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出生才61年的汉语拼音,为什么能爬到千年汉字“头上”?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语拼音。它是我国1958年官宣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主要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组成。1955年国家开始进行汉字改革,汉语拼音就是产物之一,是国家为了适应计算机信息化创新和推广普通话做的新尝试。

屈指一算,汉语拼音的诞生,距今只有61年。61年?!是不是很震惊?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相比,年纪差了好几千年。但现在在汉字学习中,汉语拼音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我们过于习以为常了,反而感觉不到它的可贵之处。

至今仍有一些人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弊端极大,甚至一无是处。这时候小编就忍不住怼人了:你行你上啊,不行少BB。小编个人认为,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基本任务:一是为汉字注音,二是推广普通话,在这两点上是不容置喙的。而且还超额完成任务,基本能跟计算机输入无缝衔接。

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采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下图: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崩溃?而且根本无法在计算机上进行输入。虽然先辈们也尝试发明了汉字打字机,但是其复杂程度看看下图就知道了,这是个啥玩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吴提议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来制作汉语拼音方案,虽然老大哥这时候已经改搞斯拉夫化了。但是,陈毅大大认为中国文化和东亚、东南亚走一个路子更加好,所以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拉丁字母。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十分明智的。不然为了用键盘打出这篇文章,小编宁愿自断双手。

汉语拼音,作为当时集齐了全国优秀学者的力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从1958年秋季开始,国家要求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均采用汉语拼音进行注音,汉语拼音就这样爬上了汉字的“头上”。还出版了用于普通话教学的教材、书籍等,为了加深印象,商品包装、街道指示牌、政府机构名称等,都安排上了。于是,汉语拼音推广教育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展开来,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汉语拼音方案是顺应时代诞生的、最符合我国汉字及语言环境的注音方案。对内,很好地完成了扫除文盲工作和普通话的推广,进入了“语同音”的时代。试想,一个国家如果连语言都不能统一,对于普及教育、发展科技等都有很大的阻碍。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认方言的重要性。方言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历史和传承都建立在方言上。但必须要有一个能全国人民都能互通的交流工具,汉语拼音就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出现的。

对外,汉语拼音基本实现了跟计算机输入的无缝对接,对科技研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还打开了国际汉语教学的大门,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加强了国际交流。很多汉语原来是用英语表达的,都逐渐被汉语拼音替代,从侧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上升。

汉语拼音虽然只诞生了几十年,但是却积累了中国几代学者的心血。汉语拼音和汉字结合,才成为我们现在时时刻刻在使用的汉语。说它爬上千年汉字“头上”是戏谑之语,但也体现了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重要性。就像自己的孩子,虽然不完美,但在心里永远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