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广东人为什么喜欢“水”

各个地方大凡都有自己的方言,大概香港是个例外。开埠之前,香港的确存在过几种隶属粤方言与客家方言的“土话”,但自从近代以来,香港居民之间通行的主流方言却变成了“广东话”,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从省城引进的“广州话”。结果,香港与广州虽然相距100多公里,两者的方言却迹近孪生,与夹在两者中间的东莞话,通话倒是很有些困难了。

从开埠算起,香港的“广州话”历史还不到两百年。但历史不算长久的香港粤语还是形成了不少特色词汇,由于媒体的关系,这些词汇如今广泛通行于粤语地区。比如,在香港居民的口语里,关于“水”的词汇显得特别多,而且大多与“金钱有关”。比如路费叫做“水脚”,缺钱叫做“水头紧”;买东西被骗亏钱的冤大头被称为“水鱼”,甚至银行资金过剩,也被形容为“水浸银行”。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水族词”都是如此,比如“威水”(形容某人很威风,表现很出色)一词就跟金钱无关。

话说回来,“水”在香港粤语中的造词能力为什么如此之高呢?这大概因为开埠以来,香港迅速成为一个商业都会,“有钱大晒(有钱人说了算,有钱就有一切)”,无钱栖惶。又因为香港位于热带地区,三面环海,气候潮湿,终年有雨。香港人早期的作业,主要是捕鱼,以后渐渐从事船运及转口贸易等。时至今日,香港的经济与“水”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航运业)。因此,“水”在香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水带来财富”成为社会文化中广受认同的事实,这种“水为财也”的社会现实进一步体现在语言层面,就产生了不少以“水”派生为“金钱”的词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粤方言里,“水浸”就是水淹的意思,水淹就会大量积水,于是派生出了“大量积压资金”这个含义。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挣“钱”太累,挣点“水”要容易得多、轻松得多。这或许也是这类语词今天在香港乃至整个粤方言区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久而久之,“水”在粤语里变得既可以指通常意义上的水,也可以当作“钱财”的代称。换句话说,没有具体语境的“有冇水?”,可能是“有没有水”的意思,也可能是在指“有没有钱”。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上映的一部电影就在剧情里巧妙地利用里“水”的歧义:某处发生火灾,消防队到达后却不是立即救火,而是说了一句,“有水过水,无水散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有水的话放水救火,没水的话大家逃命”。但实际上是话里有话,消防队的真实意思其实是“有钱就给钱,没钱就走人”,也就是在隐晦地索要贿赂。由于这个双关语的桥段设置的十分精彩,“有水过水,无水散水”此后甚至从电影台词变成了极为流行的日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