,处处做梗。当时“四人帮”炙手可热,许多人对之敢而不敢言。邓小平却敢于碰硬。1974年10月17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顶撞”了江青。在这次会议上,江青等人借“风庆轮事件”,逼邓小平表态,妄图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洋奴哲学”、“崇洋媚外”的一个典型。邓小平奋起反击,严厉指斥“四人帮”搞强加于人,表示“对这件事我还要调查”。事后,毛泽东向邓小平赞赏地说:你开了一个“钢铁公司”,好,我赞成你!

对于一般常人而言,挫折多了,坎坷多了,往往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邓小平却不然。政治的惊涛骇浪,三落三起的艰苦磨砺,丝毫没有挫伤这位革命家的雄心和胆略。他一次比一次更老练,更智慧,更富有永往直前的革命胆略。当他第三次崛起之时,凭着敢做敢闯,勇于作为的革命家胆略,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不怕冒风险,不怕闯禁区,冲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他不断鼓励党和人民: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四)三落三起,不变的是坚强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革命情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处常人之不能处,忍常人之不能忍。每一次落难,邓小平都以顽强的毅力接受着命运的考验。江西第一次“落难”,他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在关押审查期间,“左”倾路线的执行者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无情压迫他。陆定一的妻子唐义贞实在看不过去,到老乡家里买了鸡,偷偷疏通看守人员,把邓小平带到家中解馋。到“文化大革命”第二次被打倒时,不但邓小平本人受到迫害,他的家人也惨遭株连:长女邓林虽然从美术学院毕业,但因为是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女儿,不给分配工作,只好下放到河北一个农场里去劳动;长子邓朴方,则受迫害致残;次女邓楠,仍然在北大物理系,但不准许她回家;三女邓榕,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毕业,被下放到陕西农村插队落户;次子邓质方,在北京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不到15岁,便被下放到山西农村。在江西的艰难岁月里,邓小平和卓琳的工资大幅下降,200多元要维持全家8口人的生活,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后来邓朴方被批准到江西与他们同住。卓琳不顾自己身体不好,每日为儿子端饭送水;年迈的祖母也总是努力做可口的饭菜给他补养身体;邓小平则承担最重最累的活:给儿子擦澡翻身。对一个已经67岁的老人来说,体力上和精神上的消耗是可想而知的。一家人同甘共苦,互敬互爱,共渡难关。

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砺,邓小平练就了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个人和家庭的不幸与屈辱,他淡然处之。也许内心波涛起伏,但外表却平静似水,沉静刚毅。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描述道:“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

1985年7月1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钱伯斯。对当看到8l岁高龄的邓小平仍然身体硬朗、精神饱满时,钱伯斯深感到惊奇,忍不住向邓小平请教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邓小平答道:许多客人问过我,我的回答是四个字:乐观主义,天塌下来不要紧,有人顶着。他还说:我是三下三上的人,对什么问题都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生性达观、内心光明、襟怀坦荡、处变不惊,这是时代风云留给邓小平的真实风格烙印,是一份历史的珍贵馈赠。

从一个人读一部历史。2 0 世纪的中国,风云激荡,沧海桑田。100年间,在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奋斗中,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最终奇迹般地重新站立、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近代以来,无数革命者有着共同的、特殊的历史命运,他们在寻觅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无不历尽艰辛,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邓小平,作为一个几乎与20世纪同龄的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投身革命的洪流,时代的熔炉,三落三起的磨砺,锻造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性格和品质,成就了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

(王文: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00205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热门篇)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