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雷神山“战疫”日记(15):他们是“战疫”雷锋


早春三月

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月份

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

他们用无私的付出

诠释着当代医护的雷锋精神


来自患者家属的求助


3月4日一早,刚刚下夜班回到酒店的范为王医生收到了一条微博求助。一名武汉的网友因被隔离,无法联系上自己在雷神山接受治疗的父亲,她和母亲十分着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微博上联系到了范医生。


由于网友无法提供老人的具体病区信息,范医生顾不上刚下夜班的疲惫,立即跟同事魏伟搭乘志愿者的车,用了40多分钟返回雷神山医院。


到了医院,两人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通过电脑系统对老人身份进行查询核实。很快,他们在A9病区找到了老人,并第一时间通知了家属。




原来,老人的手机发生故障,无法使用。贴心的医护人员为老人修好了手机,还给家属留了微信,方便家属随时了解老人病情变化。


得知老人安好,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随后将满满一袋食品送到范医生驻地表示感谢。范医生将食品转交给了病区的老人,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和医生该做的事,对得起身穿的白大褂和胸前的党徽,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用手语,让你不再孤单


“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3月2日,在雷神山B3病区,两位特殊的治愈患者在出院前用手语舞《谢谢你》向大连医护人员致谢。


这两位特殊患者,一位是88岁的喻大爷,一位是56岁的赵女士。2月18日,两人进入雷神山医院接受治疗。细心的护士们一开始只是觉得他们的情绪不对头:忧愁,不说话,也不认识字......原来,这两位患者都是聋哑人。



为了突破交流的难关,当护士们知道做保洁的志愿者懂手语后,便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果断的决定:全体40名护士组团学手语。


护理工作本就繁重,再加上学手语,护士们的工作量更多了,但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为了能早日与那两位特殊患者实现顺畅沟通,她们坚决而果断地学了起来。


当护士们第一次用并不标准手语比出“你们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治疗,我们站在你们的身后,我们爱你,你真棒!”时,喻大爷和赵女士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战疫”日记——

他们是聋哑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他感觉特别焦虑,特别焦躁,没事就总敲窗户,让我们看得就非常心急。纵然千难万难,身为医护人员,担子必须由我们来担。我们的手语并不熟练,但希望让聋哑患者感受到病房里的温暖。


——大连医疗队队员 王健


手绘贴心记忆卡片

帮老人“秒懂”病情


雷神山医院B1病区住着一位80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杜晓琳、张棋等护士们为了让老人消除陌生感,她们制作了一种“记忆卡片”,卡片上记录着日常生活说明及老人常问的问题答案,这些卡片,可以有效解答老人的疑惑。



大家为老爷爷进行生活护理,协助他吃饭、喝水、换衣物、剃胡子,事无巨细,只因用心。大爷加深了安全感,渐渐地放松下来,也找到了家的感觉,和大连的医护人员越来越亲近。老人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封特别暖心的表扬信。



病区里的“大管家”


12年前,汶川发生地震,当时26岁的邱崇贵主动请缨到最前线,参与灾区患者的抢救护理工作。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ICU的一名男护士,他再次冲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是一名老党员,在国家急需重症护士的情况下,作为男生,我必须上。”邱崇贵坚定地说。



作为ICU骨干,在病区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从培训护士穿脱防护服、使用呼吸机,再到带领患者做康复运动、护送第一例患者出院……他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以上。



“邱总管”是大家对他的新称呼——病区里大到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小到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个人需求,他都了如指掌。作为病区唯一的男护士,他每天无数次往返于总务库、耗材库与设备库,脚底被磨出了水泡。“重活、累活,我得先上,只要能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再辛苦也不觉得累。”



“战疫”日记——

防控疫情阻击战,不是武汉一个城市的战斗,是需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打赢的战斗!不管有多难,我们一同面对,必将胜利!加油,武汉!静待春暖花开,山河无恙!


——大连医疗队队员 邱崇贵


一个个毅然忠于职守的身躯

一个个平凡却闪光的灵魂

他们用

信念的能量 大爱的胸怀

忘我的精神 进取的锐气

谱写了雷锋精神的新篇章



资料: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

采集:莲钰蓉

校对:鞠传强 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