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为什么理发店里的 Tony 老师看起来有点娘|

娘娘的 Kevin 和 Tony 老师,并非中国独有的刻板印象,但不同于西方的是,中国的发型师几乎都是男性。这种印象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你常去的那家美发厅里的 Tony、Kevin 和 Peter 老师都是什么样的?

这条高票网友回答,大概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差不远:豪华亮丽的面料服饰,活泼又有情调的搭配类型,服装带有花色条纹或暗花纹,皮鞋材质一定要精湛…

简而言之,有点娘,

并非只有中国人才对理发师有此等刻板印象,外国影视剧里常见的发型师形象也是如此。

电影《天才的玩笑》里的发型师克劳弗

公主日记 ,里成功打造公主形象的高级发型师

勇闯夺命岛,里扭捏的发型师

爆米花电影《别惹佐汉》里的亚裔发型师

为什么发型师会给人留下如此印象呢?

硬汉理发师衰亡史

并不是所有给人理发的男性都会被视为娘炮。电影《老爷车》里,硬汉沃尔特想培养亚裔少年涛的阳刚之气,就带他去了自己常去的理发店,在那里学习,男人之间的对话,

在英语中,理发行业的从业者有两种意味截然不同的称谓:一是只为男性服务的 barber,剃须、修面在他

另一类则是在 salon 里主要为女性顾客提供各种美发服务的美发师,即 hairdresser,或者叫 stylist。

在大众文化和刻板印象中不太阳刚的,都是后一类。

尽管在今天,hairdresser 大有全面取代 barber 的趋势,但若论两者的历史厚度,barber 则要远胜于 hairdresser。


在现代美发行业兴起之前,欧美城镇街头的理发店大多都是主要为男性服务的 barbershop,女性通常都是自己在家里打理头发。

对于男人们来说,barbershop 不仅仅是个理发、剃须的地方,还是他们摆脱家庭烦恼和工作束缚的重要社交场所。

相熟的男人们时常会聚在 barbershop 里,一边理发、刮胡子,一边和理发师一起讲黄段子、吹牛、聊政治,一些政治人物甚至会因此选择在 barbershop 里做演讲。

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一家 barbershop

如今罗马尼亚的一家 barbershop

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伴随着烫发器、吹风机等美发仪器的发明,专门为女性提供各种美发服务的 salon 才开始崛起。

1928 年,伦敦一街头的一家美发沙龙

与此同时, barbershop 也在技术进步中走向了衰落。

1903 年,吉列公司推出安全剃须刀,经过一战时期作为军需品的推广之后,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到了 30 年代,电动剃须刀的发明更是彻底改变了西方男性的剃须习惯,光顾 barbershop 也不再是他们生活中的刚需。

方便自助操作的第一代吉列安全剃须刀

后来居上的 salon 虽不排斥男顾客,却完全是女性的领域,不光顾客以女性为主,里边的美发师也多为女性。

影视剧中常见的欧美美发店里的场景

于是,极少数选择在女人堆里工作的男性发型师就很容易被人们,尤其被没落的 barber 们认为是一个「娘炮」的群体。

在政治正确概念尚不流行的时代,他们还一度被称为 荣誉女性(honorary women)

这种原始印象影响了发型师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形象,但他们今天的形象,则更多是出于职业特性的自发选择。

我是专业的

身处创造美的行业,从业者多需要在自身装束上也体现出审美,比如设计师的标志「一身黑」。

男发型师的特殊性在于,他主要需向女性顾客传递「我能把你打扮好」的信息,「阳刚之美」承担不了这一任务。

只有在自己身上能较为融洽地展现更多属于「女式」的装饰时,才说明他们的专业精神。在最喜欢使用「娘炮」一词的钢铁直男们看来,这一流人物当然符合这一标签。

此外,发型师还需要就各种女性话题和女顾客聊得风生水起。尤其在实施绩效考核制的中国美发店,与顾客不断聊天是发型师提升办卡业绩的最优手段。

聊天的内容当然得是她们关心的发型、衣服、美妆以及娱乐八卦之类的话题。很难想象,一位一上来就跟女顾客聊欧冠出线形势和叙利亚战局的 Tony 老师,一个月能够卖出几张会员卡?

我们采访的一些男发型师还透露,适时而又精准地夸赞女生的包包、鞋子之类的搭配,也是他们的工作技能之一,

虽然容易因此成为调侃对象,但男发型师也收获了不错的职业前景。

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尤为明显: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女发型师在行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85%、88% 和 91%,属于绝对主流,然而,声名显赫的顶级发型师却几乎都是男的。

英国年度发型师的 9 个提名全给了男发型师

著名发型师维达·沙宣 单次收费高达 1500 美元好莱坞发型师 Ted Gibson

奥地利著名发型师 Mario Krankl

中国美业的大师

上海承艺学院院长吴校

杭州瑞吉丝学院院长

不过,中国的情况也有微小的不同:无论哪一个阶层级别,发型师的职业几乎都被男性垄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第一家美发店在线预约讲解型师的界面

难有出头之日的中国女发型师

其实,「Tony」老师垄断中国美发行业的历史并不久。

计划经济时期,理发师曾被认为是一个很适合女性的职业。当时,国营理发室采用 8 小时固定工作制,分工简单,劳动强度不大。

60 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走向「美发」领域的从业者也多为女性。

80 年代,一家中国美发店里的女发型师和学徒

但随着这个行业的深入发展,女性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发型师的工作。

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新兴的连锁经营模式成为行业主流,发型师的收入和绩效直接挂钩,各个劳动环节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发型师这一职业的劳动强度随之骤增。

而由于体力方面的天然劣势,女发型师在相同的工作时间里一般都很难获得和男发型师同等的收入。

男发型师阐述自己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的中国都市,大多数连锁美发店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要超过每天十几个小时,即使一开始选择了这一职业,承担主要家务劳动的女性也多会在婚后难以为继,被迫选择改行。

我们在上海,北京,宁波,采访到的几名年轻的女发型师都表示自己的选择曾遭到家里的反对。

洗头小哥

原因很简单,家长们都认为,成为发型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锻炼,但女孩子结婚以后又干不了这一行,还得换工作,因此女孩学习美发是一项不划算的投资。而她们自己也大多清楚并认同这一点。

一家美发店的店长也告诉我,他们虽然在招聘时并不会歧视女性,但是如果招到年轻的女发型师或者学徒一般都不会重点培养,因为女孩干这一行都不稳定,不知道哪天要结婚了,甚至谈恋爱了基本就不会再干这一行了,很少有男的能接受。

但在欧美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欧美美发行业的工作时间至今大多仍保持在每天 9 个小时以内,即使是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女性同样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一职业。

欧美一些美发店的营业时间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从上世纪末开始,色情行业的插足,客观上也让很多中国女性对美发行业望而却步。

不过到了今天,女性理发师这一负面标签已逐渐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KTV 和按摩行业的兴起及时为美发店分担了这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