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評價近代中國的軍閥?

白衣小泥人


軍閥,這個詞最早出自日本,一般指軍人以武力割據一方的政權,通常都是自稱一派的集團組織。他們有的被詔安打著政府軍的旗號長期佔據地盤,有的則與政府為敵稱霸一方自立為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就是他們真實的寫照。



提到軍閥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中國近代史上,民國時期出現的北洋軍閥,各省派系軍閥,群雄割據的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軍閥頭目,就是以北洋軍閥為主的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閻錫山,吳佩孚,孫傳芳,韓復榘,白崇禧等,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八大軍閥。

其中要論軍閥中的鼻祖當屬北洋軍閥袁世凱,袁世凱出生在一個三世同堂的豪門家庭,幼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時逢亂世,兵荒馬亂,時常會有戰爭發生,袁世凱從小就對這種打打殺殺的場面司空見慣了。後來在嗣父袁寶慶的調教下,袁世凱逐漸長的成人,也學了不少本領,什麼官場經驗,帶兵打仗啦袁世凱都銘記在心 ,也為日後袁世凱縱橫官場打下來了良好的根基。


袁世凱正在發跡應該還是在朝鮮,1882年,朝鮮發動了兵變。當時日本政府藉機派兵進攻朝鮮,朝鮮當局迫於無奈敦請清政府支援,於是北洋丁汝昌臨危受命,率領北洋水師3艘軍艦,吳長慶率清兵6營開赴朝鮮。當時袁世凱負責軍需補給和勘察行軍路線,跟隨大部隊到了朝鮮。袁世凱隨部出師朝鮮,首戰告捷,並在一次朝鮮國王平息叛亂的戰爭中,表現突出,受到了吳長慶的賞識,同時也得到了朝鮮國王器重。國王還設宴款待了吳長慶,袁世凱等人。聽說袁世凱還受到了國王的單獨接見,袁世凱開始在朝鮮暫露頭角,一躍成為了清政府派駐朝鮮的重要官員。

1885年袁世凱跟隨部隊從朝鮮撤回後,袁世凱又憑藉自己堂叔袁保齡的實力,通過關係攀上了李鴻章這個大佬,袁世凱靠著自己聰明的頭腦,又會做事,怕馬屁的本領更是一絕,很快就得到了李鴻章的器重。不久袁世凱便被李鴻章任命為清政府全權代表身份,派駐朝鮮處理通商事物務,再次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


這次到朝鮮袁世凱是以外交官身份,代表清政府和上次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身份,因此再次受到了朝鮮國王的熱情待見,後來袁世凱利用自己的權利,在異國他鄉大肆發展自己的親華勢力,直到日本人侵佔漢城之後,朝鮮半島局勢面臨淪陷的處境,袁世凱深知自己在朝的勢力即將要土崩瓦解,置身異國,求助無援的情況下,無奈最後選擇了回國。

1894年7月17日,袁世凱經過化妝易容後,坐著“平遠艦”悄悄逃離了漢城,結束了長達12年的朝鮮政治生涯。

在朝鮮耳聞目睹戰爭之苦的袁世凱,深知強國必須強軍,回國後袁世凱被任命為陸軍督辦,即刻在天津東南的一個小鎮,開始操練新兵。也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後來成為了軍閥將士們的搖籃。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從當初的幾千人,擴充到了北洋六鎮數十萬人的隊伍,規模逐漸壯大。中華近代史上第一支軍閥隊伍“北洋軍閥”從此誕生了,袁世凱作為北洋軍閥首領被稱為軍閥的開山祖師。

發跡後的袁世凱廣結黨羽,中飽私囊,利用各種手段篡權奪位,1912年初袁世凱被正式任命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得到了大總統位置的袁世凱並不甘心,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皇帝。



1915年12月12日,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終於如願以償登基稱帝,但是好景不長在1916年的3月22日,袁世凱這個大頭在全國人民的譴責唾罵聲中告別了人世。這個僅僅做了102天皇帝夢的軍閥首領袁世凱就這樣走了。

作為軍閥的鼻祖,袁世凱的一生可謂是悲喜交集,結局令人髮指,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任馳贏天下


提起軍閥,我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民國劇裡的那些穿著滑稽的西洋軍服,拿著指揮刀牛氣沖沖的角色,在歷史書中,我們學到了民國初期,正是因為他們的混戰,才導致中國當時的落後,這些人無視國家秩序,為了個人的私利常常大打出手,搶地盤,稱王稱霸,這是典型的貶義詞。

在中國的北洋政府時期,主要的大軍閥有這些人:袁世凱,馮國璋,王士貞,段祺瑞,孫傳芳,吳佩孚,黎元洪,張作霖等人,還有一些次要的,比如徐樹錚,張宗昌等人。

這些人在民國初立時期,為了利益相互混戰,打的頭破血流,然而有意思的是,走到今天,我們發現了他們生平中的種種和“壞人”不同的地方。

“玉帥吳佩孚”的人生

吳佩孚,堪稱北洋大軍閥之一,直系首領,當官當到上將,年輕的時候中過秀才,但是很快就跑到開平武備學堂學習軍事,後來有當過警察,在日俄戰爭中,替日本人做諜報工作。

說到這裡,或許大家都感到他不是好人了吧,然而日俄戰爭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土地上的不義之戰,而腐朽的清政府當時竟然宣佈中立,在自己的國土上中立,吳佩孚替日本人諜報服務,其實也是打著以洋治洋的幌子學習日本人的長處罷了,後來吳佩孚多次升遷,終於成了直系的首領,幾乎佔有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吳佩孚雖然為了自己的利益鎮壓革命運動,但卻反對他國對中國的干涉,他曾經對日本人說,中國人的事情中國自己解決,君子有所有所不為,你們想借錢借槍給我,我不敢承受。這使得日本人對他懷恨在心,在他戰敗下野後,對日本人也更是看不上,他不出洋投靠其他勢力,不去租界避難,竟然還沒有私蓄,沒有田產,而他對中國的大敵日本人是有清醒的認識的,從他最初時期所寫的《登蓬萊閣歌》中就反映出他對日本人的憤怒:‘北海滿州,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剝,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後來日本入侵,他跑到張學良家把張學良臭罵了一頓,後來日本人企圖收買他,也被他嚴詞拒絕,日本人對他採用了威脅,拉攏,行賄,威逼等各種手段都沒有讓吳佩孚放棄民族氣節,但也因此遭到日本人的痛恨,被日本人暗殺。

日本人眼皮底下的張大帥

眾所周知,張作霖以土匪出身,雄踞東北,全盛時期擁兵四十萬,問鼎中原成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雖然興盛,老巢還在東北,然而東北卻因為當時的原因被日本所控制,張作霖對日本人屬於表面客氣,背地裡捅刀子的那種,多次拒絕日本人的賣國條約,作為軍閥,張作霖一樣是鎮壓革命,企圖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其在東北的統治,卻朝著日本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地方行駛而去,以至於日本人下狠心炸死了他。

坑蒙拐騙段祺瑞

說起段祺瑞,這絕對是個讓日本人頭疼的人物,他出任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這是國家元首,他在職期間,發生了三一八慘案,這次對遊行學生的開槍事件讓他本來三造共和的功臣身份變的很尷尬,但也有史學界人說,段祺瑞並未下令開槍,在知道開槍的事情後,段祺瑞曾經下跪並終身吃素以贖罪,這種事情想必不是空穴來風,段祺瑞做過總理,做過執政,做過陸軍總長,做過參謀總長,他沒有房產,不抽菸,不喝酒,不嫖不賭,不貪,不佔,在日本入侵後,依然能保持民族氣節,被蔣介石接到上海居住,臨死時還留下遺言說“請不要忘記鞏固國防,不要忘記保存國粹”

但他最有名的恐怕還是“西元借款”坑日本的事件。段祺瑞在執政期間,日本人企圖染指中國政局,並且有想利用中國軍隊準備參加歐戰的訓練和裝備採購而控制中國軍隊的圖謀所以願意借給中國五億日元,當時的五億日元還是很值錢的,段祺瑞張嘴就借了,然而他貝蒂裡卻說“借日本人這些錢,誰還打算還,日本人坑了咱們這麼多,咱也坑他們一把。”這一坑不要緊,日本人最後才收回了2000萬日元,這對於當時在中國身上喝血吃肉的日本人,無異於是拿回了一部分中國本就該有的東西。

形形色色卻有章可循的軍閥們

剩餘的軍閥也都對國家有一定的貢獻,如徐樹錚,在列強忙於瓜分歐戰勝利果實之際,依然出兵外蒙,將清朝滅亡前獨立的偽蒙政權消滅,使得其重回中國懷抱,又有劉文輝等人,對教育十分重視,甚至把當時的縣長都派到小學去教課,曹錕著名的賄選事件,其實也是其對當時中國製度的遵守,要知道,這些人手裡有槍,拿槍都可以直接當總統了,何必要花錢賄選呢?花錢賄選和資本主義國家的買選票又有多大區別,而他依然是堅決不和日本人合作、

當然,也不排除這些軍閥裡有一些賣國賊的存在,但總體上,軍閥們雖然混戰打的頭破血流,但在後來的民族大義上,卻還是把持的住的,大概就是因為他們在那個時代所受到的舊式教育吧,古人重氣節,到了近代,也不乏有氣節之人,而軍閥們,作為當時中國人的佼佼者,那也是懂的不少的。

而有意思的是,這些軍閥,無論打的多厲害,有兵有槍的時候,打的你死我活,但大多數時候,卻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你有槍的時候,我們打,你放下槍了,我們就不打了,你只要下野,可以當富翁,可以出國考察,基本上他們不會對曾經的敵人痛下殺手,這大概也是他們的民族之心存在吧,混戰了十幾年,竟然沒有哪一個軍閥勢力完完全全的被消滅,也算是奇蹟了。

軍閥們的歷史已經遠去,在那個時代,他們鎮壓革命,在那個時代,他們混戰不堪,在那個時代,國家生死存亡,他們又放下成見和矛盾一致對外,這,就是舊時候的中國。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中國近代軍閥人物很多,數不勝數,還是以宋哲元為例吧。

1930年代中期以後,宋哲元有兩個主要職務,一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二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這個冀察政務委員會是一個半獨立機構,名義上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轄,其實是華北特殊化的產物,與日本人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熟悉民國曆史的都知道,“委員長”是蔣介石專稱,但在華北各省,“委員長”則是指宋哲元。日本人佔領東北地區後,對中國華北饞涎欲滴,於是頻頻製造事端,迫使國民政府中央勢力退出華北,以宋哲元主持華北軍政事務。當時宋哲元有個稱呼,叫“華北王”——由此我們可以瞭解他的地位。

宋哲元主持華北事務後,華北的政治局面突然出現了衰落現象。據與宋哲元熟悉的日本醫生矢原謙吉回憶,當時一些北洋政府的失意政客、下野軍閥紛紛出籠,尋找復出的機會。一時間,平津一帶烏煙瘴氣。

1937年7譽為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時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對華北的基本態度是"不屈服、不擴大",蔣介石電令宋哲元就地抵抗。但宋對日本人和當時形勢抱有幻想,蔣介石召開廬山座談會,發出強硬聲音後,宋哲元仍然與日本人談判,最後被日本人趕出北平。

宋哲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軍閥,毫無大局觀念,只考慮自己和小團體的利益。抗戰爆發後,宋哲元來到西南大後方,失去了部隊控制權,1940年代初在四川綿陽去世。


民國年間那些事


人們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其實細算起來近代中國的軍閥才是最無情無義的一個團體,在他們的信條裡“有奶便是娘”,不管黑貓白貓,能活下去就是好貓。(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自古以來“軍”是守家衛土的,而“閥”不過是魚肉百姓,欺世盜名的,軍閥的名聲普遍不好,在他們的骨子裡,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壞的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大盜墓賊孫殿英,想當年為了解決軍餉的後顧之憂,學三國的曹操幹起了盜墓的勾當,雖然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戰義舉加持,但仍然洗不掉盜竊國寶的罵名,而最恨他的人,恐怕就是溥儀了。

再說馮玉祥,馮玉祥從派系上來上,從老根上發覺,我們發現他其實是屬於直系一脈,只是他愛給部隊帶高大上的帽子,然後完成不高尚的事情,最後落得個“百變將軍”的“美名”!


再說個皖系的――段祺瑞,段祺瑞作為北洋軍閥的支脈,為什麼消亡最早?有人說他賣國,其實哪有軍閥不賣國,只是段祺瑞做的更明目張膽一些,在他的軍費構成中,來自借款的比例太大,達到沒有洋錢這個奶媽,就活不下去。

但像奉系的張作霖就比較精明,他通過財政改革,在東北有穩定的稅源,雖然不能頂大事,但頂些日常是顯而易見的,大事來的時候吃日本,這是張作霖的軍閥套路。

因此,要說近代軍閥怎麼樣?他們無情無義的讓人可笑可嘆,同時又將向死而生的人情世故演繹到了極致,這就是近代中國的軍閥!


歷史三日談


平日見在書籍和電視劇中常看到各種名詞北洋軍,湘軍,滇軍,革命軍,中央軍等。其中北洋軍可以聯想到北洋水師,也就是甲午海戰的那支清政府花大代價組建起來結果被日本海軍打敗的部隊,這裡面鄧世昌,丁汝昌等諸位英雄功敗垂成,世人銘記;湖南人打架夠狠,打仗豁得出去,湘軍打日本吃得苦、霸得蠻、不怕死、耐得煩,更是在抗日曆史上除了名氣;還有亮劍中的李雲龍的警衛兵和尚就是出自中央軍。

那麼這些個部隊和軍閥究竟是什麼來歷,在動盪飄搖社會崩壞的年代又有什麼故事呢,小諸葛白崇禧,校長蔣介石及其麾下大將李宗仁等由於他們有什麼關聯呢,讓我們在下面一一漸述。

近代中國軍閥最早大概是從北洋軍開始,再早點就是滇軍和湘軍。我們先從後兩者講起。

1840年清政府鴉片戰爭失敗,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清政府和百姓之間矛盾日益加劇,因而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領導農民軍自廣西起攻陷湖北湖南,沿長江直取南京,滿清的軍隊八旗軍和綠營不堪一擊,幾百年的糜爛享樂生活早已磨滅了皇太極帶領八旗軍入關時的銳利。

於此時清政府號召各地自行組建武裝,湘軍應運而生。

曾國藩當時任禮部侍郎,正好喪親因此回老家湖南守孝,收到清政府命令組建團練,這也就是湘軍的前身,特點為營官自招,即每個營只聽令營長一人,所有的營長只聽令曾國藩,他們一般都是朋友同學老鄉本家等關係,主要將領有曾國荃,左宗棠等,是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滇軍也是如此。

滇軍是為民國期間以蔡鍔,唐繼堯等為主要將領的雲南部隊的統稱, 由雲南地方實力派組建、指揮和武裝的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滇軍前身是雲南新軍,即建於1908年的“陸軍十九鎮”。辛亥革命後,唐繼堯利用先後任貴州都督、雲南都督的機會,逐步控制和統一了全部滇軍。

至於革命軍,全稱是國民革命軍,意為國民的部隊,實際為國民黨控制領導的武裝部隊,後期也就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到臺灣之後也就變成了現在的臺軍。

中央軍則是國民政府期間聽命於南京政府的軍隊,實質是聽命於蔣介石的的軍隊。這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系:

一是嫡系,其中將領多為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的,稱為中央軍嫡系;

二旁系,是蔣介石北伐以及歷次軍閥混戰之中被蔣收編的部隊,成為旁系,其中有不少被嫡系吞併:

其三是各地收編的武裝如廣東的十九路軍,廣東的薛嶽等部。

最後來說說北洋軍及在袁世凱死後分裂的三大主要派系。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練兵,稱定武軍,不久由袁世凱接替,按照德,日陸軍編制以及操練條令訓練,成為北洋新軍,這也是之後的北洋軍閥的最早模板。民國成立後分裂為三大主要派系和諸多小派系,1928年東北易幟後完全融入國民黨軍。

在袁世凱死後其中內部各派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帝國主義為爭奪在華利益也各自尋找代理人,北洋軍閥分裂演變為三大派系:直皖奉。

當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皖、陝、魯、浙、甘、閩等省,在其背後代表的是日本人的勢力;英、美支持的當時任副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集團,主要控制蘇、鄂、湘、直、贛等省;日本支持的當時任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主要控制東三省。

此外,各地方的一些軍閥或獨立或分別依附於各大派軍閥。

以上就是袁世凱死後初期的北洋軍各部割據勢力大概,其後在英美,日本等國的操縱下各勢力互相吞併,勢如水火,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第一隻大規模新式現代化軍隊在帝國主義控制下互相排擠打壓。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軍閥是一個從日本傳到中國的比較晚近的詞,傳到中國後,這個詞就迅速流傳開來,因為中國自清朝滅亡後的確存在軍閥的問題。關於軍閥的定義目前已經逐漸形成共識,那就是不受約束的武裝和武人集團。如何看待近代中國的軍閥實際上是我們如何認識民國曆史,特別是北洋政府時期的民國的關鍵一環。

通常情況下,在談到軍閥的時候我們會與北洋合在一起,稱之為“北洋軍閥”,當然了,南京國民成立後的新軍閥也是軍閥的一種。北洋時期之所以會有軍閥是因為北洋政府是一個弱勢的政府,北洋政府一度弱勢到連政府內部職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所以,地方上的軍頭自然會擁兵自立。不過各個省份雖然也有小軍閥,但是都會有一個實力較大的軍閥來代表本省,比如晉系閻錫山,桂系李宗仁等等。

有的省份還不止出現一個軍閥,比如四川的軍閥就是一大摞,互不服氣,他們的最大目標就是統一全川。

袁世凱在位的時候,因為北洋軍的實力在全國是領先的,所以各路軍頭基本上還能維持在袁世凱的名義上的統一之下。袁世凱一死,各地就亂套了。從1916年到1928年,短短12年間,各地大小軍閥戰爭將近3000場,民不聊生。

近代中國的軍閥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軍閥政治和武人干政也是北洋政府時期政治運作的常態。軍閥政治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要強大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必須克服地方主義的抬頭。


青年史學家


軍閥,並不是中國近代史的特有產物。在幾千年的華夏曆史上,在中央集權衰微,國家大分裂時期,大凡都有軍閥出現。

三國的出現,是漢末軍閥發展的結果;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末藩鎮發展的結果;而近代所出現的黃埔系、滇系、桂系、東北軍、西北軍等,也是清末新舊軍閥發展的結果。

回顧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軍閥部隊內戰很“在行”,而一放抵禦外敵時,就經常拉稀,潰不成軍。原因何在,本期百家號《百家談兵》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其一:軍隊不知為何而戰

近代史上,“馬上天子”最為典型,誰有軍隊,誰就能稱霸一方;誰有槍桿子,誰就能當總司令。

在軍閥部隊中,軍隊不過是大帥或將領的私有財產。而激發士氣的手段無非就是用大洋或女色進行“收買”。作為基層的士兵,無非就是抱著“當兵吃飯”的心態,有錢賺,就賣命;沒錢賺,就不幹。就是發了錢,那也是保命為先,打仗其次,衝鋒免談。

作為近代的第一個軍閥,湘軍。在對付內部的太平天國時,非常在行。而在抵禦外敵方面,除左宗棠收服新疆外,其餘並無出彩之處。

都說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的裝備非常落後,其實不然。清末編練新軍,袁世凱的北洋軍,裝備可堪稱一流,但一觸即潰,原因何在?

抗戰史上,湧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戰英雄部隊,但出現更多的是一槍一放,直接跑路的部隊。指望東北軍抵禦日寇,那是不可能的。別看東北軍20萬,擁有重炮、飛機等,與日寇一交手,很多部隊可能就直接拉稀。

沒有信仰的軍隊,不知為何而戰,猶如沒有靈魂的軀體;沒有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的軍隊,看似強大,其實根本經不起打擊。指望軍閥部隊抵禦外敵,那是不可能的。

其二:封建思想濃厚

同一軍閥系列中,各種派系林立,讓人眼花繚亂,是中國軍閥部隊一大特點。

與當時的西方列強軍隊相比,近代的中國軍閥部隊一大特點就是有濃厚的封建思想。

統帥視軍隊為私有財產,而且要讓軍隊絕對服從個人。那難免就要分嫡系部隊與雜牌軍,加之親疏有別,就是在嫡系中也還要分個三六九等。

而這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各自為戰,見死不救。其他部隊被消滅,那是別人的事;只要自己部隊不被消滅,自己部隊還在,那就行。

這就不難解釋,在抗戰中,為什麼湖南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堅守了那麼多天,周圍的部隊就沒一支增援過來,打不過的過日軍是一回事,但想不想救援,是另外一回事。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王牌部隊74師雖然強悍,但依舊難逃覆滅的下場。

其三:軍事思想落後

為追求自強,近代,有不少仁人志士師從西方或近鄰日本去學習軍事。

但與列強相比,作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國力羸弱,工業極端落後,軍事工業只能生產一些輕武器。有什麼樣的武器,只能打什麼樣的仗。即便有部分從西方買來的先進武器,但軍事思想落後,也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淞滬會戰中,中央軍的德械師裝備堪稱精良,但從戰術上講,絲毫沒有學到德國軍隊作戰該有的精髓,連攻擊上海一個日軍海軍陸戰隊的據點都久攻不下。遠征軍出征,匯聚了中國當時的精銳與精華,但實際作戰中,讓人大跌眼鏡,沒有體現出一支近現代軍隊應有的戰術思想。


深海大鱷


說起近代的中國軍閥,要我說:“沒有一個是好東西的”。國家在危難、困難時刻,按理講,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槍械、槍炮、武器彈藥和軍隊、部隊。應當為保衛、保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保護、保衛國家的疆界跟疆域和人民,不受外國、外族、異族的侵略和欺凌。更應該和應當為了國家的榮辱與尊嚴效力,拼死疆場,馬革裹屍才是。這是一個軍閥、軍人的天職跟國家、民族和人民所賦予他們的一種神聖的歷史職責,與責任擔當。可是呢?事情、事實卻恰々相反。往々是、尤其是中國近代的軍閥們,就猶如日本慕府時代的財閥集團一樣,拿著國家的薪餉、俸祿跟榮譽,吃著老百姓生產、種出來的糧食,一年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開支資費,自己卻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國家如有難,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打著“維護國家安全”的旗號,巧立和巧設名號,各軍閥集團之間,相互傾軋和盤剝人民的血汗錢。私底下,為了保護和保衛自己的經濟、金融和軍隊實力,關鍵時刻不惜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賣國家的鹽業、礦山、路況、領土、領空和領海與敵做交易,達到消滅和排除異己的目的,認賊作父、認賊為友等。大賣國賊蔣介石、汪精衛、孫殿英等之流,就是這樣的大財閥跟軍閥是也。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象民間俗言俗語講得那樣:“吃得是官飯,攢得是私駱駝”。意思是說,名譽上是國家的軍隊,拿著和領取著國家俸祿、食餉,私下裡卻為自己打算、謀私利。其實,像這樣的軍閥部隊,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戰鬥力,欺負和欺凌、恫嚇婦女跟老百姓等,是行家裡手,看家護院還可以。真正遇到具有一定份量實力的軍隊,他們只有被嚇得屁滾尿流和抱頭鼠竄、逃跑的份兒,撒開兩腿,跑得比兔子還快。

中國近代的軍閥,你像閻錫山、蔣介石、張作霖、韓復渠、劉文輝、鄧錫侯、馬鴻賓、馬鴻逵等,只有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蔣介石、閻錫山、韓復渠、劉文輝等,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時,基本上都能傾盡全力,與敵拼死決戰,在國家和民族大義面前,都表現得十分的英勇和頑強,表現了他們的頑強意志跟毅力。然而,相反在處理與共產黨的關係時,卻非常地頑固和固執。完全聽命和效忠於蔣介石與蔣家王朝,公然地站在反人民的立場,與人民為敵。孰不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和推動歷史進程的勝利源泉”的道理跟真理、真諦(毛主席語)。我們說,廣大的勞動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只有人民,才是保證人民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兵員之本。人民的力量,不可小覷和低估。

近代的軍閥,大多數割據和盤踞、禍害一方。為非作歹,無惡不做。但隨著壓迫與被壓迫階級、剝削與剝削階級的灰飛煙滅,不復存在。但是,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

L:2018年5月11日。


回憶19561


軍閥是朝代沒落的標誌,也是導致朝代滅亡的主要因素,中國近代軍閥加速了清政府的徹底滅亡,但軍閥之間的相互攻擊、稱王稱霸,導致了國家割裂、民心渙散、積弱積貧的中國近代史,所以,中國近代軍閥,大多沒有國家、民族擔當和責任,有奶便是娘,在民族危亡時刻,有些軍閥還在打小算盤自保,甚至賣國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