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你是不是“爱无能”?

写在前面的话:拆书,是2018年工作室崭新推出的分享方式。但是,我们不是单纯的精华摘录或动听的领读陪读,而是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结合作者的生活体验,获得思想上的引领、灵魂上的慰藉、以及生活中的帮助。更多想法,可以详见《我们为什么要拆书?》。在此感谢每一位读书笔记作者,他们和你一样,都在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咨询师、教师、公务员、设计师、程序员、全职母亲、大学生,但同时他们也在生活中思考、体验和成长,并将他们的心得分享给你。

这是《爱的艺术》(艾·弗洛姆 著)的读书笔记。

对于爱,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理解成自己能否被爱的问题:“我值得被爱吗?”

然后被动的等待爱:等待Ta的关心,等待Ta主动给予爱;没有听到“我爱你”就惴惴不安;婚后,当Ta 不再如热恋时那般浓情蜜意,你就开始怀疑“是不是不爱了?”

然而,你却忽视了对Ta的了解和关心,一味的享受来自Ta的关爱。你常常把关注点放在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怎样变得更吸引别人的爱。这样的你,其实是爱无能患者,不具有爱的能力。

1. 爱的真实内涵

何为爱?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里有独特的见解:

爱是一种“积极活动”,不是消极的情感,是主动的“投入”的活动,而不是盲目的“沉迷”的情感,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真实的爱包含了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这四个基本要素。

爱是对我们爱的对象的生命及其成长的主动的关心,如果没有这种主动的关心,就只是一种情绪而已,而不是爱。

关心也代表了爱的另一个要素:责任感。人们常常把责任感理解为义务,其实爱里面的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和意愿做出反应。

如果没有爱的第三个因素:尊重,那么责任感很容易变成一种支配和占有,如果爱对方,会接受真实的他,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爱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只有在了解对方之后才可能去尊重对方,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感就是盲目的,不从关心角度去了解,这种了解也是空洞的。真正的了解是越过表象,深入本质。

2.爱无能与假性亲密关系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育,需要人自身的能动性发挥,一味等待被爱的人失去了行动上的积极性,一开始就没有培育出爱的能力。


人格成熟的人身上,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这四个爱的要素同时存在,相互依存,这样的人才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此时人格成熟的两个人便能共同创造出成熟的爱,一种保持各自人格独立而完整前提下的联结。一如弗洛姆所说成熟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而爱无能患者,往往没有独立的人格,不懂真正的了解、关心、责任和尊重。典型的代表如《失恋33天》里的魏依然,他只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爱别人,用物质或者仪式,但是他不愿意花心思了解另一半,更不会在情感生活里分享真正的感受和想法,毋庸说尊重爱人的精神交流需要。

这样的爱情带来的是假性亲密关系,拥有的只是形式上的爱情:有甜言蜜语有浪漫的仪式,甚至有极为亲密的性接触,可是彼此无法无法看见和感受内心、走进对方的灵魂。

真正的亲密关系,意味着爱的双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融合,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阻隔的高墙,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和隔绝感。你们能从彼此的视角品尝人世的酸甜苦辣,也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的感受,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

3. 培养爱的能力

每个人对爱都有强烈的渴望,希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联结。可是,如果你是爱无能,就没办法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爱。

那么要如何改变爱无能?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弗洛姆在书里给出的培养爱的建议:完整自己的人格。

首先要学会独处。独处时能够让自己专心体会当下的感受,能够自己陪伴自己,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和事的陪伴,也能做到安然自在。如果你不会独处,很容易因为孤独向外寻求联结,可这种联结不是爱情,只是你摆脱孤独的一种关系形式。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不少恋爱都源自摆脱孤独的初衷。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出入,不甘寂寞的人于是也去寻找恋人陪伴。这样的感情无法长久,一旦你发现其他能够吸引你的人或事,很快就会转移注意力。

其次要克服自恋: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你的自恋程度,以及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如果你总是带着自己的利益和情绪去看待对方,不能客观的对待别人,那是受到自恋倾向扭曲的关系,不是真正的爱。

克服自恋,需要我们与爱人相处时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说到底,爱的能力大小其实取决于我们人格的成熟度,当你能够摆脱对重要他人的依赖,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思想或感情体验发展出一种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爱,也相信自己的爱能唤起他人爱的能力,那末,你就彻底摆脱爱无能的身份了

作者简介:练勤,90后半职主妇,曹怀宁心理工作室专栏作者,爱好心理,关注婚姻育儿、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