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趙本山、郭德綱和馮鞏,誰稱得上真正的喜劇之王?

李金談生意經


首先要用排除法:馮鞏肯定不是;

馮鞏在上春晚的那三十幾年中,每年都用“我想死你們了”作為開場,也確實起到了暖場的效果,但要說作品中包袱、笑點有多響,也只能是仁者見仁了,甚至春晚將至,大家都在為“心中的喜劇之王”搖旗吶喊的時候,提到馮鞏之名的也少之又少,所以,要在他們三人之中選一個“喜劇之王”,馮鞏肯定不是;

其次再說趙本山和郭德綱;

趙本山——小品王;

本山大叔從小被他的“盲人二叔”收養,他的盲人二叔也把二人轉的手藝傳給了他,本想著趙本山能憑藉這些本事混口飯吃,但他卻一步一步混到了春晚的舞臺上,在舞臺上一待就是21年,從最開始的無名小卒混成了小品之王,雖然沒有人給他頒發榮譽,但每年都是壓軸出場的表演排位,也足以證明他是小品界的“無冕之王”;

雖然他現在退出春晚多年,但每年春晚來臨之際,他的呼聲依然最高,此外,他旗下的本山傳媒一直“霸佔”著小品市場,不但為小品輸送著喜劇人才,還培養出了眾多的喜劇明星,毫不客氣的說,現在無論是喜劇界還是喜劇舞臺,超過大半的人都出自本山傳媒,而作為本山傳媒大老闆的趙本山,也是當之無愧的“小品王”;

郭德綱——相聲王;

他和趙本山的經歷有些相似;郭德綱自幼喜愛藝術,從7歲開始學藝,初中就因為逃課學藝而輟學,後來也不得不出來北漂、跑江湖,雖然他成名之前沒有上過春晚這樣的大平臺,但也算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來了;他旗下的德雲社更是發展成為了目前相聲界當之無愧的領軍者;

雖然郭德綱被自詡正統的“主流相聲”所不容,但實事求是的說,他達到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憑藉多次商演把相聲帶出國門,改變了傳統的相聲形式讓相聲藝術更好的傳播,讓大家所喜愛、所認可,這是很多相聲前輩都無法達到的高度,但是郭德綱做到了,而且還做的很好;所以,說他是“相聲王”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從趙本山和郭德綱所達到的高度來看,很難說他二人到底誰才是“喜劇之王”,只能說在各自的領域“各自為王”,並且,相聲並非是“劇”,如果這麼來看的話,郭德綱還是非常吃虧的;只希望他二人能繼續加油,帶給大家更多好的作品、好的人才;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個人觀點:

什麼叫做王?簡單的譯為最高統治者,首領頭目,所以喜劇之王,可否譯為喜劇的最高統治者?

1956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的方針,主要針對文學藝術上的問題能夠各抒己見,創作出好作品,延續至今,依然有方針精髓,如果是以前,敢說誰是喜劇的最高統治者,是要進小黑屋的,所以,首先不能把他們簡單的稱之為誰是喜劇之王!

趙本山,上過22年春晚,無論是誰,都認識他,我們熟知他,是因為他的小品接地氣,有的人評價他在貶低農村人,有的人評價他真的在認真演小品給觀眾帶來歡樂,另外趙本山另一個讓大家熟知的作品《鄉村愛情故事》都拍到11部了,,他可能真的在努力的讓觀眾笑,只能說本山大叔在喜劇方面的造詣應該不錯!

馮鞏和郭德綱,兩個都屬相聲派,但是我們都發現兩個人的風格完全不一樣,一個經常上春晚,記得他的相聲經常引用網絡流行語,一個徒弟倒是上過幾次,培養出來的徒弟倒是大紅大紫。

不能說誰是王,只能說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喜劇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路子不一樣而已,所以就會有不同的受眾群體,這才是所謂的百花齊放。


電影札札


趙的演技可以稱是“王,”但,他沒有創作作品的能力;陳是和朱聯和創作,並大量的使用道具進行表演,其演出效果也極其出色,說他是“王,”沒有什麼不對;而郭則是自己一個人在創作,並且基本沒有道具全憑一張嘴在表演,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總量是前兩者作品量相加總和的幾十倍,而且質量也是他人無法企及的,這個太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和徒喚奈何了;再加由郭自身的文學功底、曲藝功底、京劇評劇棒子和地方戲曲的功底以及看懂人性連達世故,由此使得他的相聲作品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說,他幾乎把漢語言玩弄於股掌之上,隨性而為率性而做以至於達到了化境!因此我們對趙、陳、郭誰是"王,"我們就有了答案了———實際上用“王”來旌表郭,那“王”的含金量也太低了些!


禹花白


首先這個“喜劇之王”中喜劇和王需要定義。

按照百科定義: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大眾一般解作笑劇或笑片,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從而引起人們對醜的、滑稽的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小品和相聲符合上訴特點,姑且就把他們都算為喜劇。

小品這種形式是伴隨電視機在中國開始普及時期的產物,開啟了快餐式喜劇消費的先河,小品能走紅被大眾喜歡,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物:陳佩斯。

陳佩斯的小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特點,就是陳佩斯通過演技把小品人物特點展現的活靈活現,他的小品注重人物的塑造,代入感非常強,觀眾欣賞的是角色喜劇。陳佩斯為角色服務,他的小品體現了演員的演技和本質。

再來看趙本山的小品,與陳佩斯小品差異巨大,趙本山是小品的主角,大家看的是以趙本山為中心的故事,他沒有角色,角色服務與趙本山。這就帶來趙本山的小品人物千篇一律,是趙本山的自己,嚴格意義上趙本山不是演員。

再來說相聲,相聲是通過語言來表述場景,同時要有效控制好現場的笑點節奏,包袱的設計需要高度的技巧,另外在過去,相聲還擔負百科知識以笑話和喜感的方式傳播的功能,在那個信息不對稱的年代,知識信息的需求非常大,所以相聲演員的知識面要求比較高,什麼都要學。

相聲藝術不是體現作品角色的藝術,而是描述角色,跟表演者自己的風格和水平高度相關,所以相聲會誕生大師,觀眾買的是演員帳,不會去關心他的作品內容。

現在再來說王,王代表在這個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作用,上能繼承,下能傳承,中間有個人巨大的成功。

王同時是開創自己全新風格的人,引發潮流的人。

王同時是會被反覆作為比較的人。

王的作品是會被觀眾反覆欣賞的。

王是能引發模仿和振興這個市場的人。

王的作品最終會有幾部升級為殿堂級的藝術作品

王的作品能在各種媒體被廣泛分享。

終極考驗,王是要能作為教科書被行業定為參考標準的人。

有了以上的參照系,現在看看趙本山和郭德綱,誰能成為真正的喜劇之王,基本上可以得出答案:

郭德綱還需時間才能成為喜劇之王,而趙本山終將被時代遺忘,不可能成為喜劇之王,趙本山只是屬於那個電視機普及,中國人笑點比較低的時代。


易實不易59049513


1956年,毛澤東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的方針,主要針對文學藝術上的問題能夠各抒己見,創作出好作品,延續至今,依然有方針精髓,如果是以前,敢說誰是喜劇的最高統治者,是要進小黑屋的,所以,首先不能把他們簡單的稱之為誰是喜劇之王!

趙本山,上過22年春晚,無論是誰,都認識他,我們熟知他,是因為他的小品接地氣,有的人評價他在貶低農村人,有的人評價他真的在認真演小品給觀眾帶來歡樂,另外趙本山另一個讓大家熟知的作品《鄉村愛情故事》都拍到11部了,,他可能真的在努力的讓觀眾笑,只能說本山大叔在喜劇方面的造詣應該不錯!

馮鞏和郭德綱,兩個都屬相聲派,但是我們都發現兩個人的風格完全不一樣,一個經常上春晚,記得他的相聲經常引用網絡流行語,一個徒弟倒是上過幾次,培養出來的徒弟倒是大紅大紫。

不能說誰是王,只能說大家都是在自己的喜劇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路子不一樣而已,所以就會有不同的受眾群體,這才是所謂的百花齊放。

趙的演技可以稱是“王,”但,他沒有創作作品的能力;陳是和朱聯和創作,並大量的使用道具進行表演,其演出效果也極其出色,說他是“王,”沒有什麼不對;而郭則是自己一個人在創作,並且基本沒有道具全憑一張嘴在表演,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總量是前兩者作品量相加總和的幾十倍,而且質量也是他人無法企及的,這個太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和徒喚奈何了;再加由郭自身的文學功底、曲藝功底、京劇評劇棒子和地方戲曲的功底以及看懂人性連達世故,由此使得他的相聲作品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無所不說,他幾乎把漢語言玩弄於股掌之上,隨性而為率性而做以至於達到了化境!因此我們對趙、陳、郭誰是"王,"我們就有了答案了———實際上用“王”來旌表郭,那“王”的含金量也太低了些!




美的帥男子


說到喜劇之王的話,在前幾年必然是趙本山,一些膾炙人口的段子深入人們的心間,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趙本山沒落了。

郭德綱目前算成為喜劇之王,他的所有膾炙人口的相聲,每天睡前我是必須要聽的,雖然沒有更多的稱號,但他絕對無愧於最優秀的民間藝人。

其他的人我就不再說了,馮鞏牛群等等,都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回想和美好的記憶,但是現在的小品就不敢恭維了。


花開蓮臺


王在心中,笑在臉上,你的王和我的王雖說是一個字,但絕對不可能是一個人。


平凡149045776


當然是趙本山了,郭德綱我沒有看到他演過什麼小品,充其量是個相聲演員吧。


磊落232217606


演員就是演員,動不動就稱王稱霸,配嗎?過去說不好聽的是戲子,現在非常尊重的說人民演員。那些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貢獻的人,在人民心中才是高尚的。心中整天只有這個星那個王,這個大師那偶像的人,什麼時候能站得高一點,看的遠一點?什麼時候能成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人?


用戶108724572072


回答裝瘋賣傻的小編,第一,郭德綱,馮鞏是說相聲,不是什麼喜劇演員,第二,趙本山是二人轉小品演員,也不是喜劇什麼王!中國真正的喜劇大師,當數表演藝術家陳佩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