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野性取代了人性”:保罗·高更——从文明走向野蛮的艺术道路

19世纪之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自然科学的革新与突破,人们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通过了更多的观看视角了解了艺术,可以说在当时,

人们的审美的趣味正发生着改变。

受其影响在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表现内容和技法也大多从表现社会转变为表现个人性格,而人物画作为西方绘画史中被不断深入和探索的一种题材,在这个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而保罗·高更就是这些艺术家中的代表。

一、关于保罗·高更

1、保罗·高更成就及影响

保罗·高更,法国后现代艺术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代表作品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基督》、《游魂》、《敬神节》等,他的一系列作品对20世纪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2、高更的生平经历

保罗·高更出生于1848年6月7日的法国巴黎,出生后不久,保罗举家搬到秘鲁,期间,

前哥伦布时期的艺术给这位年轻的艺术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生长在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家庭中,这种家庭氛围也就注定了他那不会恪守成规的性格,因此在17岁那年,高更放弃了学业,当上了一名四海为家的水手,又在他35岁的时候,辞去了当时收入颇丰的工作,致力于绘画创作。

1891年,高更前往塔西提岛,这里也成为了后期高更作品的主要灵感来源,在这里高更创作了大量惊世骇俗的作品,两年后他带着自己的创作返回巴黎举办个人画展,但是,由于他的创作风格严重违背了当时的主流创作形式,所以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遭到了人们的嘲讽。

自此之后,高更重新返回塔西提岛,而他更是在一系列的打击后尝试自杀,未遂,却创作出了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该作品带有着高更鲜明的个人性格印记,宣告了西方绘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作品的诞生。

二、保罗·高更画中体现的艺术特色

高更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到,在他的画中,“野性取代了人性”,这句自我评价其实这也是后人对他画作的最好概括。在他的作品中充斥着一股原始的氛围,一种异国情调,一种淳朴的景观,加上这一点悲怆的色彩,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文化艺术方面,人们总是留恋着史前时代,向往着那一种古朴而直率甚至野蛮的艺术,这一点也正显示出了高更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1、高更的画以及其中展现的情感

为了研究高更独特的艺术追求,我们可以从他的《裸体习作》和《雅各与天使搏斗》

这两部最能提现高更绘画艺术特色的传世佳作入手,一步一步地了解,为何他的艺术特色会充斥着这些原始而野蛮的色彩。

《裸体习作》,这幅画创作于1880年,整幅画符合毕沙罗的印象主义明暗观念,但对于女子的细致描写,如高挺的鼻梁,微微下垂的腹部,又明显地具有现实主义的腔调,甚至在一副色彩丰富的油画中,还出现了些“并不高明”的素描线条,这一系列不符合常规的表现,一方面说明了高更的现实艺术倾向,另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也透露出了高更对于如毕沙罗表现形式的吸纳。

《雅各与天使搏斗》,高更创作于1888年,这是一幅以基督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取自《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象征着“基督在人间的斗争”或“美德与恶德的较量”高更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描绘了妇女在聆听牧师讲解教义后眼前出现的幻觉。虽然是幻觉,但是作者仍然使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仍然大胆地使用了鲜艳的色彩,使得整幅画充满冲击力,充满原始的气息,而“搏斗”的幻觉则被高更处理在不太起眼的位置,将整幅画分为不同层次。

作品中大胆的色彩运用,善恶间力量悬殊的较量,整块血红的场景,以及宗教主题的表现,无不体现着震撼,原始,具有强烈主观性的艺术特点

2、高更画作中的原始与野蛮

上面介绍的《裸体习作》以及《雅各与天使搏斗》两幅画,是高更所有画作中最能高度体现其绘画作品中艺术特色的,两幅画中都展现出了高更独有的“原始与野蛮”。

而画中为了表现“野蛮”而出现的三大点: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浓烈的宗教色彩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主义手法,正是高更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

1.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汲取营养,最后形成独立的艺术风格

在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继承与创新是历代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艺术家们都梦想着创造出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但是要想创新就必须先吸纳前人留下的智慧,可以说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艺术家们通过继承来发展创新,就像牛顿站在群的肩膀上一样。高更也是一样,从25岁才开始接触绘画的他,所取得的成就也绝非“一日之寒”。

从他的早期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受印象派主义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早期风景画《维维而港》描绘了灰暗而朦胧的天空,透露出几分莫奈《日出·印象》的味道。

同时《裸体习作》中所展现出的鲜明的毕沙罗印象主义也同样说明他对前人留下的艺术形式的继承,而同样是《裸体习作》其中毕沙罗印象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又说明他“善假于物”不仅做到了吸收,更做到了融合。

1888-1889年间则是高更创作得到长足发展的时期,其间创作的《雅各与天使搏斗》用色鲜明而大胆,大量红绿,黄紫等对比明显的色彩被他用于画中,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更很明显就是受到了当时亚洲美术的影响。

不仅如此,画中表现的大胆想象,神秘的色彩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所以高更从这一时期开始,从现实主义开始,逐渐逐渐地便成为了象征主义,这也是其艺术特点由“文明走向野蛮”的最直观体现。

2.浓烈的宗教色彩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宗教作为西方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永恒性的追求长久以来都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现实中表现为由暂时到永恒的超越,而在绘画作品中则表现为追求人精神上的超越。

由于其作品与宗教的紧密结合,因此这一追求可以在《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等为代表的高更画作中看出。

在这幅《雅各与天使搏斗》中。高更借由布列尼塔妇女表达了自己虔诚的信仰,在《黄色的基督》中则将自己放在基督之前,表情肃穆。

而当他前往塔希提岛后更是将《圣经》中的人物描绘成了岛上居民,在画作《万福玛利亚》中,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就是一位塔西提母亲。

不过高更在他的画中表现的绝

不仅仅只有这种一派祥和的景象,还有就是通过自己的宗教观念。

在高更作品因为与主流思潮不同,受尽嘲讽贫穷之后,他选择自杀(后未遂),在他自杀前期则留下了一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的画作。其作品中描绘的形象正是“亚当”,他把人们引向快乐的国度,在他的身后,一位男性在独自思考,几位女性在窃窃私语。

这些方面体现出的痛苦与落寞是高更以不同的视角审视这这个“快乐的世界”的结果。与宗教结合的美好与悲天悯人是高更作品中长久的主题,同时宗教作为西方文化根源的一部分,与其画作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作品“原始”的艺术特点。

3.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主义手法

高更作为一个后印象派画家,在早期受到了前人的印象主义影响,因此作品中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象征主义色彩,根据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罗杰·弗莱认为,对于后印象派而言艺术是一种交流情感的手段,而情感则被认为是目的本身,这也是后印象派与印象派的最大区别。

对于高更而言,他常常在作品中使用造型与色彩来记录感情与表现心灵状态。之前说到,高更常使用诸如红绿,黄紫等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大胆的色彩对撞也常常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同时,受到东方美术的形象,高更力图摆脱西方传统绘画理论与画法的束缚,着色时用大块纯色平涂,色彩对比强烈,所以,他的“塔西提”常常被认为是“原始的倒退”,其作品中也充满着“野性的气息”,但正是如此,才有了高更画作中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结

高更作为“后印象派主义三杰”之一,他说自己作品中“野性取代了人性”“这也是我作品独树一帜的原因”,高更通过各种原始主义的引导展现了自己的后印象主义,从文明走向野蛮是他精神理想的实现,最终创造出宏伟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罗杰·弗莱 《弗莱艺术批评文选》

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杨中华 《崇尚自觉精神,追寻绘画的真实本质》

钱蒙 《寻找新的艺术形式——探析保罗·高更的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