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土默特之恰台吉 (连载之一)

出呼和浩特,沿土默特大道向西行半个小时的路程,即到达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恰台吉村。这个位于大青山前土默川腹地的自然村,距呼和浩特二十多公里,距旗政府察素齐镇15公里。村内居住着王、伊两大蒙古家族,共39户108人。据村内故老一代代口口相传,村民系恰台吉后裔,虽经历四百多年的时空变幻。恰台吉的后人扎根于此,生生不息,坚守着先人留下的这片热土。

(一) 恰台吉的身世

恰台吉,原名由罕都雷喜雅,又名萨尔玛尼,也称脱脱、又称恰台吉、达云恰、达延恰。土默特之蒙郭勒津人。在他幼年时,被土默特万户领主阿勒坦汗收为义子,并赐予台吉称号(蒙古黄金家族男子均有此号,)。成年后阿勒坦汗任其管理直属部落大小事情的诺延(领主)。蒙古语称之为“恰”,因其能力超群,办事公正有方故以“恰台吉”“达云恰”著称于土默特万户,并声名远传。

公元十六世纪中叶,阿勒坦汗在黑河中下游一带开发板升农业,恰台吉的部分牧地亦在板升之内,为避免农牧业互相干扰,恰台吉主动给农业让路,将部分部众迁到土默川腹地今恰台吉村一带定居放牧,遂形成了嘎查(牧村),村名即以恰台吉名字命之。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清政府大规模开发土默特草场,晋、陕数十万汉族农民应招前来垦荒,随着汉族农民的到来,汉语汉文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蒙汉之间的契约、文书多用汉语汉字。到清末,蒙文蒙语已被汉语汉字代替。如恰台吉被写作卡((KA)台吉,民国以来又把卡(QIA)讹化为康(KANG)音。吉也演化成基,这就是恰台吉村名被不断演化的过程。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恰台吉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失去了民族的语言文字,但恰台吉人像众多的土默特蒙古人一样,依然坚守着自己民族的传统,并一代代传承不息。

关于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的身世,遗憾的是,由于后金(满洲)追逐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时,有关资料被毁殆尽,当时皇太极烧绝了土默特部的板升,即使是保留下来的也在部众四处逃散中不知所终,因此对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的研究极其困难。人们只能从《阿勒坦汗传》 《蒙古源流》及明人著述等史籍中找到一些有关他的片段和记载。此外,其家族的口口相传也是一部分资料来源,依据这些载录和口碑资料,我们整理出了《土默特之恰台吉》的一书。

公元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中兴英主”达延汗在其夫人满都海·彻辰的帮助下,重新统一了蒙古。

在达延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蒙古右翼虽然归附了达延汗,但当时的形势十分复杂, 尽管封建主亦思马因被消灭,被击败的一些封建领主仍蠢蠢欲动,不时有叛乱发生,形势极不稳定,封建主亦不剌就是心怀异志的一大领主 。

据《土默特史》记载:1509年(正德四年),达延汗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统辖右翼三万户的济农(副汗),这一任命引起了永谢布首领亦不剌、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的不满,他们认为达延汗任命的济农凌驾于他们之上,限制了异姓封建领主的特权,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于是便发动了叛乱。

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陵——八白室所在地,乌鲁斯博罗特一到任,便到八白室祭拜,亦不剌指使属下向济农的侍卫挑衅,乌鲁斯博罗济农将亦不剌的一名挑衅者砍死。

一直等待机会的亦不剌等人立即大呼:“刚来此处便草菅人命,日后还不将我们斩尽杀绝么?”这句话等于一个信号,立刻八白室四周伏兵跃起。

面对突生的变故,乌鲁斯博罗特济农的部下猝不及防,虽拼死保护济农的安全,并夺来马匹让济农逃走,但终因寡不敌众,乌鲁斯博罗特在混乱中被杀。

当时达延汗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正同夫人及两个儿子墨尔根、阿勒坦居住在科赛塔布囊家中。据文献记载,科赛塔布囊是明正德时期蒙郭勒津部领主,是北元满都古勒可汗和满都海夫人伊锡公主的东床佳婿,因其居住在蒙古勒津的彻库特,被人们称为“彻库特之火筛塔布囊”。当时有一对叫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的夫妇就生活在科赛塔布囊的部落。

事变发生后,对于巴尔斯博罗特一家来说形势十分凶险,随时有被杀的可能,科赛塔布囊和伊锡公主商量道:“这孩子我们不能养护了,还是送回他父亲那里吧。”随后,委托鄂尔多斯的帖木尔、蒙郭勒津的必里图等七人将巴尔斯博罗特和他的夫人,长子送到达延汗处,而把时年三岁的阿勒坦汗寄养在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家中。不久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听到传闻,说亦不剌太师欲加害幼小的阿勒坦,遂决定把他送回到祖父达延汗那里。额伯凯乌由罕、希尔玛鲁乌尔鲁克,让一拾柴女装扮成怀抱婴儿的孀妇,带着嘟嘟作语的阿勒坦“昼潜夜行伺机脱走,”回到了祖父达延汗身边。

这样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救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的命,成了巴尔斯博罗特的恩人,从此他们便跟随在巴尔斯博罗特左右,备受尊重。

1531年,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家出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是我们的故事的主人公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由于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夫妇保护过幼小的阿勒坦汗,所以由罕都雷喜雅台吉出生以后,便受到了阿勒坦汗的呵护,将他收为义子后,授予台吉名号,与黄金家族的台吉享有同样特权。

由罕都雷喜雅台吉尽管在生活上受到阿勒坦汗的照顾,但他一生下来,所看到的并不是歌舞升平、沃野千里的景象。因为这一时期,阿勒坦汗已成为土默特部领主。为了生存与发展,他既要应对明朝的袭击,还要与常常来抢掠的兀良罕作战,这种不安定的环境从小造就了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的忧患意识和对部众的同情心。

为了让由罕都雷喜雅顺利成长,星凯乌尔鲁克、额伯凯乌由罕夫妇在由罕都雷喜雅只有几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到阿勒坦汗汗帐,使他与黄金家族的孩子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由罕都雷喜雅台吉从小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他在进入汗廷之后,除了用心学习骑射之外,很快就和其他台吉们一样,成为一个英武少年,并受到了阿勒坦汗的赏识。当时的阿勒坦汗汗帐,除了各部的诺颜之外,还汇集了来自长城内一些毕斜气(先生),使由罕都雷喜雅台吉有机会接触到汉语、汉文,为他以后与明朝的外交活动打下了基础,而他的为人处世以及一些高尚品德就是在这时形成的。由罕都雷喜雅台吉在汗廷生活之时,正值阿勒坦汗响应大汗号召,致力民族统一,联合蒙古各部六征兀良罕之时。此间,幼小的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目睹了阿勒坦汗被蒙古大汗授予“索多汗”的场景。这一切使他渐渐懂得如何为义父做事的道理,为他以后处理汗廷事务奠定了基础。对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的为人处事、从政、带兵打仗有着重要的作用。

约当嘉靖十六年(1537年),阿勒坦汗三儿子铁背台吉不幸因病去世,其母莫伦哈屯在为他举办葬礼的时候,按照萨满教的规距,要令死者的妻妾仆从殉葬,还要杀100个男童殉葬。一时土默特部上下充满恐怖气氛,人们怨声载道。当无辜的儿童被杀到到四十个时,由罕都雷喜雅台吉跑到现场,挺身而出说:“要杀就杀我一个人吧,放了这些无辜的孩子吧。”由于由罕都雷喜雅台吉是阿勒坦汗的义子,有台吉身份,是不可能被殉葬的,因此其余的孩子得以幸免。由罕都雷喜雅台吉勇于牺牲自己的表现,挽救了几十个儿童,受到了土默特部上下的一致好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勒坦汗对他的越来越倚重,当他成年以后,已成为阿勒坦汗的“恰”即侍卫,并负责可汗直属部落的大小事情,从此恰台吉、达云恰闻名遐迩。大约在嘉靖二十年左右,阿勒坦汗将土默特领地分为若干部分,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其中他的义子由罕都雷喜雅台吉被分封的领地在托克托故城一带驻牧,从那时起,他又被称作托托。

(二 ) 恰台吉的牧地

托克托城也叫脱脱城、托城、妥妥城,位于哈敦木伦(黄河)、伊克图尔根(大黑河)交汇处。早期的托克托,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是天然的好牧场;又是直通草原咽喉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罕都雷喜雅台吉的牧地就在托托城一带。明朝宣大总督萧大亨的《北虏世系》中说,该恰台吉“系俺达义子,在山西偏关边外二百余里妥妥城驻牧。大同得胜、山西水泉二处互市。”瞿九思的《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也载“嘉靖三十三年,俺答部卜铁莽因(原系华人)投回边内后,明朝边官向他了解蒙古各部的情况,他说:“脱脱,故(俺答)义子,可千余骑。”隆庆议和后,由罕都雷喜雅台吉按阿勒坦汗之命,将白莲教徒赵全等人绑送明朝后,他们供称:“俺答可二万,躬提兵七千,居丰州滩……以两千属恰台吉,去右卫可百里。”这里记载的右卫,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杀虎口南右玉县右卫镇。而妥妥城距右卫镇约百余里。

明朝洪武初年,为防御北元而设置的东胜卫,就在妥妥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治,位于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边上。在它前面是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后面则是海海漫漫的土默川大草原。明洪武四年,在这里跨河设置东胜五卫,但在洪武末年已内徙。正统三年,朱祁镇重新设置东胜等卫,几年后便弃守,重新成为蒙古人牧地。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驻牧丰州滩,这一带为阿勒坦汗所有。约当十六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义子由罕都雷喜雅台吉(即恰台吉)驻牧东胜卫,因恰台吉又名托托、妥妥、脱脱等,他驻牧后,以托托为故城之名,这里便叫托克托城。

明朝建立后,虽然“三犁五征”追杀退回草原的北元政权,但终究未使北元降服,到了宣德(1426——1435)之后,明朝因国力渐衰,只能退守长城沿线,而北元政权亦汗权衰落,直至十六世纪初,“中兴英主”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将他的诸子派到了各个万户(兀良罕除外)担任领主,于是长城以北全部为蒙古所占。在以后直到明末,河套地区被鄂尔多斯黄金家族所占,土默特万户为阿勒坦汗所占,阿勒坦汗将土默特万户的领地分为若干个分部,分别将这些分部分封给自己的诸子,使其各有封地和属民,在分封中,恰台吉作为义子,被封于东胜卫,即今天托克托县一带。历史学家李逸友先生根据《清圣主实录》《平定朔漠方略》、高士其《扈从集》等清代史料,指出了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722)间,这里仍被称做妥妥城。薄音湖先生在研究恰台吉与妥妥城的关系时也指出:将妥妥城与阿勒坦汗义子恰台吉联系起来的是《山西通志》,书中的《府州厅县考·托克托厅》云,“厅城,即妥妥城。明嘉靖中,俺答义子恰台吉名妥妥,驻牧此城,故名……今颓废不完。”据此记载,人们几乎一致认为:妥妥城即托托城,也就是后来的托克托县城所在地,今天的托克托县小皇城乃其遗址。恰台吉何时驻牧妥妥城,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恰台吉在阿勒坦汗时期多次往返于长城内外,负责土默特万户与明朝的谈判,大约是嘉靖二十八到二十九年(即1548--1549年间),因为这一期间,恰台吉已能独当一面,恰台吉安置于此,说明了他是阿勒坦汗的非常信任的近臣。

(未完待续)

(已由新闻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韩国栋,笔名:翁衮山。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阿勒坦汗学会会员,现任土默特左旗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98至1999年曾任《土默特报》《内蒙古青年报》编辑、记者。其中部分作品发表在自治区级媒体。曾主编文史资料《阿勒坦汗》,其中《土默特之恰台吉》由新闻出版社出版。2018年任责任编辑,出版了《土默特历史文化常识读本》。长篇叙事诗《希拉穆仁走笔》发表在《内蒙古日报》,长篇叙事诗《台吉塔拉》发表在《呼和浩特文艺》,组诗《我的草原》被中国作家网、诗歌中国等网络采用。

总顾问: 田彬 潘瑜

总策划: 任瑞新

主 编: 庄筱濛

副主编: 牧哥 翁衮山 国艳

编 辑: 荣宏伟 叶子 隐逸 静子 白墨 席雍 空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