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白鹿原》|“被压制的情欲”,新思想冲击封建道德下的百态人生

礼仪、羞耻、荣辱、道德、家训、族规,这些传统思想道德在保护封建传统的同时,也在捆绑一代又一代人。大部分在固守原来的思想道德,随着时代的改革变迁,也造就新一代青年。他们拥有新时代的开放思想,他们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熏陶,他们要冲破传统封建道德思想的枷锁。

老一辈的保守派还在墨守陈规的时候,新时代青年却要打破常规,不再遵循老一辈人的思想约束。这新旧思想的碰撞,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守旧派固守自己的界限,追求自由民主的新青年却我行我素,他们坚信胜利即将来临。一个不愿忍受原来的思想束缚,一个没法接受新思维,认为那是不符合道德。

由此碰撞出来的火花,思想斗争,成就了伟大改革变迁的故事,也留下时代独有的社会印记。存在于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消失于现实生活的人和事。


百态人生


田小娥悲剧的一生,映射出动荡时代背景下女人的悲苦人生

田小娥是大户人家的妾,丰衣足食,风光无限。穿金戴银,有女仆侍候。生活的富足并不能填满心中的空虚,也正是因为心中所求,是不被现实接受的,也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

当黑娃和田小娥偷情被发现时,那些麦客把他们抬出来时说:“你害了你,害了那个女人,也害了咱这些麦客。麦客有麦客的本份,不能跟你一样,生冷不忌啥都敢吃,哪个主人还敢要咱,我们这些麦客还不都饿死了。”

在老一辈的麦客心里,拿钱干活安守本分,是作为一个麦客的职业操守。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动歪心思,只是为了生活,并不敢奢侈其他的。在他们心里,老实做人,拼命做事,为了一日三餐,能够养家糊口就可以了。他们也并不是不敢有其他的非分想法,但是他们只是把想法留在心底,偶尔闲聊会表露出来,但不会真正去做这些被人诟病的事。

就算你情我愿,思想早已睡了千百遍,行动上也不敢迈出一步。封建道德对当时人心的裹挟,思想不自由,更没有行动自由。很多东西,想也不能想,更别说做第一个打破封建禁锢的人。

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却不知道第一个种树的人,没能享受自己种的树带给的凉意,就被炽热的太阳晒死了。时代在一开始变革的时候,第一批走在前路的人,享受不到成功的果实,更不能过上心中理想的生活。

田小娥的一生悲剧,浓缩的是整个时代背景下,封建社会里的无奈人生。心中曾追求太阳,却被现实里的阴影笼罩着,曾经透出来的一点光亮,又消失于黑暗中。黑娃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为了自己的女人,他努力生活,想打破传统的思想。

当他被迫带着小娥在山上独立居住时,也为田小娥悲剧的一生埋下伏笔。他敢做敢当,领回来自己喜欢的女人,要娶做媳妇。却不被自己爸接受,也不被家族接受。一个外乡女人,从此开始了孤独不被接受的命运生活。

黑娃不怨他爸,也怨不了他伯,更怨不了他的女人,他恨,恨自己没出息没能耐,连自己的女人都娶不进家门。那时,虽然已经是民国,但农村还保留着原始的族规家训,道德思想。婚姻还是得父母做主,即使是接受新时代教育的鹿兆鹏,也逃不掉包办的婚姻。他主张婚姻自由,在结婚当晚就逃离了白鹿原。他的成功逃离,也造就另一个女人凄苦的一生。男人可以逃离,追求自己,生活自由,恋爱自由。但为什么这种逃离要建立在女人的痛苦上。封建社会里的女人又何其无辜,她们又能逃离到哪里去?

田小娥的逃离,虽然结局早已注定,但她却享受到随心的乐趣,不管是跟黑娃偷情,还是后来和白孝文的公开同居,那是她自愿的,她心里享受,她活成了自由的模样。她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理会流言蜚语,在那时的她,只是一个孤独的女人,尽其所能地活下去。她放下了最后一点尊严,不再怨恨生活,只想好好活一场就无憾了。至于其他的,她无法顾及,也不能改变,她认命了。


《白鹿原》剧照,白孝文和田小娥


白孝文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下的人性

白孝文被压制的情欲,得到释放之后就是无所顾忌的纵欲,不再有心里负担,不再为了面子支撑着所谓的责任和孝义。他是欲望被他的父亲亲手压制,又因为他是父亲而释放。造成他不举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父亲给他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更是精神上的,一直如影随形。控制自己的欲望,他又做不到收放自如,时间长了心里欲望还在,身体却屈服在现实生活里。

他不得不屈服,他在家族面前相亲们面前是孝子,是族长的儿子;他的父亲对他严厉的管教和束缚,习惯父亲的强硬,不得不屈服他的父亲。身体很诚实,但熄灭不了埋藏心底的欲望。

人的欲望一旦被压抑控制,只会在暗处增长,并不会消失。一旦爆发出来,就是肆无忌惮,如风卷残云。他没有心理负担,可以随心所欲,不用维护自己的面子,不用担起族里乡里的道德模范、行为标杆。他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女人,尽管那个女人不被族人接受,遭乡人唾弃。他不必在乎世人的看法,他只为自己。

白孝文放纵自己,他活成最真实的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族长儿子,不再是一个道德模范。他活得自由无拘无束,却因此害苦了他的妻子。他妻子说:“我嫁到你们白家,什么下场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会饿死。”你看,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最富有、粮食最多的家庭,怎么死也不会饿死。这是上天给一个无辜女人开的最大的玩笑。

他活得穷困潦倒,不顾礼仪仁义,不管三纲五常。他的快活是建立在让父亲痛苦,妻子受苦的基础上。一个农村女人,没有丈夫作为坚实的依靠,她的生活就不再是生活。她无法逃离,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时候的农村女人,未嫁从父,出嫁随夫,不管丈夫是个怎么样的人,她都无权抗拒。在日常三餐都无法解决的时候,只能靠公公家救济。 没房没地没依靠,唯留孤独寒冷和饥饿。

男人在挣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锢,女人却还忍受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枷锁。不管一个男人曾经多么不堪,多么遭人看不起,也能有一天受万人敬仰,过去不好的一切也随之烟消云散。女人只要行差踏错一步,终身都背负骂名,死后污点也长留人间。



男人在践行新思想的时候,女人就成了牺牲品

任何时代的变化,都不是女人引领的,她们只是被动地妥协。男人可以主动选择,可以去抗争,女人只能追随,生活不容她们自己选择。

农村的女人没有地位,没有自主权,不管是做什么决定,大事小事也好,都是一堆男人围在一起商量决定,女人连旁听的资格也没有,更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在男人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后,他们不再接受包办的婚姻,他们不喜欢未见过面就拜堂成亲的妻子,也没有将就继续共同生活下去。他们选择逃离,离开那片受封建社会的天地,在新社会里过自己的新生活。家里包办娶回来的媳妇,空有其名,她们却无法逃离。

民国时期很有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无外乎都有这些令人唏嘘的婚姻故事。

一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年轻时留学日本学医,中途弃医从文。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书籍和思想文化,他曾经说的话,写下的言辞句子,表达的观点放在今天依然合适,而且十分贴切。

擅长口诛笔伐的鲁迅先生,拯救无数的中国人,却无法不伤害到一个乡下女人。鲁迅25岁时从日本回国遵照母命娶了28岁的朱安,但一生未与朱安同床(据荆有麟回忆,鲁迅称“多年来只有两三次”)。婚后第四天鲁迅东渡日本(参照周作人日记,鲁迅当年并非婚后第四天东渡,而是秋天才动身的,八九月份之间)。

1927年10月8日,鲁迅在广州与许广平同居,那年鲁迅46岁。1929年,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生。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时,一直陪在鲁迅身边的都是许广平。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

许广平自己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鲁迅不接受朱安这个妻子,却也不敢反抗母亲的命令。朱安的一生虽然是孤独的,但她没有改嫁,一直在照顾鲁迅的母亲直到终老。


鲁迅一家


男人心安理得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未曾有半点愧疚和被自己伤害的女人着想。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让女子根本不敢开启新的人生,只能被动接受。封建思想的女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变成了牺牲品,没人在意她们的生活,没人帮助她们迈向新时代。

时代造就的悲剧

男人的思想开放了,女子却因为长期的封建束缚,接触不到新的思想文化,她们依旧遵循嫁鸡随鸡的思想。这种改变是多么地不平衡,男人可以抛弃不顾世俗观念,却没有教女人同样的观念。不过男人做出什么样的出格行为,最终都会被谅解;而女人只要有出格的念头,就会被遗臭万年,一人一口唾沫就能将人淹死。

鹿子霖的大儿子鹿兆鹏,念的新书,受的新时代的思想教育。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白鹿原是领先的,是他把这种自由平等、婚恋自由的思想带到白鹿原。但他也没能说服家人,不得不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无力反抗只能逃走。在新婚之夜就逃离了白鹿原,又多了一个被新时代新思想害苦的人。她们何其不幸,命运对她们是多么残忍。

男人在外结婚生子并没有流言蜚语,女人却不能离开夫家,不能提出离婚,女子是何其地卑微。无权控诉自己的丈夫,无权决定去留,无法逃离现实的生活。

鹿兆鹏被迫娶的媳妇,她的悲剧一生到底是谁造成的?她可以怨谁?怨自己为自己谈婚论嫁的父亲,怨不负责任的丈夫,恨自己生为女子,怨这个时代?她什么都怨不了,她只能怨恨命运。无法改变,就只能委屈忍受,忍受不公平、忍受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这隐忍的性格倒也是中华传统的美德,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来捆绑中国女性。


《白鹿原》剧照

生为一个女人,又是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做的极其有限。在认清现实时,又没有足够勇气踏出第一步,依然被现实牢牢捆绑。或者说,捆绑她们自己的,是她们所接受的传统思想道德,是她们无知懦弱的心理。

思想更迭替换的时代,每个小人物的一生,展现的是时代背景下的百态人生。令人唏嘘感慨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写,是极致展现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