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你才會成功

據說,每個人都符合“三八”理論,也就是說,八個小時工作,八個小時休息,剩下八個小時娛樂和學習。當然,我也不例外,每天保持看書的時間在6個小時以上,並且我幾乎把學習當成了娛樂。


可以這麼說,我嗜書如命,曾經標榜,書與老婆不能外借。曾有好友光臨寒舍小坐,幾乎都發出驚歎,你家真象圖書館哦!這些書,你都看過了嗎?我笑著說:有些僅是翻翻而已,冬天來了,我會用一條床單,將它們裝起來,當被子蓋。接著,我反問:你買那麼多的衣服,你也都穿遍了嗎?朋友只好一笑而過,他已經心明意會了。
我給書分為四類:一類是精讀,一類是通讀,一類是泛讀,一類的查讀。精讀就象教材,通讀就象經典,泛讀就象小說,查讀就象字典。
我這輩子可能就是這樣子了,讀書,品書、寫書,教書。換一句話就是學道、悟道、得道、弘道。我一個教書匠而已。


如果問:讀書有沒有終南捷徑?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書、買書和讀書?
關於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首先,說說讀書的目的。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三種情況。第一是為了增長知識。第二是為了休閒和娛樂。第三是為了應付考試。
以前有位同事,儒林人稱“考試機器”。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70後,大學裡他已經拿到了雙學位,想不到畢業六年後,他自考了3張本科文憑,一共有5張本科文憑。不說招聘單位看到了這麼多文憑後會相當犯暈,連我們同事個個都說他在吹牛,並且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後來,我們還是相信了。他說:為了應付考試,7天的時間可以搞定一本書了。首先是心態的問題,要以改書的心態去看待一本書,只有這樣你的記憶會非常深刻。另外,找來一隻削好的鉛筆,三天劃書,四天覆習。不過,這種方法不適合於外語和數學。說完,他拿出來當年參加考試的複習用書。我們面面相覷,心裡還是有點疑慮,這個傢伙,考那麼多的文憑,到底是想幹嗎?
上面所說的讀書是為了考試的目的。下面繼續聊聊關於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的問題。
如果問:這麼多年有沒有賣錯了書?我的回答是經常有。說起來,也真奇怪,這個年代已經是開架閱讀了,看到心裡癢癢的,才掏腰包了,為什麼還會後悔呢?其實,在書店看書跟在家裡看書的感受不一樣。在書店看書,翻的是剛開始的幾頁,容易產生購買衝動,回家後,仔細翻讀,就發現味道不對了。這好象去追一個漂亮的MM一樣,沒有追到手之前,總覺得她十全十美。一旦金屋藏嬌後,就平淡無奇了。

為了減少買書後的驚呼‘上當’現象。鄙人在挑書上總結了幾條原則:
第一,看作者,不看印量。先審查作者的年齡和身份。黃侃先生說過,50歲後,才是出書的最佳年齡,當然,這是針對學術類的圖書,娛樂類的書籍還是有商量的餘地。另外,作者的身份非常重要。如果這位作者就是這個學科的帶頭人或者是業內公認的老大。我是毫不猶豫地掏腰包的。鄙人的看法是:學習了一流學者的三分之一,遠遠超過學習三流學者的全部。
第二,看出版時間,再看版次。如果這本書經常修訂,說明這本書的時代感很強。就象教材一樣,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已經更新到十二版了。難道你還會懷疑現代營銷學之父的學識水準?另外,看到出版日期是二年前的圖書,我也不會購買了,因為這個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實在太快了。
還有,想補充一點是,讀書的指導原則了。個人看法是讀中國最古老的書籍,讀外國最新出的專著。
  


隨後,就管理學大類的圖書,一一列舉鄙出人所喜歡的書籍,並且標出喜歡的理由,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交流。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一個蘋果我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你一種心得我一種心得,交換一下就是兩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