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合并“局中局”:英格兰合并苏格兰背后的经济原因

英格兰和苏格兰可谓一对“欢喜冤家”,二者在历史中上演过多次“分分合合”的戏码。从盎格鲁—撒克逊人登陆不列颠开始,苏格兰就一直抵抗英格兰的兼并,1603年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逝世,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因血缘关系得以继位,成为两国的共主,他又称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由于这层缘故,让英格兰有了合并苏格兰的借口。

伊丽莎白一世

历来矛盾重重的英格兰政坛,在合并苏格兰一事上却罕见的意见一致。写出《格列佛游记》的托利党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主张两国合并是必要的,因它可以防止觊觎英格兰王位的苏格兰玛丽女王事件再次出现。辉格党思想家吉尔伯特・伯内特(Gilbert Burnet)也表示,苏格兰因地处英格兰北方高地边境,易守难攻,如果双方爆发冲突,英格兰势必吃亏,所以必须合并它。

苏格兰玛丽女王

关于合并苏格兰的策略,吉尔伯特认为,用武力兼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是苏格兰因利益所系,主动投靠英格兰,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以此为指导思想,为了让苏格兰“心甘情愿”的被合并,英格兰布下了一个以经济利益为诱饵的“局中局”,使得苏格兰一步步投入了大英帝国的怀抱。

制造困难,经济布局

英格兰给苏格兰量身定做的第一个局就是“经济局”:为了让苏格兰的经济高度依赖自己,英格兰从1660年开始,便不断打击苏格兰的经济,破坏其经济自主性。英格兰不仅对苏格兰产的炭与盐征关税,还要求这些货物必须由英国船承运,否则另行加税。虽然英格兰率先发难,但当时国际大环境尚可,欧洲大陆国家还没有采取对不列颠的敌视行为,苏格兰仍旧借着外贸的机会维持稳定。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格兰加快了“摧毁”苏格兰经济自主的行为,英国海军拒绝保护苏格兰商船与殖民地,苏格兰人投资的巴拿马殖民地立刻受到西班牙的攻击,人员和财力损失惨重,受此影响,苏格兰银行居然破产了。苏格兰贵族们本来信心满满,想借着近代化的东风脱离英格兰的控制,没想到刚坐上大国游戏的桌子,就遭到迎头痛击。由于失去了巴拿马这块被寄予厚望的殖民地,苏格兰贵族们一个个债台高筑,愁云惨淡,更倒霉的是那几年天灾不断,粮食歉收,苏格兰各地都出现了饥荒,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旗帜从左至右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

英格兰深谙“趁人病,要人命”之道,借着苏格兰的“倒霉的七年”(1695—1702,The ill 7 years),颁布了“外人法案”,宣布剥夺拥有英格兰国籍的苏格兰人的公民特权,并禁止从苏格兰进口商品,另外苏格兰贵族无法继承在伦敦的财产,英格兰军队中的苏格兰军官不能晋升。法案一出,苏格兰一片哗然,很多贵族惴惴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英格兰适时抛出了化解矛盾的方法:只要苏格兰在1705年圣诞节前,承认安妮女王继承苏格兰王位,此法案就还有回旋余地。

官员、平民、教会与军官

英格兰人很清楚,想要合并苏格兰,必须从官员、平民、教会和军官等人的身上获得忠诚。因此,他们做的第二个局就是在“经济局”基础上设计的“人心局”。

最先向英格兰妥协的就是苏格兰的官员们,他们希望与英格兰合并,因为苏格兰的国库已经一贫如洗,毫无余财,官员的薪水都要由英格兰施舍。但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苏格兰人反对合并,他们不愿意丧失“苏格兰人”标签,这是数百年来他们跟英格兰人浴血奋战获得的“勋章”。然而,为了使苏格兰政府不至于崩溃,也使得自己能够在合并后的政府中谋求一个职位,不少苏格兰官员开始暗中对付不愿合并的平民,他们用收买和恐吓双管齐下的方法,敲打了一部分平民中的“硬骨头”,压制了不愿合并的最刺耳呼声,以此向英格兰示好。

1696年,英格兰派遣《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到苏格兰采风,以打探公众态度,并为即将诞生的不列颠王国宣传。笛福文笔很好,写了许多美化合并的小册子,并在民间广泛散发,他强调苏格兰同意合并后,将会立刻获得好处,可以借着英国的贸易渠道发大财。在笛福的宣传下,当地人的立场开始动摇,很多人不得不承认,与其在贫穷中保持苏格兰自由人的高傲,不如在富裕中忍受联合王国臣民的身份。

苏格兰的罗伯特一世,以打败英格兰而著称

对英格兰来说,与苏格兰百姓相比,苏格兰的教会并不是个棘手的麻烦。虽然苏格兰的长老会与英格兰的圣公会信仰有别,而且长老会对英格兰的圣公会有深深的敌意,但英格兰人摸透了长老会的脾气,在对方煽动起大规模的抗议之前,就快速地向长老会妥协了,不仅同意苏格兰政府将来会由圣公会与长老教共同组成,而且教会上层人物的圣俸也会获得英格兰的保障,于是长老会就站到了联合王国的阵营中。

长老会的教堂

搞定了官员、平民和教会,英格兰人最后需要说服的是苏格兰的军人。18世纪的不列颠军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军官是苏格兰人,有一万苏格兰士兵为英格兰作战,苏格兰人掌握了16个军团中5个团长的职位。不过,由于这些苏格兰人是职业军人,早已将国别抛之脑后,所以当英格兰与苏格兰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捍卫军装的荣誉,站在英格兰一边。甚至这些职业军人远在苏格兰的亲人也站在英格兰一边,毕竟发薪水的是英格兰,不是苏格兰。所以,英格兰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了苏格兰军官的支持。通过妥协和收买,英格兰得到了苏格兰大部分阶层的忠诚,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讨论合并的谈判桌上,就有了咄咄逼人的资本。

合并的大势所趋

因为近代化最早发源于英格兰,很多苏格兰贵族耳濡目染之下,也看到了未来的经济模式:全球贸易必将取代古老的自给自足经济,尤其是苏格兰这样的国家,缺少英国的庇护,很难独立支撑起完整的经济。

但是,自恃“不屈顽强”传统的苏格兰贵族,还是不愿轻易向英格兰低头,于是有些人就希望以“邦联”的形式与英格兰达成协议,但掌握了官员、平民、教会和军官忠诚的英格兰根本不在乎苏格兰贵族的意见,他们告知苏格兰的谈判代表,谈的是合并,不是“邦联”或“联邦”,在合并一事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英格兰人知道,在这场谈判中,自己占据绝对优势,不可能修改立场。苏格兰人也心知肚明,自己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从财务上来说,苏格兰已经山穷水尽,根本无力运营独立的政府。其次,英格兰在条约中承诺全额补偿海外投资损失惨重的贵族,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赢得苏格兰国会中大多数的“朋友”。不少苏格兰大臣私下也接触了英格兰安妮女王的代表,后者承诺会在合并后的苏格兰政府中为前者留下职位。为保万无一失,就连一些影响力有限的小议员,英格兰也承诺支付其年金,保证其生活的体面。

苏格兰代表向安妮女王呈送合并文件

其实,合并这件事,对于英格兰来说是势在必得,对于苏格兰来说则是不得不为,所以,即便苏格兰贵族想要为合并开更高的价,英格兰也会接受的。但是,想改变合并的方式,英格兰决不答应。实事求是地说,英格兰人为了堵住苏格兰人的嘴,做了很多行政上的小让步,比如合并后的不列颠国会席位数,以及给予苏格兰的税收优惠,其实都远远超过后者实际应得的比例。

“局中局”的历史分析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英格兰是先行者,苏格兰是尾随者,但因为国力先天上的差距,苏格兰不可能获得跟英格兰一样的成功。虽然苏格兰实力不出众,但对英格兰来说,自己身边总有一个跟竞争对手法国眉来眼去的家伙,总是不放心。所以,英格兰想要实现自己的帝国梦,必须处理苏格兰问题。

《联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由于苏格兰人天生对于英格兰人统治的抗拒,征服占领苏格兰得不偿失,只能采取更加巧妙的经济控制的方法,让苏格兰心甘情愿地站在英格兰一边,而经济正是英格兰的强项。所以,在合并苏格兰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英格兰纵横捭阖,谋篇布局的种种套路,这个局中局的第一步,英格兰以自己的经济优势为切入点,强行制造了苏格兰的“经济困难”;第二步,在苏格兰经济濒临崩溃的背景下,再次利用自己的财富和经济优势,分化瓦解了苏格兰内部官员、平民、教会和军官的抵触心理,成功消弭了苏格兰国内反对“合并”的精神基础

最终,又通过让利、收买和施以恩惠的方法,成功笼络了苏格兰的贵族,至此,整个苏格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纳入了英格兰的经济体系,想拒绝合并也不可能了。1707年,《联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生效,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合并,成立大不列颠王国,英格兰的“局中局”宣告全面成功。

《论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联合——从戴雪到波考克的解释》郭小雨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阿瑟·赫尔曼

《英国历史——从都铎王朝至今》秦晓惠

《英国史》乔治·特里维廉(George Trevelyan)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