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為什麼理髮店裡的 Tony 老師看起來有點娘|

娘娘的 Kevin 和 Tony 老師,並非中國獨有的刻板印象,但不同於西方的是,中國的髮型師幾乎都是男性。這種印象和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你常去的那家美髮廳裡的 Tony、Kevin 和 Peter 老師都是什麼樣的?

這條高票網友回答,大概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差不遠:豪華亮麗的面料服飾,活潑又有情調的搭配類型,服裝帶有花色條紋或暗花紋,皮鞋材質一定要精湛…

簡而言之,有點娘,

並非只有中國人才對理髮師有此等刻板印象,外國影視劇裡常見的髮型師形象也是如此。

電影《天才的玩笑》裡的髮型師克勞弗

公主日記 ,裡成功打造公主形象的高級髮型師

勇闖奪命島,裡扭捏的髮型師

爆米花電影《別惹佐漢》裡的亞裔髮型師

為什麼髮型師會給人留下如此印象呢?

硬漢理髮師衰亡史

並不是所有給人理髮的男性都會被視為娘炮。電影《老爺車》裡,硬漢沃爾特想培養亞裔少年濤的陽剛之氣,就帶他去了自己常去的理髮店,在那裡學習,男人之間的對話,

在英語中,理髮行業的從業者有兩種意味截然不同的稱謂:一是隻為男性服務的 barber,剃鬚、修面在他

另一類則是在 salon 裡主要為女性顧客提供各種美髮服務的美髮師,即 hairdresser,或者叫 stylist。

在大眾文化和刻板印象中不太陽剛的,都是後一類。

儘管在今天,hairdresser 大有全面取代 barber 的趨勢,但若論兩者的歷史厚度,barber 則要遠勝於 hairdresser。


在現代美髮行業興起之前,歐美城鎮街頭的理髮店大多都是主要為男性服務的 barbershop,女性通常都是自己在家裡打理頭髮。

對於男人們來說,barbershop 不僅僅是個理髮、剃鬚的地方,還是他們擺脫家庭煩惱和工作束縛的重要社交場所。

相熟的男人們時常會聚在 barbershop 裡,一邊理髮、刮鬍子,一邊和理髮師一起講黃段子、吹牛、聊政治,一些政治人物甚至會因此選擇在 barbershop 裡做演講。

上世紀 20 年代美國的一家 barbershop

如今羅馬尼亞的一家 barbershop

直到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伴隨著燙髮器、吹風機等美髮儀器的發明,專門為女性提供各種美髮服務的 salon 才開始崛起。

1928 年,倫敦一街頭的一家美髮沙龍

與此同時, barbershop 也在技術進步中走向了衰落。

1903 年,吉列公司推出安全剃鬚刀,經過一戰時期作為軍需品的推廣之後,逐漸在社會上普及。到了 30 年代,電動剃鬚刀的發明更是徹底改變了西方男性的剃鬚習慣,光顧 barbershop 也不再是他們生活中的剛需。

方便自助操作的第一代吉列安全剃鬚刀

後來居上的 salon 雖不排斥男顧客,卻完全是女性的領域,不光顧客以女性為主,裡邊的美髮師也多為女性。

影視劇中常見的歐美美髮店裡的場景

於是,極少數選擇在女人堆裡工作的男性發型師就很容易被人們,尤其被沒落的 barber 們認為是一個「娘炮」的群體。

在政治正確概念尚不流行的時代,他們還一度被稱為 榮譽女性(honorary women)

這種原始印象影響了髮型師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形象,但他們今天的形象,則更多是出於職業特性的自發選擇。

我是專業的

身處創造美的行業,從業者多需要在自身裝束上也體現出審美,比如設計師的標誌「一身黑」。

男髮型師的特殊性在於,他主要需向女性顧客傳遞「我能把你打扮好」的信息,「陽剛之美」承擔不了這一任務。

只有在自己身上能較為融洽地展現更多屬於「女式」的裝飾時,才說明他們的專業精神。在最喜歡使用「娘炮」一詞的鋼鐵直男們看來,這一流人物當然符合這一標籤。

此外,髮型師還需要就各種女性話題和女顧客聊得風生水起。尤其在實施績效考核制的中國美髮店,與顧客不斷聊天是髮型師提升辦卡業績的最優手段。

聊天的內容當然得是她們關心的髮型、衣服、美妝以及娛樂八卦之類的話題。很難想象,一位一上來就跟女顧客聊歐冠出線形勢和敘利亞戰局的 Tony 老師,一個月能夠賣出幾張會員卡?

我們採訪的一些男髮型師還透露,適時而又精準地誇讚女生的包包、鞋子之類的搭配,也是他們的工作技能之一,

雖然容易因此成為調侃對象,但男髮型師也收穫了不錯的職業前景。

這一點在西方國家尤為明顯: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女髮型師在行業中所佔比例分別為 85%、88% 和 91%,屬於絕對主流,然而,聲名顯赫的頂級髮型師卻幾乎都是男的。

英國年度髮型師的 9 個提名全給了男髮型師

著名髮型師維達·沙宣 單次收費高達 1500 美元好萊塢髮型師 Ted Gibson

奧地利著名髮型師 Mario Krankl

中國美業的大師

上海承藝學院院長吳校

杭州瑞吉絲學院院長

不過,中國的情況也有微小的不同:無論哪一個階層級別,髮型師的職業幾乎都被男性壟斷,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國第一家美髮店在線預約講解型師的界面

難有出頭之日的中國女髮型師

其實,「Tony」老師壟斷中國美髮行業的歷史並不久。

計劃經濟時期,理髮師曾被認為是一個很適合女性的職業。當時,國營理髮室採用 8 小時固定工作制,分工簡單,勞動強度不大。

60 年代的電影《女理髮師》

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最早走向「美髮」領域的從業者也多為女性。

80 年代,一家中國美髮店裡的女髮型師和學徒

但隨著這個行業的深入發展,女性變得越來越不適應髮型師的工作。

在愈發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新興的連鎖經營模式成為行業主流,髮型師的收入和績效直接掛鉤,各個勞動環節也變得越來越複雜,髮型師這一職業的勞動強度隨之驟增。

而由於體力方面的天然劣勢,女髮型師在相同的工作時間裡一般都很難獲得和男髮型師同等的收入。

男髮型師闡述自己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的中國都市,大多數連鎖美髮店的工作時間基本都要超過每天十幾個小時,即使一開始選擇了這一職業,承擔主要家務勞動的女性也多會在婚後難以為繼,被迫選擇改行。

我們在上海,北京,寧波,採訪到的幾名年輕的女髮型師都表示自己的選擇曾遭到家裡的反對。

洗頭小哥

原因很簡單,家長們都認為,成為髮型師需要經過多年的學習和鍛鍊,但女孩子結婚以後又幹不了這一行,還得換工作,因此女孩學習美髮是一項不划算的投資。而她們自己也大多清楚並認同這一點。

一家美髮店的店長也告訴我,他們雖然在招聘時並不會歧視女性,但是如果招到年輕的女髮型師或者學徒一般都不會重點培養,因為女孩幹這一行都不穩定,不知道哪天要結婚了,甚至談戀愛了基本就不會再幹這一行了,很少有男的能接受。

但在歐美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歐美美髮行業的工作時間至今大多仍保持在每天 9 個小時以內,即使是需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的女性同樣可以自由地選擇這一職業。

歐美一些美髮店的營業時間

此外不可忽視的是,從上世紀末開始,色情行業的插足,客觀上也讓很多中國女性對美髮行業望而卻步。

不過到了今天,女性理髮師這一負面標籤已逐漸淡化:隨著社會的發展,KTV 和按摩行業的興起及時為美髮店分擔了這項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