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君子为什么总是斗不过“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过107次,“小人”一词共出现过24次。其中“君子”与“小人”成对出现的共有19次,“小人”单独出现的共有4次。其“君子”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高尚之人或贵族;“小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低下之人或平民百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句话是出自于孔子之口,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想着为别人好,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做对别人不利的坏事,而小人则与此恰恰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与贵人相反。也就是说小人就是不走正轨,阴险的。

所谓“小人”,就是对上司拍马逢迎,讨好上司以做靠山;对自己的竞争者则造谣生事,挑拨离间,落井下石的人。小人既然存在,他可能就在你身边,或者是你的朋友,或者是你的同事,或者是你的助手,你该如何对待?

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总是以光明磊落、洁身自好为做人之本。他们也知道,生活中有污秽、有丑行、有罪恶,也有小人。但在没遇上的时候,他们总是认为,只要行得正,便不怕影子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豪迈,也很无畏。殊不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天才人物的辉煌事业、灿烂前景毁在小人手里。大诗人屈原与其说是投江自杀,不如说是"他杀",是恶毒的小人用谗言从背后将三闾大夫活活捅死的。所以,人们厌恶小人,痛恨小人,又惧怕小人,一般情况下更不去招惹小人。

但是小人不是仇家,也不是敌手。他要是盯上了你,你是逃不掉的,因为他并不是与你在信仰上对立或者在个性上有冲突。他与你作对,那理由很可能听起来都令人发笑,比如说:在那一次酒宴上敬酒没有敬他;在热闹的酒席上,你只不过少碰了一次杯,便给自己招来祸端。碰到这样的小人,怎不令人恼火,但你不要忘记“小人难养也”。我们应该清楚的是:不管什么人,其人性中都有丑陋的一面,人格上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像嫉妒、轻狂、偏狭、自大等等。这些东西像人身体中的一种元素,与人终生为伴。尤其在进入商品社会后,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外部的诱惑和压力下,人的心态很容易失衡。会莫名其妙地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别遇上小人,但这却不是你能决定的。

所以,如果你不幸被小人所缠绕,你也不必过于烦恼,而是要保持理智和自信,泰然处之。对于那些耍手腕、小动作、拨弄口舌的小人,干脆不理不睬;倘若遇到对你进行人身攻击的恶劣行为,你就必须奋力反击,将其暴露于阳光之下,以维护你做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

小人有多种,如“市井小人”与“卑鄙小人”是不同的,小人有好的有坏的,市井小人就是民众是好的。有些人会用心计表面上做好事,即暗地里做起伤天害理的事,假装什么事都不知道,内心高兴的很,这种是卑鄙的小人是坏的。

卑鄙小人喜欢造谣生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丑化对手,唯恐天下不乱,惯用“听说”开始,假借他人之口歪曲事实,无中生有。他们见风使舵,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舍弃谁,对上司、用得着的人,花言巧语,舌灿莲花,让人晕陶陶而迷失方向。他们更刻意亲近上司,伺机打小报告。善于表面功夫,善于俟机邀功抢功,踩着别人肩头攀高,一旦有坏事就找替死鬼来背黑锅。落井下石是他们的一贯伎俩。挑拨离间是他们渔翁得利的最佳手段。一手制造纷争事端,却把自己撇清,任由他人争斗,自己扮演和事佬,假装好人。

卑鄙小人的8大特点:

(1)喜欢造谣生事,他们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并不以造谣生事为乐。

(2)喜欢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同事间感情制造他们不合,好从中取利。

(3)喜欢拍马奉承,这种虽不一定小,但很容易因为受宠而说别人坏话。

(4)喜欢阳奉阴违,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行事风格,因此你也可能表里不一,这也是小行径的一种。

(5)喜欢“西瓜倚大边”,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6)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牺牲他们不在乎。

(7)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跌倒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

(8)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另外让我们看看余秋雨在《历史的暗角落》里对下列类型小人进行的描述:

恶奴型

本来,为人奴仆也是一种社会构成,并没有可羞耻或可炫耀之处。但其中有些人,成了奴仆便依仗主子的声名欺侮别人,主子失势后却对主子本人恶眼相报,甚至平日在对主子低眉顺眼之时也不断窥测着掀翻和吞没主子的各种可能,这便是恶奴了,而恶奴则是很典型的一种小人。谢国桢先生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中有一谝《明季奴变考》,详细叙述了明代末年江南一带仕宦缙绅之家的家奴闹事的情景,其中还涉及到我们熟悉的张浦、钱谦益、顾炎帝、董其昌等文化名人的家奴。这些家奴或是仗势欺人,或是到官府诬告主人,或是鼓噪生事席卷财物,使政治大局本来已经够混乱的时代更其混乱。为此,孟森先生曾写过一篇《读明季奴变考》的文章,说明这种奴变其实说不上阶级斗争,因为当时江南固然有不少做了奴仆而不甘心的人,却也有很多明明不必做奴仆而一定要做奴仆的人,这便是流行一时的找豪门投靠之风。本来生活已经很好,但想依仗豪门逃避赋税、横行乡里,便成群结队地来签订契约卖身为奴。“卖身投靠”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孟森先生说,前一拨奴仆刚刚狠狠地闹过事,后一拨人又乐呵呵地前来投靠为奴,这算什么阶级斗争呢?

人们寻常接触的是大量并未签订卖身契约的恶奴型小人。他们的特点,是永久地在寻找投靠和巴结的对象。投靠之初什么好话都说的出口,一旦投靠成功便充分、彻底地利用投靠对象的弱项和隐忧,作为钳制、要挟、反叛、出卖的资本,只不过反叛和出卖之后仍然是个奴才。这样的人,再凶狠毒辣,再长袖善舞,也无法抽离他们背后的靠山,在人格上,他们完全不能在世间自立,他们不管做成多大的事也只能算是小人。

乞丐型

因一时的灾荒行乞求生是值得同情的,但当行乞成为一种习惯性职业,进而滋生出一种群体性的心理文化方式,则必然成为社会公害,没有丝毫积极意义可言了。乞丐心理的基点,在于以自秽、自弱为手段,点滴而快速地完成着对他人财物的占有。乞丐型小人的心目中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又都是自己的,只要舍得牺牲自己的人格形象来获得人们的怜悯,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有可能转换成自己的东西。他们的脚永远踩踏在转换所有权的滑轮上,获得前,语调诚恳得让人流泪,获得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这种做法当然会受到人们的诘难,面对诘难他们的方法是考耍无赖以自救。他们会指天发誓,硬说刚刚乞讨来的东西天生就是他们的,反诬施舍者把它弄坏了,施舍者想既然如此那就不施舍了吧,他们又会大声叫喊发生了抢劫事件。叫喊召来了围观,无聊的围观者喜欢听违背常理的戏剧性事件。于是,一个无须抢劫的抢劫者抢劫了一个无可被劫的被劫者,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又耸人听闻的故事啊。乞丐型小人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与懊丧的施舍者一起被长久围观者,深感满足。与街市间的恶少不同的是,乞丐型小人始终不会丢弃可怜相,或炫示残枝,或展现破衣,或强调衰老,一切似乎都到了生命的尽头,谝赚着善良的人们在人道上的最后防线。

乞丐一旦成群结帮,谁也不好对付。《清稗类钞·乞丐类》载:“江苏之淮、徐、海等处,岁有以逃荒为业者,数百成群,行乞于各州县,且至邻近各省,光绪初为最多。”最古怪的是,这帮浩浩荡荡的苏北乞丐还携带着盖有官印的护照,到了一个地方行乞简直成了一种堂堂公务。行完乞,他们又必然会到官府赖求,再盖一个官印,成为向下一站行乞的“签证”。官府虽然也皱眉,但经不住死缠,既是可怜人,行乞又不算犯法,也就一一盖了章。由这个例证联想开去,生活中只要有人肯下决心用乞求手法来获得什么,迟早总会达到目的。貌似可怜却欲眼炯炯,低三下四却贪得无厌,一旦获得便立即耍赖,这便是乞丐型小人的基本生态。

流氓型

凡小人无不带有流氓气,当恶奴型小人终于被最后一位主子所驱逐,当乞丐型小人终于有一天不愿再扮可怜相,当这些小人完全失去社会定位,失去哪怕是假装的价值原则的时候,他们便成为对社会秩序最放肆、又最无逻辑的骚扰者,这便是流氓型小人。

流氓型小人的活力来自于无耻。西方有人说,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物,这句话对流氓型小人不适合。《明史》中记述过一个叫曹钦程的人,明明自己已经做了吴县的知县,还要托人认宦官魏忠贤作父亲,献媚的丑态最后连魏忠贤本人也看不下去了,把他说成败类,撤了他的官职,他竟当场表示:“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不久魏忠贤阴谋败露,曹钦程被算作同党关入死牢,他也没什么,天天在狱中抢掠其他罪犯的伙食,吃得饱饱的。这个曹钦程,起先无疑是一个恶奴型小人,但失去主子到了死牢,便自然地转化为流氓型小人。我做过知县怎么着?照样敢把杀人犯嘴边的饭食抢过来塞进嘴里!你来打吗?我已经咽下去了,反正迟早要杀头,还怕打?——人到了这一步,也真可以说是进入一定的境界了。

尚未进牢狱的流氓型小人比其他型的小人显得活跃,他们像玩耍一样在手上交替玩弄着诬陷、造谣、离间、偷听、恫吓、欺诈、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引蛇出洞、声东击西等等技法,别人被这一切搞得血泪斑斑,他们却谈笑自若,全然不往心里放。他们的一大优势在于,不仅精通流氓技法,而且也熟悉人世间的正常规矩,因此善于把两者故意搅浑,诱使不知底里的善良人误认为有讲理的余地,来于他们据理力争。以为他们不明真相,其实他们早就明白;以为他们一时误会,其实他们从来就没有误会过。你给他们讲道理,而他们想鄙弃的就是一切道理。当你知道这个秘密,刚想回过头去,他们又热乎乎地递过来一句最正常的大道理,使人觉得最终要鄙弃大道理的人竟然是你。曲彦斌先生的《中国乞丐史》曾引述雷君曜先生《绘图骗术奇谈》里搜集的许多事例,结论是:“对这类人不理无事,一沾边就无论如何难免要上圈套的。”此话大概能感应许多读者。反观我们身边,有的人,相处多少年都平安无事,而有的人,亲亲热热自称门生贴上来,没过多久便滋生出没完没了的恼心事,那很可能就是流氓型小人了。

流氓型小人乍一听似乎多数是年轻人,其实未必。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时间积累的恶果,因此大抵倒是上了一点年岁的。谢国贞先生曾经记述到明末江苏太仓沙溪一个叫顾慎卿的人,做过家奴,贩过私盐,也在衙门里混过事,人生历练极为丰富,到老在乡间组织一批无赖子不断骚扰百姓,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三个字:“老而黠”,简洁地概括了一个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街市间那些有流氓气息的年轻人,大体不在我们论述的范畴。

文痞型

当少数各种小人获得一种文化载体或文化面具,那就成了文痞型小人。我想,要在中国历史上举出一大串文才很好的小人是不困难的。宋真宗钓了半天鱼钓不上来正在皱眉,一个叫丁谓的文人立即吟出一句诗来:“鱼畏龙颜上钓迟”。诗句很聪明,宋真宗立即高兴了。在宫廷里做文化侍从,至少要有这样的本事。至于这样的文化侍从是不是文痞,还要看他做多少坏事。

文痞其实也就是文化流氓。与一般流氓不同的是他们还要注意修饰文化形象,时不时愿意写几笔书法,打几本传奇,冒充一下学术辈分,拂拭一块文化招牌,伪称自己是哪位名人的师长,宣扬自己曾和某位大师有过结交。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一点文化品格的基本经纬,因而总要花费不少力气把自己打扮得慷慨激昂,好像他们是民族气节和文化品格的最后代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今日义士。他们有时还会包揽词讼,把事情搞颠倒了还能蒙得一个主持正义的美名。作为文人,他们特别知道舆论的重要,因而把很大的注意力花费在谣言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在古代,造出野心家王莽是天底下最廉洁奉公的人,并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是这帮人;在现代,给弱女子阮玲玉泼上很多脏水而使她无已言辩,只得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自尽的也是这帮人。这帮人无德、无行、无耻、但偏偏隔三差五地要打扮成道德卫者的形象,把自己身上最怕别人说的特点倒栽在别人身上。他们手上有一支笔,但几乎没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像模像样地做过什么,除了阿谀就是诽谤。记得一位阅世极深的当代艺术大师临终前曾经颇有感触地说:“一个文化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做成任何一件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业而居然还在文化界骗得一点小名,那他到老也只能靠投机过日子,继续忙忙颠颠地做文痞。”文痞型小人脚跨流氓意识和文化手段之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里他特别具有伪装性,也特别具有破坏性,因为他们把其他类型的小人的局部性恶浊,经过装潢变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污染。试想,一群街边流氓看到服饰齐整一点的行人就丢石子、泼脏水、瞎起哄,这种很容易看出来的恶行如果由几个舞文弄墨的人在哪本杂志上换成文诌诌的腔调来干,有多少人能看出来?说不定都被看成是文艺批评和艺术讨论了。

君子从不伤害别人,小人从不谴责自己。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合。

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

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

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

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

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

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

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

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

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己私;

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

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作假;

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

君子一身正气,小人满身邪气;

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

君子喜做明事,小人常来暗事;

君子说完就了,小人恨一辈子;

君子不害他人,小人四处害人;

君子心无邪念,小人常攻心计;

君子忙于工作,小人忙于拉帮;

君子绝不拍须,小人喜献阿谀;

君子没有妒念,小人嫉妒君子;

君子不去毁谤,小人常寻是非;

君子不窥人私,小人喜寻隐私;

君子不议他人,小人常传加毁;

君子不欺孤独,小人专欺幼弱;

君子心喜公正,小人常看势力;

君子勇于担当,小人常辩己错;

君子总是谦让,小人气焰嚣张;

君子看人优点,小人常看人错;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常播人短;

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小肚鸡肠;

君子财路取正,小人常暗弄假;

君子怜惜弱者,小人专喜嘲贬;

君子喜欢帮人,小人只会推井;

君子经常反思,小人以凶为大;

君子品德高尚,小人品行拙劣;

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