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在隔离病房遇上一个“挑剔”的患者,她的做法——服了!

刘黛熙今年32岁,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已是第9个年头,她是浙大一院感染病科负压病房的一名护士,接到采访电话的她刚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的隔离病房内上完一个大夜班,从下午4点一直上到凌晨1点,仿佛刚打过一仗,体力还没有恢复过来。

自从2020年1月19日,浙大一院收治了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打响的那一刻,刘黛熙就和负压病房的所有护士第一时间上了前线,进入了隔离病房,从此就没有再回过家。对于到一线作战,刘黛熙觉得义不容辞,尽管家里还有一个三周岁的孩子,刘黛熙还是丝毫没有犹豫,“没想别的,我不上,谁上。”作为传染病科的护士,疫情就是命令,上战场,没有退路。

一场雨中转运战

刘黛熙说她最惊心动魄的经历就是跟着病人从浙大一院庆春院区转到之江院区的那一天。天下着雨,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面屏,扶着病人的氧气钢瓶一路从9号楼的5楼运送到楼下。

走到楼下出大门的一瞬间,由于室内外的温度差,防护面屏瞬间全糊了,全是水滴,“那一刻我的眼前几乎一片模糊,雨水和雾气混杂在防护面屏上,什么都看不到,只能靠手去触摸感知”,但刘黛熙还是一路坚持扶着氧气钢瓶,将病人转运到车上,并把病人安然无恙地护送到之江院区。刘黛熙说等她将病人安顿护理好,走出之江院区隔离病房时已是晚上6点钟,“取下面罩的那一刻,我当时就哭了,好像又看清了世界”。

在隔离病房内,刘黛熙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面屏、口罩、护目镜、鞋套,一整套装备穿上至少要15分钟的时间,为了避免上厕所,刘黛熙上班时几乎不喝水,进入负压病房一工作就是四五个小时,直到被捂的浑身湿透,护目镜完全起雾,才退出病房稍作休整,“只能忍着,大家都一样”。

和患者最近的人

在隔离病房内,刘黛熙主要负责输液、测体温、量血压、检测痰标本等日常护理工作。作为和患者距离最近的人,刘黛熙还要承担和患者交流沟通,安抚他们的职责。“很多患者被隔离之后心情都特别的焦虑,尤其是看着手机上每天闪过的疫情信息,会更加的烦躁,我要经常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的情绪好一点。”

刘黛熙说他们收治了一位30多岁的新冠病毒确诊患者,是一名国企的会计,出于平时的工作习惯性格也比较挑剔,对医院的伙食和居住条件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一次他吃着饭,就和我说‘这馒头太干了,我吃不下’,当时我只能安抚他说‘你先将就一下,现在春节期间,不方便采购,后面我会把你的需求多跟食堂反应。’

经过多次不厌其烦的鼓励和耐心的沟通,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十分难相处的患者被刘黛熙哄的服服帖帖,从庆春院区转运到之江的那一天,隔着厚厚的防护屏,患者看着刘黛熙问:“你会和我们一块去之江吗”,刘黛熙说“我会”,“那真好”。那一瞬间,她的眼眶有一点湿润。

一封家书,一股暖流

像刘黛熙这样坚守在一线的人数还有很多,目前浙大一院有70余名护士战斗在隔离病房,2名护士奔赴武汉前线,如刘黛熙所说:“我们不上,谁上。”

受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的委托,浙大一院护理部向各位抗战在疫情一线的护士家属寄出了一封家书,“是您默默安排好了家中的一切,才让一线战士们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么”。温暖的字句如暖流抚平家属的担忧,也让前方的战士更加安心向前。


是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我们倾力而为,精锐尽出,

只等这雾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