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简阳市:以社区治理“小文章”构筑城市发展“大格局”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成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各方智慧、集聚全民之力,以一流治理建设一流城市,努力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以一流治理建设一流城市”,是成都作为超大城市的使命坚守,是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诠释。作为全面融入成都仅三年多的县级城市——简阳,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面,还是在社会治理、功能配套方面,都与成都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对标成都“以一流治理建设一流城市”,跑出简阳的“加速度”,实现与成都社区发展治理同频共振?

“市委社治委成立以来,认真履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督导落实职责,初步实现了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机制日趋完善、实践探索推陈出新。”简阳市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标成都“以一流治理建设一流城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进一步深化党委领导、多元参与、纵深推进的社区发展治理格局,以社区发展治理推动城市转型跃升,努力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更大简阳力量。

聚焦高效能治理

持续彰显善治之城的创新作为能力

街道两旁的银杏高高挺立,五步一处的长凳格外温馨,四季常开的花卉漫过简州,弥漫墙体的文化散发馨香……漫步安象街社区总能感受到城市的亲切与温馨,“打卡”射洪坝街道蜀阳社区总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与发展。如今的日常,在几年前,或许是不少抱怨和几多尴尬。改变背后的深层力量,是整座城市治理能力的持续重塑与更新。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城市治理的基石。社区治则民心顺、社会稳、城市安。推动城市发展治理的理念之变、体制之变、路径之变和格局之变,就必须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探路城市转型跃升的着力点,在城市治理的“大格局”中,做好社区治理的“小文章”。

如何以社区治理的“小文章”书写城市治理的“大格局”?简阳市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简阳市将聚焦高效能治理,从“分类”“创新”“精细”三方面着手,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让社区治理的温度成为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感、获得感——

推进分类治理。督促商品房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机构依法履职,指导新建小区规范成立业主大会,推广城乡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推进农民安置小区物业规范化、市场化管理。全面实施国际化社区建设计划,围绕国际元素融入、文化多元交流,加快国际化生活场景营造,推进白塔路社区国际化示范社区建设。

推进创新治理。持续推进“社区成长”计划。深化城市基层治理融合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多网合一”,统筹整合社治、综治、城管工作。完善“简阳市民云”平台和社区智慧终端,不断拓展应用覆盖率,优化服务品质。积极探索智慧小区、智慧物业、智慧停车建设,提升小区院落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和政务服务的效能。

推进精细治理。全面推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化服务、专业化运营机制,探索公共服务空间要素支持办法。深入推进社区微更新,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作用,以专业队伍促进空间美学在城乡社区的广泛应用,打造高品质的社区微空间。

着眼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绿道沿着沱江延伸开来,各类功能配套星罗棋布,徜徉一江两岸,生活有了别样的幸福味道。这是简阳市大力推动天府绿道建设、着力优化公共空间形态,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这也是简阳市着眼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城市形态的显著变化和城市品质的显著提升。

“推动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治理是城市规范有序、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而通过高效能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是最终的落脚点。”简阳市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谋发展,群众才能得实惠,抓发展就抓住了“牛鼻子”。

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动力从顶层设计而来。简阳市委社治委充分发挥统揽抓总和协调整合作用,持续深化党委领导、多元参与、纵深推进的社区发展治理格局,切实把制度创新、共建方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转化为社区发展治理的“活水源泉”,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简阳市委社治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五维并举”,推动社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优化公共空间形态。持续推进“五大行动”,坚持片区策划、片区开发思路,统筹推进棚户区、老旧院落、城中村改造和“小游园·微绿地”等建设,加快城市有机更新。

升级社区产业场景。不断提升社区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加大为老、为少、为民服务供给,重点支持老年食堂、居家服务、医疗康养、幼儿托管等项目。加快构建系统的社会企业扶持政策体系,扶持培育社会企业。

涵养社区文化底蕴。持续推进社区“文化重塑”项目,深入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将社区特色文化与社区文创相结合,有形化传承历史记忆和塑造社区特色文化,并探索助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推进示范社区教育工作站建设。

美化社区生态环境。推动构建社区立体化绿化空间,引导市场主体进小区(院落),在城乡社区探索可回收资源分类回收激励机制,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推进社区和谐心态提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发掘和宣传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褒奖善行义举。探索健全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