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0年後,最有出息的孩子會出自什麼家庭?

味覺上的思念


何謂有出息?在人生道路上實現自己的價值目標,得到社會和周圍人的認可,在家庭、事業、生活三方面都遊刃有餘。

不管是在10年後,還是在其他時候,最有出息的孩子,都會有一些共性,而他們的家庭也有以下的共性:

1、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高的家庭

高考狀元應該是有出息孩子的代表,在發現,能夠考得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的學生,絕大部分父母,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而他們能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資源。

當然能上清華北大的孩子,不僅僅是因為夠努力,更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父母的眼界和知識帶給了他們更廣闊的思維和視野。

在對2007-2016年高考狀元父母職業統計中,父母為教師的佔比最高35%,其次是公務員12.7%和工程師12.6%。而最低的,是來自農村的父母。

一位考上清華的狀元說: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原來我們曾經努力到極限的上限,竟然只是別人的起點。條條大路通羅馬,卻也架不住人家就住羅馬。

所以說,有出息的孩子,最容易出自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家庭。

2、懂得言傳身教的家庭

家長的言行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在媒體對那些高考狀元採訪時,孩子們很少提起父母對自己口頭上的教誨,說得更多的卻是爸媽行動上的感染。

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廣東狀元張恆說:“我爸是個比我更愛學習的人,從記事起,半夜裡就經常有人叫爸爸回單位處理電氣故障,他總是‘手到病除’,我讀大學時,爸爸作為培訓班裡年齡最大的同學,頂著頸椎病還每天學習,通過了中級繪圖員的考試,爸爸用他的實際行動教給我:知識無盡頭,活到老,學到老。”

父母做到言傳身教,孩子自會耳濡目染,無形之中就養成了好品質和好習慣。對孩子,說點什麼,不如去做點什麼。

3、捨得放手的家庭

有書君有一個文友,她女兒今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我和她聊到“如何把女兒培養得這麼優秀”時,她脫口而出一句話:

“我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叫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她完全放手。”

她說,只有狠心讓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才能養成“學習是自己的事,與媽媽無關”的習慣。

從兩三歲開始,她就自己上廁所、收拾碗筷,大一點就自己洗衣服,學習從未讓她操心。

老人常說:“你攥得越緊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釋然許多”。養育孩子也是這樣,學會放手,你會發現孩子比你想象中厲害得多。

在聊到“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個問題時,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名清華學霸在採訪中回憶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我五歲的時,天氣很熱,想要喝飲料。媽媽給錢給我,讓我自己去買,我害羞,因為從未嘗試過,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媽媽就告訴我,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自己去買,然後喝,二是自己不去買,那就忍著,回家再喝水。

我猶豫了一下,選擇了忍著,媽媽覺得這也是一種選擇,就尊重我,也不評價我,回顧這一路,是爸媽的尊重與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4、有閱讀氛圍的家庭

如果父母是愛讀書的人,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有書君父親特別愛看書,在我的記憶中父親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都是看書學習。

我從小看課外書就是很自然的事,後來寫作文就是很輕鬆快樂的事。因為家中的書涉獵面很廣,我的知識面也很廣,到現在我感覺受益匪淺。

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

閱讀是將人類濃縮幾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習得的最佳方式。

閱讀的許多好處不言而喻:能增長見識,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導向性的三觀;

開拓視野,你不再侷限於小小生活中的一隅,無拘無束地暢遊古今中外,練出廣博的心胸與遠大的理想信念;

可以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方法,也能在無形中為自己增加一抹書卷文藝的氣息。

得到了這樣的益處,自然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5、適當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

一項調查發現,持有“孩子應該做些家務”觀點的家庭中養出來的孩子的優秀比例為86.92%;

而持有“孩子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養出來的孩子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可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其他能力也很強。這樣在以後離開父母后,也能很好的照顧好自己,在集體生活中也能成為受人歡迎的人。

所以,從小就適當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很優秀!

6、父母有自己追求的家庭

父母將希望給予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望子成龍”。

這條其實和第2條差不多。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自己努力,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而不是自己打著麻將,然後催著孩子去做作業。

自己是一灘爛泥,還嚷嚷著“你可不能學我,你要怎麼怎麼”。

你不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的未來才會更美好。

能夠在既定條件下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基本的東西。

作為家長願意肝腦塗地奉獻自己,但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長的心態。

如果是抱著“必然收穫”的心態,勢必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反而可能得不償失。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是一個靠個人奮鬥可以改變命運的時代。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什麼?

——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自己沒有積極進步上升的願望,和持續的行動力,又怎麼可以寄希望於一個孩子草雞變鳳凰,只想靠一代人就想改變你們家族的宿命呢?

與其望子成龍,不如自己成龍。

有以上6種共性家庭的孩子,以後一定會是個有出息的人。

父母不應該拿著鞭子在後面驅趕著孩子,而是應該帶領著孩子一起往前跑。就像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的那樣: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有書共讀


我覺得孩子是否有出息很多因素決定的,環境,家庭,老師,同學,朋友,還有經歷,這些因素中很多都是不確定的,很容易出變數,反之孩子是否有出息變得很不確定。總的來說,如果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還是需要一下幾個原因的。



一,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態度,決定了孩子兒童時代對於學習的認識,小時候父母的態度,也會間接的影響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父母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會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慢慢演變成父母的性格。兒時父母的教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畢竟接觸一個事情的第一印象是最深的,而且兒時的我們對很多事情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有模仿他人,家庭因素是什麼樣子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二,環境因素,進化論裡說過,動物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適應環境,變得和環境更融合,即便是改變自己,也會去努力適應環境。所以說,環境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就比如,一個很鬧騰的人,如果你帶他去圖書館的話,那麼他也會變得很安靜,其實隨波逐流也是因為環境能夠改變人,看到好多人在幹什麼,自己也去幹什麼,人云亦云,你被環境所影響,在好的環境中你會變得更加努力,和別人去爭第一,在一個人人都玩,不學習的環境中,你也會變得慢慢墮落。著名的孟母三遷,也是說明環境因素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環境是決定以後孩子能夠走多遠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經歷和身邊的朋友,小時候的性格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固然重要,但是人生成長中的的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並不只是說說而已,一個人的經歷會是他這一生最珍貴的財富,因為這份財富別人都不擁有。你身邊的朋友在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的性格也會影響你。有句話叫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聽著不是什麼好話。,但還是挺有道理的,一個圈子的人性格都會有點相似,本來性格不一樣的人,也會被對方相互影響,所以說經歷和朋友會影響你的性格,你的性格決定了你的命運的走向。



所以說,家庭教育,環境因素,還有人生的經歷和身邊的朋友對於一個人又都有出息都有很大的影響。


久遇小時光


孩子出息與否,不同的家庭有不同評判標準,但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確實是讓孩子變得有出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學研究發現,“權威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指標:

一個是“回應”,即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程度;

一個是“要求”,即父母對孩子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

並以此區分了四種類型的教養方式:權威型、嚴厲型、溺愛型、忽略型。之後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家庭使用“權威型”的教育方式時,尤其有利於孩子優秀品格的培養。

“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指的是“高要求”和“高回應”的教養。在高要求的同時,給出高回應,它包括這幾個方面:

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愛;

重視規則(規則必須是有原因的,要和孩子講清楚的):權威絕不是任憑父母的情緒打罵孩子,以至於有時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孩子能夠保有一定的自主權:權威絕不是控制孩子的人生。

這樣的父母一方面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對孩子的需求進行回應,而不是漠視、放縱;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擁有責任心與獨立的人格。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較高的安全感。在長大以後,也更有可能變得“有出息”。

圖自Unsplash

如上文所說,理想的教養模式是父母在“回應”和“要求”兩個方面的程度都比較高,但是,很多過度在意孩子們是否能成功、是否將來“有出息”的父母,會陷入“過度教養”中,結果適得其反,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過度教養”的父母常常表現出過高的“回應”,以及多種不恰當的“要求”程度,具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1.過高回應的父母:過度重視孩子和參與孩子的生活。

比如,把孩子當成生活的中心,認為孩子的需求至高無上,將與孩子相關的活動放在家庭活動的第一優先級;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永遠正確、優秀,從而不能接受學校老師或他人報告的缺點和錯誤;溜進孩子的房間偷看日記,檢查孩子的短信和電話,並趁孩子不注意時突然出現,看孩子在做什麼等等。

2.過高要求的父母:對子女有著不切實際的高要求。

比如,要求考試成績不能跌出年級前五名,每天必須在規定時間到家,禁止進行看電影、和同伴玩耍等一切娛樂活動,每個週末的時間都要上補習班,不允許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失敗或出錯,一旦失敗就會進行極嚴厲的責罰,比如施以暴力。

3.過低要求的父母:不讓孩子獨立和承擔責任。

比如,為了孩子的成功,他們隨時待命,不管是孩子餓了想吃飯,還是有東西落在家裡,都會馬上送去;堅持每天送孩子上學,而不讓他們自己搭乘交通工具;禁止孩子和朋友一起出門遠足、野營;不讓已經18歲的孩子接觸任何與性相關的知識。

4. 高/低要求混合型的父母:在學業成績、個人成就上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他們又不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達到這樣的成就。

比如,為了能夠達到為孩子制定的目標,他們會幫孩子做出學校、專業、工作等一切選擇和決定,如果孩子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沒有達到要求,或遭遇了失敗,他們幫助甚至教唆孩子使用非正常的路徑來應對,比如當升學失敗時,幫助託關係或用金錢來解決。

圖自Unsplash

研究認為,上述種種“過度教養”方式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以下不利影響,使他們更不容易快樂:

完美主義,缺乏韌性:他們要求完美,總想成為人群裡“最好的”,但應對壓力、失敗的能力比較低,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敗性的事件都可能給他們造成巨大的打擊。

焦慮:在兒童時期,可能表現為分離焦慮,即與親人分離時表現出不安、傷心、痛苦;在成長後,他們也一直揹負著“成就的壓力”。有研究表明,他們得到臨床焦慮診斷的概率也更高。

對很多事情感到“理所應當”,有時顯得不可一世。

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

不知道如何承擔責任:在需要獨立面對一些需要承擔責任的情境時,他們會感到不知所措。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出自同樣有出息的父母,父母的人生高度,決定了孩子10年後的人生高度。


不難想象,不論貧富,如果父母狹隘無知,懶惰萎靡,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的!

這確實是一個拼爹的時代,不僅拼金錢、拼地位,也拼家教!


客觀地來講,富有的家庭,可能培養出兩種孩子,一種是非常優秀的棟樑之才,另一種是不求上進的紈絝子弟。

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懂得利用已有資源和社會關係,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懂得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成長。

不善於教育孩子的父母,可能對孩子嬌生慣養,培養出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孩子。這樣的父母不懂得提升自己,只懂得揮霍金錢,認為自己不缺的就是錢,覺得自己掙的錢夠孩子活幾輩子了,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等孩子長大後,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走上歧途,過上潦倒墮落的生活,很快敗光所有的財富!


而寒門出生的孩子,也有兩種,一種是懂得怎樣培養孩子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一步步踏實努力,必有所成。另一種當然是像上一代一樣在貧困線上掙扎。

教育太重要了,教育理念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百合媽媽讀心理


如今,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必備的工具,手機的出現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但是因為過度依賴,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們的正常溝通交流。尤其是父母跟子女之間。

培養高智商的孩子很簡單,關注並私信{我們都是超級主婦},更多科學的育兒知識與你分享。

很多父母下了班吃完飯就抱著手機躺在沙發上玩,上廁所,吃飯,都離不開手機,總是把孩子扔到一邊自己玩,孩子叫了也不理。其實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裡陰影。

所謂的“技術插足”就是父母把大量時間花在玩手機上,會影響與孩子之間的長期關係,直接導致親子交流時間減少。研究還發現,如果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會招致敵意。這令孩子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出現多動、抱怨、生悶氣、發脾氣等不良行為。

一位剛上幼兒園中班的孩子要完成一項家庭作業:寫爸爸媽媽的職業。媽媽隨口問孩子:“你知道爸媽是做什麼工作的嗎?”孩子抬頭看著媽媽,眨巴著眼睛立馬答道:“爸爸是用手機查資料的。”媽媽頓時就愣住了,原來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拿著手機玩的。

父母玩手機已經嚴重危及到了與孩子的正常溝通交流,時間久了,孩子會很容易變得叛逆,不聽話,試圖弄出點事情來引起家長的關注,這種心態一旦養成,以後想改就很困難啦!

其實,長大後高智商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的。可以參與到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中去。

全家人在一起時,家長應放下手機,既能提升家庭氛圍、陪伴質量,又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改善。如確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錯峰換擋:爸爸忙時,媽媽“脫機”陪孩子學習或遊戲;媽媽“聯機”時,爸爸帶著孩子做運動、講故事。也可以約定每個週末,大家固定半天都不玩手機。

為了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奉勸各位家長們不要只顧玩手機,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關注並私信{我們都是超級主婦},更多科學的育兒知識與你分享。


我們都是超級主婦


先說下看法,我覺得10年後,最有出息的孩子會來自以下三種家庭:有錢人的家庭,有權人的家庭,有文化的知識家庭。

什麼是有出息?引申義為有本事、有作為、有能耐。最有出息的孩子從人生角度不同大致有三種:一是將來從商、開公司創業之類,掙錢比較多,事業有成;二是有個體面的好工作,辦公室白領和高技能藍領,薪資水平在該領域屬於中上等,學有所成,屬於專業化人才;三是走公務員仕途之路,掌握一定的部門權利。

有錢人的家庭

有錢的人家在孩子的培養上面會投入更多的金錢,天價國際幼兒園、高額培訓班、教授家教,都是普通家庭所無法給孩子提供的,高價教育自然可以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回報;除此之外,有人錢很多都是有工廠或者公司的,多半孩子畢業後可以子承父業,起點高,自然有出息的幾率就大。

有權人的家庭

有權人的家庭,懂得仕途中應該避免的坑,以及哪些是工作核心能力,就會有意識的在這方面培養孩子。同時有權人的人脈圈對於孩子就業非常有幫助,更有機會讓孩子走的更遠。試想西遊記中的唐僧,沒有如來和觀音背後站臺,他自己能過幾道關?

有文化的知識家庭

有文化的知識家庭,會有意的培養孩子的知識文化水平,雖然在教育資源投入上比不上有錢人,但是懂得如何獲取知識,如何運用知識。家庭對於孩子的文化薰陶,使得孩子在學習上更容易佔領制高點,成為將來有出息的孩子。

如果一個家庭以上三種條件都具備的話,孩子前途是無可限量的。回想一下身邊事業有成的孩子,屬於上面哪一類呢?


親子游戲分享



最有出息的孩子在你心中是什麼樣子呢?

在我的心中是能夠發現理想,並且具有實現理想能力的人,他們會對自己有認識,對人生有思考,對家庭有責任,對社會有貢獻,對世界有態度。

可能聰明的你已經發現了,這樣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自己和他人有清楚的認知。我要特別說明的,這個不同於思考能力,是基於人際關係的自我認知能力!

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是建立在周圍人準確及時的反饋中的,父母給孩子的反饋是否準確及時,將對孩子的自我評價有深遠的影響。父母總是挑剔孩子,指責孩子,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將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被別人喜歡,自己能力不足,伴隨著會有自卑的心理狀態,進而為了討取他人的肯定,可能會違背內心的意願選擇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父母一味的表揚,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會讓孩子盲目的自信,遠離成長和努力,甚而總會將責任歸於他人,而缺乏繼續向前的動力。

所以,如果在家庭中能夠得到來自父母溫暖的陪伴、及時的鼓勵與真實的反饋,孩子就能夠透過父母的眼睛來認識自己,自己朝向自我認可他人接納的方向茁壯成長。只要方向對,慢慢走最快,不迷路就是孩子最大的幸運,那麼家庭給予孩子清晰的自我認知就成為成長路上最可靠的舵手。


超級育兒師蘭海


讓“爸媽小寶典”來回答吧!

首先,什麼是有出息的孩子?孔聖人已經給出來我們答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落地的意思就是一個人想有出息,那就要自律、獨立、能夠處理好和家庭及周圍人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抱負、理想,並想盡辦法實現,這樣的孩子,不管用什麼標準來看,都是有出息的孩子,您說呢?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有出息呢?回答一個相關的話題: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什麼條件?

1、土壤(一定的經濟基礎),2、水分(父母的言傳身教),3、陽光(父母適度的愛和關懷),4、空氣(融洽的氛圍),5、抗挫(適度的壓力),這其中家庭的影響是關鍵。

先來看一個統計吧,在一項由Johns Hopkins大學主導的跟蹤調查中,持續25年,記錄790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家庭的孩子從小到步入社會,進行調查發現:50%的測試對象,依舊與父母處於同一社會階層。只有33位對象實現了階層跨越,還有19位對象步入了貧困......

由此可見,家庭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光決定起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終點,也確實要承認,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更接近“成功”!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呢?

1、一定的經濟基礎

這裡的“一定”並不是非要大富大貴,而是至少保證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滿足孩子不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要求,有條件讓他像大多數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會因為和周圍孩子的物質差距過大而自卑,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身上。



2、融洽的關係

父母之間和諧相處,相敬如賓,恩愛如初。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將孩子作為“夥伴”而非自己的私有財產,能夠與孩子融洽溝通,這樣的孩子在充滿愛和平等的環境中長大,內心世界必然是充實、有愛的。

3、良好的言傳身教

有良好的家風、家規,父母能夠在教育孩子上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成長的榜樣,絕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自己卻做另一套!



4、適度的愛和關懷

凡事過猶不及,對孩子適度的關愛而非寵愛,在合適的的時間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獲得難得的成長空間和寶貴經驗,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獨立、果斷、堅強。


5、適當的壓力

家長要在適當的時機給孩子“製造”困難,挑戰、施加壓力,有意識的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競爭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才不至於被殘酷的現實社會瞬間擊垮!

具備這五個條件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出息的幾率會更大。當然,如果上述條件不能都滿足,我們可以培養孩子把握機會的能力和“識人、看事”的眼光,高人一等的見識和思維會讓孩子“看得遠”!

您說是嗎?


我是“爸媽小寶典”,關於育兒,孩子成長方面的問題,歡迎關注我!


爸媽小寶典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怎麼樣才算有出息呢。父母是不是一個出息的父母呢?如果說父母沒有出息,有資格要求孩子有出息嗎?作為父母,我們在不斷的去要求我們的孩子。現在是暑假時期,很多家長對孩子,報各種複習班,學習班。孩子上了半年多的學,本該好好的休息,放鬆一下。可是家長們鋪天蓋地的給孩子輔導,生怕孩子休息時間太長。我們這麼要求我們的孩子,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要求過我們嗎?大家可以想一想,十年以後,什麼樣的孩子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呢?


首先一點是懂得感恩的孩子。不管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會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認為你做的什麼事情都是應該做的,那即使你對孩子再好,給他的錢再多再培養他,也是白費力氣。讓孩子懂得感恩,首先是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老師。慢慢的也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自己。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德育教育到位。


第二點就是在一個愉快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父母關係好,不吵架,不罵人。這樣的家庭裡出來的孩子,也會彬彬有禮,互相尊重。這樣的孩子給別人的感覺也是,家庭教養比較好。但是很多父母往往,只注重上班,只知道賺錢。他們白天上班特別的累,有的時候在工作中受到委屈,還把這種不好的情緒帶到家庭中來,動不動就對孩子發火。在一個愉快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首先是一個自信自立的孩子。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他的自尊心特別的強。

第三點就是,計劃性比較強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計劃先做準備。這樣的話,孩子做事有始有終。孩子的計劃性強,這人也不是說強迫孩子必須要做到,而是說孩子通過自覺的去做到自己想做的東西。


文史大世界


不知道 題者是如何給“有出息”定位? 不同階層的人對有出息定位是很不一樣的。比如說,農村的娃娃,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在城裡找到了一個工作,艱辛的為房子,老婆孩子奮鬥。在他農村父母的眼裡,在那個村裡,他就是個非常有出息的人。


那些說只有父母恩愛的家庭的孩子,才能有出息,我也不同意,按照現在咱中國的社會精英來看,不少人是來自離異家庭,或者是婚姻處於邊緣狀態的家庭。比如澳洲的現任譚寶總理,他也是來自離異家庭,而譚寶的兒媳王怡文(Yvonne Wang)是華人,在香港長大,現居新加坡,是旅遊網站TripAdvisor(貓途鷹)亞洲部的公關部主理,其父親是留學美國的中國最早最精通國際關係的學者王春明,母親是留學加拿大的音樂家塗崇玲。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她,本身就是白富美社會精英一個,嫁入澳洲元首家當媳婦,也算是很有出息了吧?



所以這裡說的10年後最有出息的孩子來自哪裡,還真不好說。但我微信上,有一些朋友是中國著名高校的教授。他們自己本身就是為國家培育高級人才的老師,自己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學術氛圍濃重的環境下,每個小孩的父母,都是各個專業裡的高級人才,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自然不會放鬆,也不會像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草根階層那麼盲目。當我們還在為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讀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這些孩子已經在高級知識分子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了。有錢又有閒還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父母,早就為他們出國遊學,各種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定下了科學的培育計劃。我通過這些孩子的父母朋友圈日常信息可以預見到,這些小小年紀就懂得發明創造,在知識的海洋中,在藝術的薰陶下,體育場裡的飛奔中,以及細緻的觀察植物,動物成長變化中,早已屬於他們同齡人中的龍鳳。這些從小就接觸到最前沿的全方位知識的孩子,將來一定能成為非常有出息的人,他們中間一定會有相當部分會成為國家之棟樑。


所以最有出息的孩子來自什麼樣的家庭,一定首先是來自有能力提供孩子個人發展,並且注重德智體全面教育的家庭,而三觀正,積極的父母能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對於培育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