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儿童眼皮上的小包块之“麦粒肿”篇

文|李敏

在儿科门诊,常常会遇到因眼皮上长小包块而来就诊的儿童,这小包块通常是麦粒肿或是霰粒肿,它们两个长得很像,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让人傻傻分不清,特别容易蒙圈。

然而它们的发病原因和主要治疗方法不一样,需要我们用一颗慧眼来识别,从而正确治疗。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麦粒肿。

【什么是麦粒肿?】

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叫睑腺炎,俗称“针眼”、“偷针眼”、“眼疖子”,大多数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或称内麦粒肿),患儿眼皮上的红肿位于结膜面,向结膜面溃破;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或称外麦粒肿),患儿眼皮上的红肿位于皮肤面,向皮肤面溃破。

【麦粒肿的临床特点】

患儿眼皮红肿、疼痛,早期可触及硬结,2-3天后硬结变软,5-6天后可看见白色脓头。如果脓头穿破皮肤,脓液流出,红肿消退,疼痛也随之减轻。当患儿免疫力低,而致病菌毒力强时,炎症可向周围其它睑腺扩展,形成多个脓点,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1、针眼刚起时,局部轻微痒痛,给予抗菌素点眼:托百士滴眼液一天4次;红霉素眼膏每晚睡觉前涂眼;湿毛巾热敷,每次15-20分钟,一天3次;口服抗菌素,如头孢拉定,一天3次,疗程7天左右。一般可痊愈。

2、如果刚起病3天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到第4天以后眼皮红肿已经很明显、皮肤表面出现脓点,若无全身症状,可暂时不用药,等针眼成熟后就诊眼科,由医生做切开引流。

3、千万不能用手挤压针眼,也不要自己用针挑破针眼,否则有可能将含有大量细菌的脓性分泌物通过血液扩散到颅内海绵窦,进入颅内,并发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麦粒肿的预防】

1、注意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不用脏手或脏物揉擦眼睛,不给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睑腺可乘之机。

2、注意休息,看电视、看手机电脑、写作业时间不宜太长。

3、加强营养、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增强全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