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填坑(民间故事)

又是一年的初夏,天气热得很,温度直窜到36度,穿着背心裤衩还要扇扇子呢,要是冲个澡,那就凉快了。所以,人家讲,夏天有三宝:吃蒜,喝茶,常洗澡。

我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夏天,就成了乘凉的乐园了。一般孩子在白天到河里玩耍,用手巾当网,两人配合,一人一边,抓住毛巾的两个角,在河边一处一处的兜,捞上来的小鱼小虾放进玻璃瓶,里边放段水草,它们围着水草游玩,就是个小鱼缸,挺稀罕人的。孩子们下水玩耍,必须经过大人允许,再小的,就得有大人跟着。否则,是绝不可以下水的。天热也不行。河边住家的大人们最不放心孩子的,就如同路边住家的大人们最不放心孩子一样。

那时候,我们住平房,家家脱坯盖房。挖土,就成了问题。

不知道,谁先发现,谁先开头,在离小河不远的地方,发现了黄土,土质好,是脱坯的好材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到这里挖土。久而久之,挖成了大坑,直径有十几米长,深有2,3米深。夏天快到了,小河的水上涨,水把那个坑和那片地淹没了。生人看上去,是一片水,可知情人知道,那片水下边是一个大深坑。

邻居大婶,大叔,开始时是提醒人们,那里有大水坑,后来就上山打葛针,就是酸枣颗,把有坑的水域围起来。可时间一长,人们就不大注意了,渐渐放松了警惕。

危险和祸患悄悄的来了。

巧的很,在离小河不远的地方,也就是走十分钟不到的功夫,有一所小学。校领导和老师就和河边住家的大人们的心情一样,最不放心孩子们。他们除了课堂讲,大会强调,就是在夏天,实行“三查”:早查迟到,提醒不许私自到河边玩水;下午上学查,抽检,就是挠胳膊,看有没有“白印”,有印的要说明情况,特别是,是不是私自到河边玩水去了。有去的,请家长来共同教育。晚上放学,查缺勤,早走的,要核实情况。一时间,学校里是鸡犬不宁。后来才知道,有人,把河边有水坑的事,告诉了校长,才有了这样严格检查的情况发生。

危险和祸患还是真的来了。

一天中午,是个星期天,人们都放假在家。天气热的很,阳光火辣辣的,没有风,河边多了许多人,一般是带孩子来乘凉,玩水,练游泳的,也有抓鱼的,在河边的边缘处,去搜素石头缝,草把子里可能藏着的鱼。还真有摸到的,咬在嘴上继续摸。

两个青年人神色慌张的跑到路边,把开春种的小杨树“咔嚓”一声厥倒,急急的向小河边有大坑的水域跑去。这举动,被大叔大婶看见了,他们追到河边,拦住两个小伙子,问究竟。小伙子着急的说:“救人!要不就来不急了!”

不容分说,两个小伙子和大叔大婶一起来到河边,用小扬树在坑里挑,一杆两杆三杆,围观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知道救人的纷纷帮忙,有的想办法出主意,水坑边堵的严严实实的,坑边,用小树的,用棍子的,还有人找来了撒网,一起紧张的忙活着,他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救人,把孩子救出来。

只听“轰隆”一声响,使用小杨树的两小伙子,把小孩子挑出了水面,大家一起,你托,他拖,有会水的下水了,把小孩救上岸。有人拿来大锅,让小孩趴上边控水。有的报了警。

孩子被警车拉走了,抢救去了。两个小伙子和邻居大叔大婶,被拉到派出所,接受询问去了。人们都散开了,可是,还有人赶来。一个穿工作服的,脸上有污痕的,一看就是从班上赶来的人,向其他人打问情况。然后,急急的说:“我的孩子锁家了,我赶紧去看看吧。千万别出事。”

邻居大叔大婶回来了,邻居们围上去打问情况。“孩子死了。没有抢救过来。”大家一片肃静。邻居大叔大婶不言不语,找来铁锹和簸器,默默的拆葛针圈往坑里填土。邻居大爷大妈不言不语,找来铁锹和簸器,默默的拆葛针圈往坑里填土。许多人不言不语找来铁锹和簸器,默默的拆葛针圈往坑里填土。人们疯狂的拆,疯狂的填坑。一个挖了一冬天的大坑,不到一个多小时就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