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四百年传家宝,上交博物馆后遭盗,老汉叫苦不迭,所幸仍完璧归赵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一级博物馆。

别看它的级别低,它却保存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明代万历年间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

中国科举史一千三百年,诞生了八百余名文科状元,只有寥寥几份晚清状元卷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明代仅存的一份殿试状元卷就在青州博物馆,您说牛气不牛气。

谈起这件宝贝的得来,就不得不提一个大功臣——青州市文物所副所长魏振圣。

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传承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青州市决定筹建历史博物馆,于是,征集青州历史文物便成了当务之急。

时任青州市文物所副所长的魏振圣,是个退伍转业军人,曾上过朝鲜战场,立过战功,身负重伤,为二等伤残军人。

从部队转业到文物所,工作性质不同,但魏振圣对待工作的精神气却一点儿也未变,他把收集文物当成了一件作战任务来抓,亲力亲为,不断到青州市内各处乡村转悠,积极寻宝、掘宝,多方收集文物。

青州各个乡镇村落,魏振圣独对郑母镇的郑母村情有所钟。

这个村,可不得了,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四位高官:宋朝的丞相王曾,元朝的尚书董进,明代的侍郎冀镧和尚书赵秉忠。

这四人都是显赫一时的大人物,百年之后也都归葬原籍,被称为郑母村的“四大御葬”。

青州博物馆要征集文物,郑母村万不可放过。

六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就在这个村子里收集了大量文物,其中有最为珍贵的明尚书赵秉忠及其诰命夫人的大幅画像。

魏振圣认为,肯定还会有更珍贵的历史文物收藏在郑母村的。

这不,魏振圣刚走进郑母村,一个晒太阳的老汉就乐呵呵地报料了,他说,村里的赵焕彬手里就有一件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应该很值钱。

魏振圣一蹦三尺高,问道:“是一件什么东西?”

老汉说:“赵焕彬的祖宗就是明代的状元赵秉忠,他手里保存的东西是赵秉忠考状元时的卷子,叫‘状元卷’。”

“状元卷?”魏振圣犹如触电一般跳了起来。

据他所知,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状元卷,如果自己能为国家收集到这一件宝贝,必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大事。

而且,他也了解到,赵秉忠后能成为大明王朝的尚书,就是通过科举应该,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蟾宫折桂,大魁天下,夺取了状元得来的。而郑母村还有一条据说是他捐修的状元桥,以及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轶闻和传说呢。

没有错,赵秉忠是考得过状元!

那么,“赵焕彬真是赵秉忠的后人?”魏振圣向老汉征询确认。

老汉斩钉截铁地说:“千真万确,他是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

得到了老汉的保证,魏振圣信心大增,问清了赵焕彬家的所在位置,大步而前,直奔赵家。

赵焕彬是个六十五岁年纪的老头,慈祥、温和、敦厚,听说是市里专家来访,忙不迭地搬出板凳、泡好茶,热情待客。但一听到魏振圣的来意是收集状元卷,脸色马上沉了下来,说:“赵家祖上的确是出过状元,也当过大官儿。可是状元卷子是朝廷的紧要物件,哪能随便往家里弄呢?,我劝你,还是不要听信村民的闲言碎语。”

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回。

魏振圣悻悻而回。

但回到家后的魏振圣越想越不对劲,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您说您家没有状元卷,真要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人说闲话,别人既然这样说了,其中肯定有猫腻。

为此,魏振圣专门查找了《益都县图志》,发现不但赵秉忠本人中过状元、做过尚书,而且他的父亲赵僖也曾经在京城里做过礼部侍郎。科考就归礼部主管,礼部侍郎是很有可能把封存在内库的卷带回家的嘛。

魏振圣断定,状元卷就在赵焕彬的家里。

由此,魏振圣二访赵焕彬家。

赵焕彬还是一口咬定家里没有什么状元卷。

魏振圣不管,软磨硬泡,前后登了二十三次赵家的大门。

终于,赵焕彬的口气松了,承认家里是有过这个传家宝的,但是后来不知怎么的给弄丢了。

赵焕彬喃喃自语地说:“都十几辈子,好几百年了,又兵荒马乱的,早就没有了。”

事件已经有了重大突破,魏振圣暗自窃喜,他知道,状元卷就藏在赵家,所谓弄丢了云云,不过是借口而已。

当日,他离开赵家时,已胸有成竹:自己有办法能使状元卷现世。

下次再到郑母村,魏振圣没有直接去找赵焕彬,而是展开迂回战术,走访其他赵家人。

其他赵家人的回答,让魏振圣相当满意。他们中很多人声称自己都看见过状元卷,但那时都没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

还有人指证,赵秉忠的第十二代孙,著名画家风信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写毛笔字、画画,还经常把状元卷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一方面向同学炫耀,一方面进行毛笔临摹。

风信子已经是当地名人了,魏振圣回去一查,就查到了他曾创作出的连环画《状元赵秉忠》。

看来,郑母村赵家人的反映全是实情。

收集好这些人证、物证,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七日,魏振圣第二十四次登门,正式向赵焕彬“摊牌”。

他耐心地对赵焕彬说:“状元卷是你们的传家宝。既然是传家宝,怎么会弄丢了呢?如果真的丢了,又是谁丢的呀?什么时候丢的?在哪里丢的啊?焕彬老哥,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吧,我找你们赵家人了解,都把情况摸得透透的了,状元卷就在你老大哥手中。我相信,你老大哥一定会顾大局、识大体,把状元卷高高兴兴地献给国家的。我相信你这个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魏振圣这一次掏心置腹的谈话,终于打动了赵焕彬老人。

赵焕彬老人紧紧盯着魏振圣的脸,经过短暂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咬咬牙,跺了跺脚,说:“好吧,看在你为国家寻宝的诚意上,我承认,状元卷就在我手里,我听你的,我现在就把状元卷献给国家!”

说完,老人转身走进里屋,拎出了一个米袋子,当着魏振圣的面,抖抖嗦嗦地从里面抽出了一个古老得发黄的娟裱纸质折子,颤抖着声音说:“这折子已经三百八十年了,以前还陪我闯过关东,我曾把它缝在旧皮袄里面。这可是我们状元家族的传家之宝啊,都十三代了,一辈辈都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紧。前段,我不太了解国家的文物政策,担心状元卷交出以后,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现在好了,我把它捐献给国家,算是找到了正头香主,我也就放心了。”

这一年,赵焕彬六十五岁。

魏振圣一颗心脏怦怦直跳,快要跳出胸腔了,迫不及待地打开观看,状元卷赫然入目: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共有二十一折,正卷为十九折页,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笔御书的“第一甲第一名”六个鲜艳的红色大字,下面有“弥封关防”四字的楷书长方印,右边有半方“礼部之印”。整个卷子除了封面上有轻微虫蚀、正文部分有几点水渍外,一切均完好无损。

魏振圣激动万分,紧紧地握着赵焕彬的手,深度鞠躬致意:“谢谢你!我代表国家谢谢你!”

赵焕彬无语哽咽,欲言又止,最后,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魏所长,你可要好好保护它啊,这状元卷伴随了我几十年,不想它会受到任何损伤。”

状元卷回到青州,市博物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件东西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呢?

为了确认真伪,特派魏振圣携带上京请故宫博物院专家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的王以坤、冯华等专家看到这份卷子,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真品啊,绝对真品!

为了让魏振圣放心,他们从故宫博物院里请出了明代礼部的大印,和试卷上的礼部印章进行比对,并在鉴定书上郑重写道:“目前我们国家的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宝,属国家一级文物。”

明朝的状元卷都保存在礼部库房,为什么除了赵秉忠这张保存下来,其他的全毁了呢?

专家们说,主要是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又守不住,看见清兵来了,就放火烧宫殿,明朝的许多史料档案都毁于一旦了。幸亏赵秉忠这张早早抽出拿了回家,这才躲过一劫。

类似的情形,清朝末年也出现了,先是英法联军入京,火烧圆明园,后来八国联军又烧掠了一次,所以,清代状元卷也所剩无几。

不管怎么样,

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填补了明朝宫廷档案的空白,被誉为“海内外孤本”,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珍品。

青州博物馆收藏赵秉忠殿试状元卷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被中外各大媒体作为重要新闻所登载,新华社、《人民日报》、《美联社》和《路透社》等都见诸报端,一时轰动了海内外,功臣魏振圣也成了个传奇人物。

至于,赵焕彬老人,因其献宝有功,国家除了给予他荣誉表彰外,还奖给他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

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原件归青州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复制件分送故宫、山东省博物馆和赵焕彬本人。

青州博物馆因为有了这件镇馆之宝,名声大振,国内外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1991年8月5日,这件被称为“海内外孤本”的国家一级文物竟然不翼而飞,引起日本、韩国、新加坡和美国等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所幸,青州市公安干警顶住压力,奋战八天九夜,迅捷破获该案,状元卷完璧归赵。

这是一桩监守自盗案,盗卷者为青州博物馆保安干事林春涛,其利用职务之便,偷出了状元卷,欲以150万元天价出售,万没料到公安干警破案神速,将之缉捕归案。

1991年12月,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林春涛死刑,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在1992年6月对之执行了死刑。

状元卷丢失当天,赵焕彬老汉叫苦不迭,嘴里不断哆嗦:“魏所长啊魏所长,我千叮咛万嘱咐,要你好好保护这状元卷,它伴随了我几十年,我带着它走南闯北,都没受到过半点损伤,现在,它怎么说丢就丢了呢?!”

而当状元卷已经毫发无损地重回博物馆,老人这才笑逐颜开。

2017年,记者到郑母村采访赵秉忠的后代,赵涣彬老人已经去世,其唯一在世的儿子赵继光作为接待人,协助记者完成了采访,“大明状元卷”所经历过的这段遭遇再次让人们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