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常德故事」话说柳叶湖的“猴子”

初夏的中午,骄阳似火,我们红网常德一行六人,走进了临城区中心仅6.2公里的一座集生产、景观、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新农村——鑫泽苑。

这里占地393亩,过去因低洼内涝,少有物出。2016年,富裕不望回馈乡亲的侯令明以一次交足30年近1800万租金的方式,整合万寿村三个小组的零碎土地,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将整个农庄的蔬菜园、瓜果园、饲养园、渔塘、餐厅、休闲屋、蒙古包、夜景亮化,以及各种名贵树木、雕塑,一一建设完工。可见同期投入的人力之多。

鑫泽苑已落成一年多,却从未请媒体宣传推广但仍然人气鼎盛,大家皆是耳闻目染,或因原生态的优质产品的体验感而私下相告才乐此不彼的来这里感受城中村不一样的舒适与宁静。  走进农庄,有机械化耕作的现代感,又有鸟鸣、犬吠、羊哼、天鹅舞动的原生态回归,就像是一支美妙的初夏交响乐。 

看!菜地、果园里,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水果。番茄红了,茄子紫了,豇豆、四季豆绿了,棚上挂满了一条条长长丝瓜,还有大大的西瓜、水灵灵的桃子、诱人的香瓜,很是馋人,一见就忍不住流口水。瞧!一些金灿灿的板粟南瓜、碧翠的葫芦,吊在十里瓜廊上,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收割的农民虽然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说起候令明,今年四十有四,家住柳叶湖万寿村十一组,中等身材,笑容可躹。

一进鑫泽苑,侯令明就热情的招呼我们在渔塘边挂满苞谷的凉亭坐下,每人端上一杯热茶,他便如数家珍地谈起了他的创业史。他说话干脆利落,好像说出的每个字甩在地上都是“掷地有声”。 

他说,他从小就吃过很多苦,十几岁就在北站农贸市场卖鱼,因忙这忙那从不停手,大家都称他为“猴子”。  从提灰桶,搬砖头,到逐渐挤身于建筑行业暂露头角,侯令明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经济梦想的成真。只要在柳叶湖一提起侯令明,群众都说他“有板眼”能干事。  虽然干过不少行业,但他总是超前思维,干当前,谋长远,每做一件事情都未雨绸缪,所以总是干一行成一行。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在外风风雨雨跑了20多年,侯令明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创业,并安排本乡村民80余人在农庄就业。  他认为办农庄,只要把种养连成一个链条,种田还是有奔头。他首先投资11万元将流转的低洼田开挖成精养鱼池,投资10多万元建猪场,形成了猪粪肥地、家禽粪便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又建百亩大棚,种植有机蔬菜,择地引栽优质果树百亩,经济效益比种田收益要翻了好几倍。做到精耕细作、寸土寸金,实现了由粗放型种养到生态循环型养殖的成功跨越。打开话匣子,一眨眼,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侯令明娓娓道来, “种养业不单是个辛苦活,更是一个技术活。”为了解决种养难题,他的每个分部都高薪聘请了农技师指导农活,并多次走出去开农产品类的科技会议。

前段时间,还请了草坪的孔雀饲养专家李忠作指导,成功的开办了孔雀养殖。候令明在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同时,把科学种养理念也“种”到每个农庄员工的心中。在公益投入上,侯令明丝毫也不含糊,农庄划地近十亩,为本村本土乡民无偿的兴建体育运动场所。说起经济效益来,侯令明脸上的笑容是“满园春色关不住”。

现在,侯令明的农庄已人来客涌,全天24小时无偿对游客开放,已成了常德市民休闲散步的敞开式公园。荷池边,凉亭长椅,日观蜻蜓飞上玉搔头,扭头满眼桃香瓜甜。夜闻蛙唱虫叫,音乐喷泉婉约情怀,大自然营造的浪漫足可以让人心旷神怡。

一年的农庄基础建设提质,到近二月的获利,使他这个“职业农民”更有了奔头。事业的发展,给候令明增添了前行的信心。前些时,候令明登门请到二位有名的烹调师傅到农庄主厨,把农庄的菜肴做出品位、品牌和品质。

谈到困难,侯令明认为当前遇到最大的瓶颈制约还是资金短缺。他真心期盼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有一定规模的农庄进行重点扶持。

返回的路上,我望着后备箱中装满的有机蔬菜与优质瓜果,仿佛看到了候令明和中国千百万勤劳朴实农民的身影,他们如同春燕衔泥般筑巢,披星戴月,勤扒苦做,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正在浇灌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