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斡日切”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不论是居住在山上还是山下的鄂温克族人民都喜爱歌舞,在劳动之余或节日之时载歌载舞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野兽如熊、虎、鹿、狗、天鹅、松鸡、飞龙等抒发情感,形成了极具鄂温克民族特色的舞蹈。 “斡日切”,即天鹅的意思,是一个表现天鹅优雅姿态的舞蹈,流传于鄂温克族聚居的伊敏乡一带,也称作天鹅舞,其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表演起来却很新颖,主要是模拟天鹅南北飞迁和择地筑巢的情景时,人们用双臂模拟天鹅展翅飞翔的姿态和模仿天鹅高低不同的鸣叫声并以此作为舞蹈的节奏和伴奏。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斡日切

(传说)

传说,清朝中叶鄂温克官兵1000多人受派遣来呼伦贝尔戍守。在一次战斗中,鄂温克兵丁被围困。在万分危急时刻,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震耳的“给咕”“给咕”的声音,大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敌军误以为鄂温克官兵的援军开到,遂而撤兵。原来是成群的天鹅遮天蔽日地飞过来了,使鄂温克官兵转危为安。为了表达对吉祥之鸟“斡日切”的感恩和爱戴之情,鄂温克人常在节庆佳日身着盛装,肩披白布似天鹅翅膀,头顶一块红布似天鹅冠,伸展双手上下摆动似天鹅飞翔起落。

另外,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每个氏族都以一种鸟作为图腾标志,如天鹅、水鸭等。他们对自己氏族的图腾鸟非常虔诚,当图腾鸟从头上飞过时,人们要向空中洒些牛奶以表示敬仰。

(动作)

在跳“斡日切”舞时,舞者脚下只有一个步伐,即“努该里”中的“跟靠步”。两腿自然地屈伸,双臂也松驰地曲折起来分别于两侧一上一下地探出,表现天鹅各种飞态。外探的双臂手腕下垂。当双臂略收时,手腕又随同上翘。有时双臂平伸向前扇动,有时上伸扇动,表现天鹅飞翔的各种姿态。天鹅舞的场面是属于男女合舞的群舞场面,舞蹈时发出“给,咕!给,咕!”的语声,它把舞蹈者的步伐和队形(横飞、斜飞,大、小圈里外穿翔等队列变化)融汇于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动作或音调之中。

舞姿优美的斡日切舞

“斡日切”舞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时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每场一开始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随着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大。其呼声,恰似“天鹅”从高空降落时的声音十分逼真,动作优美,形式独特,别具一格。

“斡日切”舞在民间表演时多穿鄂温克民族服装(袍子、扎腰带),同时在帽顶上插一个红疙瘩表示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