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缩短地狱和天堂之间的距离

天堂和地狱之间的距离虽远,但身处地狱之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到达天堂。比如,利他之心就可以迅速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人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己之心,另一种就是利他之心。

心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栖息之所是地狱还是天堂。那些拥有利他之心的人,一直都身处天堂。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永远待在地狱里。

在稻盛和夫看来,天堂和地狱之间的距离虽远,但身处地狱之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到达天堂。

比如,利他之心就可以迅速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 稻盛和夫认为,人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己之心,另一种就是利他之心。

前者是一种自私的心态,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而后者是一种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指一个人为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稻盛和夫虽然并不否定利己之心,但他认为利他之心才是最应该被推崇的,也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所以,人只有具备利他之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自古以来,人类的社会道德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这是最低的道德要求;第二种是利己利人的互利行为,这是最普遍的道德要求;第三种是为人利人的利他行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

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稻盛和夫所主张的利他之心应该属于第三种类型,当然,这种主张虽然提倡为人利人,但并没有说是绝对的自我牺牲。

因为“利他之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是纯粹的无私奉献,其中隐藏着与竞争对手“互利双赢”的一面。

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思想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具体说来,是京都圆福寺老禅师的教导让他明白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一次,稻盛和夫问老禅师:“人们总是会提起地狱和天堂,它们真的存在吗?又会是什么样子?”老禅师回答道:“当然有地狱和天堂。但从外表上看来,地狱和天堂没什么区别,它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居住在那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

在地狱居住的人,只有一颗利己之心;而在天堂居住的人,却有一颗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又问:“既然只是心不同,那为何还要分得那么清楚呢?”老禅师看了一眼稻盛和夫,笑着说道:“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在一个房间里有一口大锅,锅里煮着可口的粥,旁边放着碗和勺子。但吃法却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必须用勺柄长1米的勺子来吃。当锅的大小和围着锅的人数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在地狱和天堂里,人心却完全不同。

“在地狱中,当人们都饥肠辘辘的时候,用1米长的勺子能很快将粥舀进自己的碗里,但是由于勺柄太长,送不到自己的嘴里。在对面的人看来,粥都让别人舀走了,所以就会有人用勺子把别人碗里的粥舀回来。这样,你争我抢,粥就会溅得四处都是,最后只会导致谁都吃不成。

“但是在天堂里,人们会相互谦让,也会为对方着想。开始喝粥的时候,每个人会用勺子将锅里的粥舀到对方的碗里,并伸长勺子将粥送进对方嘴里,让对方先吃。

对方同样也会这么做,于是谁都没有争抢锅里的粥,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地狱的人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而天堂的人大公无私,时刻想的是他人。所以,要分得很清楚。”

稻盛和夫听完这个故事后感慨颇多,他说:“一直以来,很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从来都不会想到别人。

或许正是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才让社会上出现那么多不公平的现象。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天堂里的人那样,时刻想着别人,那么不只会方便别人,自己也会受益无穷。

所以,天堂也好,地狱也罢,都是一念之间的事。它们看起来距离很远,但真正行动起来却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企业家都曾向稻盛和夫讨教将天堂和地狱之间距离缩短的秘诀,稻盛和夫只跟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在日本一座很有名的寺庙里,一位小和尚问他的师父:

“师父,您知道地狱在哪里吗?”

他的师父看了他一眼,缓缓地回答道:“你知道我们寺庙的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吧?那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前来取水喝,但是那些人每次都是你争我抢,谁也不让谁。

有时候,甚至能为抢一桶水动起手来。结果有人掉进了水里,将溪水弄得浑浊不堪,最后谁都没有取到干净的水。我认为,这就是地狱。”

小和尚又问道:“那么,天堂又在哪里呢?” 老和尚笑了笑说:“还是那条小溪,人们每次来取水的时候,都能够自觉排队,相互谦让,而且还能够为那些身体较弱的人取水。

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不仅能够取到干净的水,而且还能够和睦相处,在我看来,这就是天堂。”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心态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栖息之所是地狱还是天堂。那些拥有利他之心的人,一直都身处天堂。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只能永远待在地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