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产钨王国江西:大余坐拥百年钨都,九江、景德镇各持百万吨储量

《国家基业1949-2014》20 钨都的辉煌与困扰

钨,是熔点最高的元素,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交通、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军工、航天、科技等各个工业领域。尤其在航空火箭技术以及要求机器零件、发动机和一些仪器的高热强度的领域,钨和其它难熔金属的合金用作热强材料,是全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先后在赣南大余、湖南柿竹园、福建行洛坑、粤北等地发现大批储量丰富的钨矿,奠定了我国钨矿储量世界第一的地位,有“产钨王国”之称,而赣南大余则是“王国”的“钨都”。

大余县城

1908年当地农民便发现了大余西华山一带的钨矿, 1914年,又相继在崇义县中梢、全南县大吉山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1929年,先后有燕春台、徐克勤、丁毅等到此进行地质调查,编有《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对钨矿的地质特征及矿业作了较系统的评述。1931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中华钨砂公司”总经理,在大余采钨砂近8000吨,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换回大量的药品、食盐和武器,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十年代初,重工业部长沙勘探公司201队、205队及江西地质局赣南地质勘探大队908队、909队先后进入该区进行钨矿的普查勘探,钨矿储量扩大数倍,从而建成了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四大矿山,使开采多年、濒临枯竭的“钨都”焕发新颜,几十座机械化采选矿山相继建立,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采选系统。

钨矿石

据1977年有关资料证明,在世界钨的储量中,中国居首,约占 53.6%;加拿大第二,约占12.1%;苏联第三,约占8.9%。在全国储量中,江西省又居全国各省之最,而大余县钨的储量不仅在全国高居榜首,就是在世界上也领衔峰顶,它的储量占全国的一半,占世界近27%。

为了使“钨都”青春常在,地质工作者未曾停下找矿寻宝的脚步,长年累月地跋涉在大余的山山水水之间,相继发现了荡坪、漂塘、下垄等大型钨矿以及丰富的钨、锡、铅、铜、钼、铋和稀土等资源,一再力推大余的经济发展。

资料显示,即使在资源逐渐枯竭的2012年,大余县规模以上钨采掘加工业实现主营收入44.08亿元,利税2.33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1.9%、79.8%。

因矿而富、因矿而兴的大余,一直让地质工作者为自己的找矿成果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实力而欣慰而骄傲。但今天的大余,却让这些发现者和开拓者忧患于心、如鲠在喉。

历经100多年的开采,加上数年来个别企业的无序开采、采掘失衡、采富弃贫等行为,大余钨粗矿产量急剧降落,每年以8%速率递加;矿点零散、加工分散、构造单一、形式相同、管理粗放是大余采掘加工企业的现状,9成以上企业停留在毛矿上,经选冶后产品配批,运营方式根本是现炒现卖、买空卖空,钨产业仅停留在初中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钨资源优势没得到发挥,糜费了大量的珍贵资源。

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现有钨矿可开采利用量仅剩6.16万吨,开采年限不足10年。而因无序开矿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让大余陷入困境,政府不得不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治理污染的河流和土地,仅2007年就花费了2400万元。从2010年开始,大余共获得1.035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另加企业配套资金约1.7亿元,用于企业环保工艺的提升。

2011年11月,大余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即便如此, 2012年大余县35户规模企业中,以钨为主的资源型企业仍有20户,占规模企业总数的57.1%。

大余的现状,让以地质为生、靠找矿立业,对矿产资源和地球生态有着鱼水之情、唇齿之倚的地质工作者尤为寒心揪心。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找矿的初衷是开发利用资源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让人、矿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筑美好家园,而不是污染环境、竭泽而渔。尤其不愿意看到,具有战略地位的钨资源被以如此低端的方式浪费掉。

这不仅是地质工作者的痛心之疾,也逐渐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并开始采取补救措施。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提出“发展绿色矿业”的倡议;2009年1月,中国矿业联合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通过了《中国矿业联合会绿色矿业公约》;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随文附带《国家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以官方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建设“绿色矿山”的明确要求,成为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提到: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拉长增厚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作为支柱产业,大余县对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寄予厚望,计划到2020年,实现1-2家企业上市,把大余县建成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钨原矿交易集散地,争取举办世界钨产业论坛,打造永久会址。

“还大余一江清水,造福子孙后代”成为大余党政领导的施政要领。

今天,位于县城边缘的大余新华工业区正在建设,已入驻企业50家左右,2012年实现主营收入38.5亿元,税收1.36亿元。

就在赣南大余探索以建设绿色矿业为龙头,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之路的时候,2012年6月,从赣北传出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地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的916大队和赣西北大队,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探明钨金属量106万吨。世界最大的钨矿由此在中国诞生,探明储量超过全省现有钨保有储量总和,潜在经济价值超3000亿元,改变了江西“南钨北铜”的资源格局”。

这个由厦门钨业投资2亿余元勘查资金的项目,让地质工作者再次显露才华,他们创新找矿思路,颠覆传统认识,最终在这片几十年间有多批次地质工作者进行调查却一次次失之交臂的区域取得历史性突破。

又一个矿业之城正在兴起。令人欣慰的是,有“绿色矿山”的指导,新世纪的大湖塘不会重蹈无序开采、低端开发的老路,钨产品也必将是科技含量高的尖端产品。

2013年,赣北又传捷报:据最新勘探成果,赣北武宁县、修水县和景德镇浮梁县蕴藏着丰富的钨资源。其中,浮梁县朱溪矿区发现的钨矿达世界级超大型,已穿透的最大矿体厚度为449米,钨矿最高品位达到8%,平均品位达到0.64%~0.65%,相当于工业品位的5倍,同时还穿透了近30米厚的共生铜矿体,控制的钨铜金属量已超过100万吨,达到大型规模。

江西钨矿资源由此形成了赣南、赣东北、赣西北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中国“产钨王国”的宝座愈加灿烂而厚重。赣南大余的“钨都”在完成历史使命,实现转型之后,这顶桂冠是否会被历史之手戴到赣北高昂的头顶?

无论如何,地质工作者是欣慰而骄傲的,无论历史之手把桂冠置于谁的头顶,他们都是这双手的指引者,是这顶桂冠的编织者。

未完,待续,下一章《核裂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