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伊藤博文:小日本的大人物

世界上最为自卑的民族,首推为小日本。自卑时间长了,就不爽了,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小日本国土狭小,人民贫瘠,怎么能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个大清相比论?想要反过来狠狠咬大清一口,除此自强以外,别无他法。伊藤博文就是这样的人,非常渴望自己的国家一跃而起成为亚洲强国。小日本的门第之禁森严,伊藤博文发迹之前,只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平民罢了,没有任何的背景,能一下子登上了首相的宝座,并大权独揽这么多年,虽然结局不太好看,但一生算是值了。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一列专列驶入中国哈尔滨火车站。

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登上了列车,和在列车上的伊藤博文握上了手。

伊藤博文随即下车。此时车外的俄国仪仗队已经奏响了乐曲,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伊藤博文按顺序检阅了俄国军乐队、仪仗队、各国领事团、中国仪仗队。

半小时后,整个检阅进入尾声,伊藤博文开始折返。此时,他们经过了专门赶到车站的日本欢迎队伍,那些日本民众兴高采烈地挥舞着太阳旗,喊着欢迎的口号。

伊藤博文微笑着向他们摆手,点头。

然后他就看到一个30岁左右,蓄着胡须的青年从队伍中忽然闪了出来。

他是日本人吗?他想干什么?伊藤博文脑海中闪过的疑问,很快被这个青年的下一步行为解答了:

他掏出了手枪,对准了伊藤博文——

“砰”!“砰!”“砰!”

立即倒在了血泊之中,伊藤博文张开大口却嗬嗬说不出话来,映入在他眼前的是他一幕幕辉煌的一生。

1841年10月16日,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的长州藩。

伊藤博文的父亲叫林十藏,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后来被一个叫伊藤武兵卫的下级武士收为义子,所以也跟着改名叫了伊藤。反正从小就是在农村厮混,没有正经八百的科举出身,专门走的是野路子。虽然贫穷,但伊藤博文却不介意,非常喜欢捣蛋,而且说话很厉害,章口就来,胡说八道强词夺理,却振振有词。而且伊藤博文从小是输不起的人,一次两队孩子玩军事游戏,伊藤担任首领的那一队眼看就要落败,结果伊藤把对方引入一堆枯草堆,然后就在上风口直接放火。结果,差点被烧死的孩子们到伊藤家告状,伊藤的家长只能带着他去挨家挨户道歉。

年纪稍长,就要去读书了,伊藤博文正好处于乱世。

1853年,日本经历了“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闯进江户湾,用大炮轰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包括伊藤博文在内的所有日本人都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17岁就去炮术传习所学习军事,但他对纯粹的军事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他天赋不高,对军事这种专业枯燥的课程,兴趣不强,他不是严谨的人,他梦想就是做个首相,起码目前有这么一个念头闪过,他更看重的是宏观的治国策略,至于打仗经济啥的,交给具体能干的手下办就行了。

伊藤博文一出门就遇到了贵人,在一个40多人的军队里,伊藤遇到了一个很欣赏他的人——来原良藏。

两人相见恨晚,来原良藏打算训练培养这个年轻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伊藤博文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学习了兵法,还被亲授了剑术。军队解散时,来原良藏告诉他去找一个人,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也是长州藩的名人,得到来原的引荐后,伊藤博文顺利地进入到了吉田松阴门下。后来,伊藤博文发现,这里的学生不仅学习外语,还会从事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暗杀。

伊藤博文自然也加入到了暗杀的队伍当中,在这期间,伊藤的世界观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了解了幕府制度下的落后,也决心要推翻幕府。

后来,吉田松阴被杀害,伊藤博文又被来原良藏介绍到了另一个大佬木户孝允手下。伊藤博文刚出道时,来原良藏堪称是他的引路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后,伊藤博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木户孝允的肯定。

伊藤博文这辈子固定下来的思维,就是从自己的老师吉田松阴得来的,吉田松阴的理论说白了就是即日本打不过欧美的话,就从中国和朝鲜身上得到补偿,这是赤裸裸的欺软怕硬思维啊,但伊藤博文好这一口啊,这一辈子,伊藤博文为在大清和朝鲜身上狠狠揩油的事情,贯彻始终了一生。

年龄小么,对吉田松阴的思想还没彻底悟透的伊藤博文,只带着吉田松阴的皮毛,比如仇视洋人,年少气盛的伊藤博文还是会经常陷入一种狂热的情绪中。在21岁那年,他和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锯断了英国公使馆四周的木栅栏,潜入使馆区域后扔了一堆自制燃烧弹,然后逃回自己住处,彻夜饮酒狂欢,庆祝攘夷成功。

虽然没被逮到,但伊藤博文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愤青行为其实非常幼稚。

因为他之后就真正明白,日本究竟有多落后。

1863年,伊藤博文前往英国留学一年,彻底改变了想法。

在英国,伊藤博文发现,这些英国佬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顶呱呱的,吃的用的,武器大炮,军事宪政等等,都是牛逼的很,他才知道,以前扔炸弹,就是幼稚的愚蠢行为,只有虚心向西方学习,韬光养晦,才能最终实现日本强大。

1864年,伊藤博文回国,思想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转变。

回来后,日本又来挨揍了,英法等四国舰队攻击日本下关海峡两岸的炮台,准备用武力让坚持攘夷的长州藩屈服,伊藤博文力劝长州藩藩主毛利敬亲与其浪费力量去打一场不可能获胜的仗,还不如先完成日本的统一,再慢慢富强。

毛利敬亲没有听伊藤博文的劝告而强行开战,最终只能赔款道歉,但是日本统一这件事儿三年后还是强行做成了。1867年10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迫提出了大政奉还,而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日本开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而明治维新也就此开始。

此时的伊藤博文才26岁,但已经开始在明治政府里展露头角,担任了外国事务交涉员,后来又担任过首席法官、省长。

在这个过程中,伊藤博文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废除诸藩,建立“府县制度”,进一步加强日本的中央集权。是不是好熟悉,在百年前,康熙也做过这样的事情,废除三藩,但康熙玩脱了,打了八年才啃下来,还不如伊藤博文雷厉风行,迅速解决,同时规划了日本如何建立府县制度,统一兵力、财力,大力发展教育;

第二,向英国佬借钱款100万英镑,在1872年9月修成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在此基础上,日本的铁路开始大发展,由此迈入交通近代化;

第三,在赴美国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在1871年主导了日本新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发行;

第四,开始大力建造工厂,越多越好,在他主事期间,包括三菱会社、长崎造船厂等一大批工厂和企业开始崛起,甚至开始与美国、英国等轮船公司开展国际航运竞争。

从治国到交通到经济到工业,伊藤博文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并主导了很多改革和创新,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到来。

1881年,“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相继过世,年仅40岁的伊藤博文年富力强,已然成了日本政坛当仁不让的元老和中流砥柱。

他决定进一步改造日本。

188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有实无名。

所谓实,就是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迅速提升;

但名,日本没有,它在国际地位依旧不高,不高了,欧美列强就想要什么时候揍就什么时候揍,那不行的,想要修改条约,列强不同意,他们说,小日本法律不完备,不能修改。

伊藤博文说,只要日本有完整的,拥有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你们这帮洋鬼子,就会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是吧?好,老子就搞出来给你们看看。

为此,伊藤博文专门考察了英国、法国和德国。首先看英国,伊藤博文却发现这个国家的宪法不适合日本,因为英国的国王或王后虽然有地位,但对国家却根本没有统治权。而德国的宪法最符合国情,因为君主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不经君主许可,一切法律不得实行,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最喜欢这点,这不是完全可以照搬的么?

1889年2月11日,伊藤博文一手主导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这部宪法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分七个章节,共76条。宪法的第一句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

反正,这法律意思是,什么都是天皇说了算。

皇权和军权,都给天皇了,投桃报李,在宪法出台后,伊藤博文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

他主导的这部明治宪法的出台,让日本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但与此同时,也为它接下来的武力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凶恶的豺狼,终于要露出獠牙了。

1894年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伊藤博文是全程的幕后策划者。

伊藤博文想动中国很久了,但一直迫于羽翼未成,不敢贸然动手。

在那次事件之后,伊藤博文第一次在中国遇见了比自己年长18岁的大清头号权臣李鸿章。这一老一少,惺惺相惜。虽然相互欣赏,但伊藤博文该下手绝对毫不留情,他回去以后,总结大清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观点有两个:第一,三年后中国必强,第二,日本对此事直可不必虑。因为伊藤博文认为,中国的改革会从内部遭到巨大阻力,几年之后,中国会又睡觉矣。

十年之后的1894年,日本终于等到了时机,在那场对赌国运的“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后。

打败了大清以后,他当时的目光已经放到了一个更有操作性的东亚国家身上了。

这个国家,就是朝鲜。

相对如同大象一般的中国而言,精致可口的朝鲜一直是日本更想率先得到的美食。

甲午一战,清朝彻底失去了在朝鲜问题上与日本叫板的能力,而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又把一直阻碍自己染指东北亚利益的俄国一举打趴。

事实上,当时在亚洲已经没有国家有能力阻止日本吞并朝鲜了。

伊藤博文其实在来朝鲜前,就策划了对朝鲜明成皇后的暗杀,在到任一年后,又抓住机会迫使朝鲜签订日韩新约,剥夺了朝鲜政府的政权并解散了朝鲜的军队,使得朝鲜彻底被日本控制。

但是,他对朝鲜的各种控制和手段,已经激发了千千万万谋求朝鲜独立的革命志士的万丈怒火。

其中的一个,就叫做安重根。

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对伊藤博文连开三枪的,正是朝鲜人安重根。

总结伊藤博文的一生,先说一句:比李鸿章强太多了。

就是针对那些李中堂的粉丝的。李中堂有何改革内政的举措?从来就没有过啊。建个舰队,那和内政有毛关系,而且这舰队也只是舰队,不是海军。

伊藤说点客气话,请不要蹬鼻子上脸。

中国第一个办海军的,是左宗棠,那已经比幕府海军晚了十几年。幕府开眼看世界如此之早,倒幕派还是觉得太慢。

伊藤博文,本身出身贫贱,开眼看世界的时候已经晚了,1863年才得到机会,去英国留学,也就待了半年。这时候李中堂已经是封疆大吏,伊藤只是长州的一个小翻译官。

回国之后赶上倒幕闹革命,伊藤作为长州智囊一步登天。

内政改革是不容易,不容易哥就闹革命去。李鸿章没有这种胆量,他只能做辅臣。

见识更是相差天渊了。伊藤本来没受过什么高深的儒家教育,这是个好事,要是受了,满脑子的理学思想,那就是连个算术馆都要反对的倭仁之类了。儒家教育,误国不浅。

伊藤受了点粗浅教育,然后就直接去留学了,回来之后,看日本没有一样合理的东西。

出国是改变思想的最快路径,倒幕之后,新政府一半人都出国考察了,回来之后异口同声---要改内政。这种思想,李鸿章在同期是万万没有想过的。

李鸿章是落后国家的一个相对先进人物,地位如同国足的郑智,也许郑智在国足的作用堪比马拉多纳在阿根廷的作用,但郑智的水准绝无可能在阿根廷出场。李鸿章亦然,他的见识太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