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俄罗斯、中国与世界秩序

近年来,世界局势极其动荡不定,这使得原有矛盾更加尖锐,新的紧张策源地不断增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威胁。在全球化不断加速和国家间一体化进程加强的背景下,以多中心主义、平等、互利原则为基础,开展着探寻国际交往最佳模式的工作。多数国家与民族十分希望维护并巩固和平、发展及普遍安全的局面。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指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

美国及其盟友妄图以实力和强制政策维系世界单极性和自身霸权给世界局势带来了负面影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在不同地区——在欧洲(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中东,出现了新的紧张策源地(乌克兰),东北亚危机不断加剧。周期性地出现严重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安全挑战,这些挑战既与过去悬而未决的领土和划界问题有关,又与美国及其盟友的霸权政策有关。

近一时期也呈现出另外一种趋势,该趋势给世界发展进程带来危险的新的挑战和威胁,使得正在发生的变化变得混沌和难以预测。一系列“热点问题”的解决依旧迫切。后危机时代“全球复苏”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恐怖主义威胁并未得到缓解,又出现了与跨境犯罪、能源、生态、食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新的挑战。

应当看到,还有一些行为旨在歪曲和随意解释国际法的基本准则、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干涉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某些势力妄图阻挠世界经济和政治影响平衡中的客观变化。

基辛格在其新书《世界秩序》中指出:“作为当今时代基础的秩序概念无法经受新现实的考验……世界广大地区从来没有认同过西方式的秩序概念,只是被迫承认……西方社会鼓吹与建立的秩序正面临着拐点。”

至于说到俄罗斯,由于多种文明的客观原因,它在自己采取的政策中赋予新的苏联国家——独联体成员国的空间以首要意义,因为那 里居住着3000万同胞,积极推行与发展欧亚经济联盟有关的欧亚一体化方针。同时,作为伟大强国的俄罗斯正在实践中全方位实行积极的方针。近年来的新特点,而且是对于国家命运十分重要的特点是普京总统提出的方针,下一个深远的目标是使俄罗斯转向亚洲和亚太,整体上调动国家物质和精神之力,并汇俄国民之共识,以振兴和发展东部地区,深化与俄远东和亚洲邻国之间的合作,首先是与中国、印度、其他金砖国家和东盟国家的合作。

同时,美国“重返亚洲”的攻势正大规模展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驻军进一步增加,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巩固,——依靠美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加强了在亚太区域组织中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美国将会起主要作用。而且华盛顿也不掩饰,美国 的行动目标之一就是“遏制”中国。他们宣布,21 世纪将是政治中的“太平洋世纪”。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利益客观上要求双方,为了避免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承担共同的负面结果而保持一致立场和协同努力。因此,从某些尽管是片面的观点来看,G2概念有可能实现,目的是研究出办法来共同解决双方和全球的财经问题、地区与局部的危机以及冲突局面。 2014 年 11 月 10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发表演说,希望中国“参与制定世界秩序”,而不是参与“动摇”它。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认为,应当走得更远,使美中伙伴关系在“太平洋协定”中形成体系。

“中国明白,再也没有能承担维护整个世界稳定责任的霸主了。我们应当分担责任。只有两个最大最有影响的强国才能够确立世界秩序,而其他国家将被囊括其中——欧洲、日本、印度、东盟和拉丁美洲”,——布热津斯基在接受《世界邮报》采访时说道(尽管他是仇俄人士,但同时也有所保留地说,“如果俄罗斯能参与巩固稳定也是 很好的”)。

在俄罗斯,人们认为,美中双边关系的改善不会威胁到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相反,会创造捍卫并推动这些利益的新的(将来更适宜的)条件。在亚太地区及该地区之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参与、也希望俄罗斯参与的任何对话与合作的多边机制,这都能增强国际上的稳定并赋予俄罗斯新的外交手段。

中国建设多种成分趋同的社会的经验,获得了日益强烈的国际反响和巨大的世界意义。因为这一经验中结合了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证经验和协商民主的发展,并带有国家社会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强大不会对俄罗斯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利益构成威胁。俄罗斯和中国是世界多极结构的承重支柱,恰好与该结构的稳定持久有利害关系。两国利益接近或一致的领域实际上比可能产生分歧或不一致的范围更广阔。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正在不断地从政治宣言变成具体的政治实践,包括变成在协调国际关系、形成多极化世界、坚持国际法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以及反对霸权主义政策和蛮横政策方面的国际上有力的共同倡议。

而且,在推动构建多边安全与合作机制的倡议方面,中国客观上表现为俄罗斯可靠的战略伙伴。近些年,北京明显加强了这方面的活动,目的是保障本国周边的安全与稳定,保障适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中国不仅追求现有世界体制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一体化,而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自身作用的增强,也希望在全球治理和构建国际新秩序领域参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俄罗斯一位分析家客观指出: “到今天之前,中国外交的特点是谨慎和矜持,国家避免明确宣告自己的全球野心。但这个过程进行得很隐蔽,无论如何,中国都得向世界提供自己的世界体制方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看见一幅有趣的图景。共产主义的中国将改写许许多多资本主义的经济要素和民主手段。恰好是手段,而不是原则(可预见的和调整好的最高政权的更迭,以及地区层面上权力的灵活性)。于是,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表明自己的激进原则——解决核心与周边的疏离问题,以及平等分配资源的问题等等。这将符合其官方的意识形态,通过外交政策促进其官方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合法化。”

ISBN 978-7-01-017958-2 【俄罗斯】米•季塔连科、弗•彼得罗夫斯基 著

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定价:56.00元

俄罗斯和中国是世界多极结构的承重支柱,恰好与该结构的稳定持久有利害关系。两国利益接近或一致的领域实际上比可能产生分歧或不一致的范围更广阔。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正在不断地从政治宣言变成具体的政治实践,包括变成在协调国际关系、形成多极化世界、坚持国际法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以及反对霸权主义政策和蛮横政策方面的国际上有力的共同倡议。俄罗斯和中国是世界多极结构的承重支柱,恰好与该结构的稳定持久有利害关系。两国利益接近或一致的领域实际上比可能产生分歧或不一致的范围更广阔。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正在不断地从政治宣言变成具体的政治实践,包括变成在协调国际关系、形成多极化世界、坚持国际法原则和联合国宪章以及反对霸权主义政策和蛮横政策方面的国际上有力的共同倡议。

俄罗斯著名学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季塔连科与他的合作者共同完成,以俄罗斯学者的视角,科学地预测俄罗斯与欧亚和亚洲伙伴合作的前景,明确俄罗斯的定位,确定与俄罗斯亚洲部分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的未来以及俄罗斯联邦在欧亚大陆和亚太国家共同体中的作用等。

米哈伊尔·列昂吉耶维奇·季塔连科(1934-2016)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中国哲学、历史和政治专家,欧亚国家民族与文明关系问题专家,他推动了俄罗斯与远东地区邻国的交往。发表学术著作约300篇,专著7部。季塔连科主持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工作30年,2010年获得俄罗斯联邦科学和工艺领域的国家奖金。他曾任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分部当代中国问题综合研究学术委员会主席,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国际安全问题跨部门委员会委员,联邦委员会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俄中友好协会主席。

弗拉基米尔·叶夫盖尼耶维奇·彼得罗夫斯基(1960- )

政治学家、记者。军事科学院正式成员,政治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专家。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著作100多篇,内容涉及国家体制理论、多边安全机制、军民关系、国际维和与冲突调解以及人身安全和协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