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的机会,为我再次点燃生命之火”

在阿克苏阿瓦提县丰收片区库木巴什库勒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这是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都是维吾尔族,而他们的女儿儿子都是汉族。父亲肉孜·卡地尔,母亲尼亚孜汗·阿吾提,女儿左然木·肉孜,儿子艾则孜·肉孜。

女儿左然木·肉孜

肉孜·卡地尔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的土地并不多,在从事农业的同时,主要依靠养殖绵羊来增加收入。一到夏季,每天肉孜就会赶着羊群到规定的区域放牧。可就在1995年夏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天蒙蒙亮就去放羊。突然,附近的草丛中传一阵哭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他顺着声音寻找着,在不远处看到一个纸箱子,他连忙过去将纸箱子上的纸板拨开,看到箱子里面放着一个婴儿,婴儿眼睛紧闭,两只小手在嘴巴前不停地乱动,发出阵阵啼哭声……

肉孜看着眼前的一幕心想,这个孩子肯定是被遗弃了,怎么办呢?看着还在哭泣中的婴儿,肉孜连忙抱起纸箱飞奔回家,到了家,他叫来妻子尼亚孜汗·阿吾提找了一个小奶瓶,冲了一袋豆奶粉,但孩子实在是太小了,不好喂。夫妇两人废了好大劲,小家伙终于肯含着奶嘴啵唧啵唧开始喝了,看着小家伙,肉孜·卡地尔夫妇的心都酸了。孩子这么小,这是谁家的大人啊!夫妇俩双眼对视着,肉孜说:“要不,咱们把这个孩子收养下来吧。”妻子尼亚孜汗微笑着点了点头。

尼亚孜汗又找了一块小毯子,轻轻地把小家伙包裹起来,小家伙吃饱后在尼亚孜汗的怀抱中开始幸福地酣睡。看着小家伙安静地睡着,夫妇俩便琢磨着给这个小可爱取名字了,尼亚孜汗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就为她取名为左然木·肉孜。

儿子艾则孜·肉孜

在收养左然木后,肉孜·卡地尔夫妇俩将她视若己出,关爱有加。虽然家里很贫困,但夫妻俩坚持供左然木上学,这使得夫妻更加辛苦。大爱不会消亡,只会延续,7年后的一次偶施援手,让这个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

2002年的二月,星期四,尼亚孜汗去赶巴扎,正当她在水果摊位上买水果时,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说要方便一下,让尼亚孜汗帮她抱一下孩子。善良朴实的尼亚孜汗没多想就接过了孩子,可抱着这个孩子左等右等,足足等了大半天,也不见那位妇女回来,眼看着天要黑了,由于事发突然,尼亚孜汗也没有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孩子抱回家。过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寻找这个孩子,夫妻俩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给他起名为艾则孜·肉孜。

本来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一下子又多了一个婴儿,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负担。婴儿还没有断奶,需要奶粉。更何况,艾则孜背上有个先天性肿瘤,必须做手术。辛苦一点没有问题,做手术的医药费怎么办?由于背上有肿瘤,小艾则孜不能躺着睡,只能侧着身子睡。有时,不小心翻个身,肿瘤压破后脓血直流,常常把衣服和床铺都染红了……

小艾则孜的哭声,每次都让尼亚孜汗心痛不已。她与丈夫肉孜商量,一定要凑钱给孩子治病,经过几天的奔波,东凑西借,凑到近1万元钱,夫妻俩又把自家养的羊全部卖了,才勉强凑够手术费。他们把孩子送进农一师医院治疗,手术很成功,孩子的病得到了很好的根治。夫妻俩非常高兴,对病后艾则孜更是精心照顾。

艾则孜12岁那年,他的亲生父母找到了肉孜·卡地尔夫妇,将小艾则孜接回了家。虽然夫妻俩十分舍不得,但考虑到是艾则孜的亲生父母,并且会有更多的人关爱艾则孜,夫妻俩没有阻拦……如今的艾则孜每月都要回到温馨的家里看望养父母,帮他们干些农活,短暂的相聚让肉孜·卡地尔夫妇脸上挂满了笑容。

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的机会

现在,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女儿左然木,2016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师范大学,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这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小儿子艾则孜,在阿瓦提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就读。两个孩子都说,若是没有肉孜就没有他们现在的求学之路。

左然木总是对别人说:“因为父母没上过学,所以家里人对我的教育很重视,我是村里唯一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家人总是竭尽全力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的养父母,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的机会,为我再次点燃生命之火!”

谈起求学之路,左然木眼角又泛起了泪光,“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家长会,当老师介绍内初班的时候,乡亲们一听说孩子要到外地上学,一年只回一次家,当场就反对,尤其是女同学的家长,大家都说女孩子上那么多学干嘛?可是,我的父母商量过后很支持我。考试前夕,他们不让我干家务、干农活,只让我留在家里学习。他们的决定一度让乡亲们很不理解。幸运的是我考上了昌吉的内初班,接着又考上了温州中学的内高班,之后经过我的勤奋学习,同学们的关心照顾,父母亲的加油打气,我考上了江苏师范大学。我的父母不听乡亲们让我到家乡的棉纺厂工作的意见,而是坚持让我上大学。我非常感激父母对我接受教育的支持,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是我的养父、养母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将来回报社会,回报亲人。”左然木说。

现如今,两位老人已经年过花甲,但依然辛苦劳作,他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接到孩子们报平安的电话;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每年短暂的假期一家人团圆。老人经常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有好的生活,能为家乡做贡献!”

他们没有太多的话语,不会对儿女说爱,但他们却用最真实的行动,演绎着最深情的爱。他们没有太多的闲钱,不能给儿女富裕的生活,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劳,给了儿女他们能给的最好生活。肉孜·卡地尔夫妇的行为向世人讲述了平淡但不平庸的亲情,同时也诠释着人间大爱,不分民族、不分贫富。

作者:王延琪,阿瓦提县宣传部借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