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宋玉—悲秋的士人(二)

宋玉—悲秋的士人(二)

文\\钟百超

一个士人,既不能消极出世,又不能积极用世,这就是两难的境地。但是,也许正是屈原、宋玉等士人的悲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只要政治环境不改变,这道风景永远都会存在下去。只要这道风景不拆除,永远都是中国士人一道永久的伤痛。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是。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直接继承了屈原的楚辞艺术传统,代表作有《九辩》。这个地位,无人企及,不可替代,尽管有争议,但不可动摇。

秋天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满载喜悦的季节,古往今来,喜庆丰收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可是,由于遭遇不同,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而第一个把秋天与士人的失意情怀联系在一起的,便是宋玉。《九辩》就是抒写士人失意与秋色的第一部作品,成为后代人们临摹的典范。

在宋玉的眼里,秋天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宋玉首先用了一个“悲”字来给秋天下定义。他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只有悲哀,别无高兴之事。“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虽然一年有四季,但他只对寒冷的秋天发愁。

为什么宋玉对秋天有如此的感伤和悲悯呢?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片衰败;“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野草沾满了露水,梧桐和秋梓纷纷落叶;“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白昼开始变短,黑夜将慢慢变长;“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草木逐渐失去芳菲,余下一片枯萎和悲愁;“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秋天降临,先降下白露,然后开始下冰冻的霜;“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沈臧。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在霜冻的袭击和摧残之下,万物失去生机,隐藏生命的气息。高大的树木,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好像得了疾病一样,形容憔悴,面目枯槁。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天高气清,毕竟有空寂之感。河水清澈,终有一种清凉之觉。凉风飕飕,寒气袭人,难免让人生发悲惨凄凉之感慨。“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鸡啁晰而悲鸣。”甚至连燕子和大雁,都要离开这衰败之地,飞回温暖的南方。至于那些不能迁徙的蝉虫和鵾鸡,要么销声匿迹,要么啁晰悲鸣。

宋玉刻意营造这种萧瑟的气氛,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原来,好好的官做着,突然被免职,能不伤心悲痛吗?一介贫士,一旦失去了职位,他靠什么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多么孤独,就像一个羁旅他方,没有亲友照应的游子。惆怅归惆怅,唯有自我怜惜和安慰。“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一个人孤枕难眠,连蟋蟀也在彻夜哀鸣。人生已过中年,事业至今无成,能不忧心吗?“岁忽忽百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岁月悠悠,一年将尽,宋玉担心自己寿命不长。痛惜自己生不逢时,居然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

一个农民,经过一年的劳动,到了秋天,总能收获自己辛苦劳作的果实。而自己,一介书生,半辈子辛劳,却毫无收成,这是怎样的悲哀。

作为一个士人,宋玉到底有着怎样的理想?他自比骐骥、凤凰、姜太公。可是,他最终都什么都不是,只能屈从命运的安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屈原的悲惨命运居然也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为什么同样的命运会这么巧合地降临到师生两个人的身上?政治环境没有改善,一切理想都只能付诸流水和咏叹,所有的士人都有可能遭遇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命运。

宋玉生活在怎样的政治环境?

社会风气不正。“何时俗之工巧兮”,时俗崇尚投机取巧,弄权专营。“背绳墨而改错”,违背社会准绳,抛弃法度。“灭规矩而改凿”,废除前人的规矩,改变行动的步调。

君王受到蒙蔽,忠臣被疏远。“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噎而莫达。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浮云漫布泛滥天空,明月难免被遮蔽。尽管忠臣愿意为国尽职,可是,浓云阴风隔离,难以接近国君。虽然希望红日朗照天地,可是毕竟被蒙蒙的云雾遮却。

志士怀才不遇,小人得意猖狂。“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赤诚之士的美德遭到憎恨,小人伪善的慷慨却得到欢迎。群奸迈着碎步越发得意,贤人则迈开步伐,跑得远远的。“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宁可拒绝骐骥,也要策驽骀。“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不是当世没有骐骥,而是缺少善御者。没有善御者,骐骥宁愿远走他方。

忠心受到怀疑,社会缺乏正义呼声。“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效忠国君,报效国家,竟被人用秽语来污蔑。“尧舜之抗行兮,了冥冥而薄天。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这样的社会环境,就连尧帝和舜帝也在所难免。尧帝舜帝,他们德行高尚,光辉赫赫,可以上与天接。可是也遭险恶小人的嫉妒,蒙受不慈的冤名,用黄河水都难以洗雪。

面对这样的处境,作为一个有廉洁自爱的士人,宋玉该怎样做呢?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宁愿做一个独立耿直的人,宁愿谨守前代圣人的遗教,也绝不随波逐流。“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在污浊的世界,荣华富贵如浮云,也不能让心中感到快乐而欢笑。“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与其不择手段获取名誉,宁愿遭受穷困保持清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取食不苟且求得饱腹就行,穿衣不苟且求得暖身就好。“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私下追慕诗人的遗风,以无功不食禄寄托怀抱。“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野鸭和大雁,为了求得暂时的温饱,甘心吞吃高粱水藻。凤凰对此却不肖一顾,要扬起翅膀高翥。为了暂时的安身,众鸟不得不找一个栖息的窝。而凤凰,宁愿居无定所,也绝不苟且。

宋玉多么希望楚王能够成为尧、舜这样的明君。“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尧帝舜帝都能任用贤人,所以高枕无忧十分从容。又多么希望楚王能像齐桓公那样,有着伯乐的慧眼。“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宁戚在马车下唱歌,桓公一听就知他才能出众。可惜现在没有伯乐相马的好本领,谁能够识别人才,使之脱颖而出呢。

宋玉希望自己也能像姜太公那样得到重用,施展抱负。“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尽管姜太公九十岁才享受荣华富贵,君臣相见太晚了。但是,姜太公毕竟没有浪费自己的才华,古稀之年还能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实现了平治天下的理想。

得不到见用,何去何从?“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凰兮安栖?”骐骥和凤凰的归宿在哪里,难道就这样无家可归,无枝可依吗。“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可恨的是,古风旧俗已经遭到更改,世道已经变坏,相马人只爱马的肥腴,而不看它的能力。“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骐骥都隐藏起来,凤凰高高飞翔不肯下来,哪里还能找到骐骥和凤凰呢。“鸟兽犹知怀德兮,云何贤士之不处?”鸟兽都知道应该怀有美德,贤士避世隐居而不出仕,有什么可以值得见怪呢。“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骏马尚且不急于进用而驾车,凤凰不贪喂饲乱吃食物,更何况我宋玉呢。

在一个朕即国家的时代,作为一个士人又能怎样?忠心耿耿,胸有良谋,如果没有得到欣赏,绝对找不到用武之地。“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你可以一心思念君王,忠心不移,可是君王充耳不闻,你又如何。你很想和他见上一面,诉说心意,可是君王的心思却与你相差十万八千里。你满怀希望地去看他,可是君王不愿意见,你就独自伤心去吧。

“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于众芳。”自比蕙花,以为可以得到君王的独爱和赏识,哪知道他不辨良莠,待自己如同普通花一样。“心闵怜之惨悽兮,愿一见而有明。”心里感到哀悯而凄凉,多么想见君王倾吐衷肠。“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一心一意相见君王,可是君王的大门九重深。不仅如此,门前还有凶猛的狗,冲着他狺狺狂吠,大关紧锁,桥梁封闭。

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面对这样的昏君,这样的政治环境,宋玉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无奈,只有寄予幻想罢了。一个士人,既不能消极出世,又不能积极用世,这就是两难的境地。但是,也许正是屈原、宋玉等士人的悲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景观。只要政治环境不改变,这道风景永远都会存在下去。只要这道风景不拆除,永远都是中国士人一道永久的伤痛。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也是。

《九辩》借秋天景象的冷酷肃杀、秃败凋零,来比况政治现实的黑暗昏聩,以及士人的走投无路,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而且还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因而,《九辩》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士人欲仕不能,报国无门的悲惨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