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小开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条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态自觉”

碧水清波,芦荡深深,天然柳林独立成景。芦苇、菖蒲相映成趣,天鹅、白鹭、野鸭、雉鸡百鸟齐鸣,搭配两岸观赏荷塘摇曳生姿,人工乔木、灌木点缀其间的精心设计,构成了小开河人水和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1998年小开河正式启用,初衷主要是为当地提供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黄三角腹地有了水的孕育。20年后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已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这期间,灌区管理者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进行生态保护的转变。

因为水,20年间鸟类从无到有在此进行自然演替

5月29日再次来到小开河沉沙池,尽管近3年来一直在小开河进行调查,面对“鸟鸣池更幽”的沉沙池景色,赛道建、樊守金和苗明升3位专家还是忍不住举起相机、手机拍摄。“你看那鸟是水雉,在漂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筑巢也是在浮萍上面,对环境要求很严苛,说明沉沙池这里环境不错。”著名鸟类专家赛道建教授这样说。

说话间,又一只水鸟飞过,赛道建连忙举起手中的长焦相机对准拍照。70岁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到有关鸟的话题神采飞扬,对鸟类研究有一种天然地喜爱。2015年10月份起,滨州小开河引黄灌区管理局委托山东师范大学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近3年的时间里,赛道建在夫人王秀璞的陪同下,趟风冒雪,有时几小时一动不动卧于芦苇丛中观察鸟类,最终拍摄记录了小开河沿线许多鸟类的影像和数据。

赛道建表示,鸟类是对环境最敏感的门类。20年间在水的孕育下生物在此地进行自然演替,现在灌区鸟类近200种,鸟类从无到有、从少量到常见、由候鸟到留鸟,也反映了当地的环境向好。不过这种转变发生在20年以内,下一步要注重将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结合起来,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让人为环境也变成一种自然的环境,功能设计要考虑的细致,就连湿地内水的深浅都要考虑好,因为不同鸟类的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

在过往管理改造中,灌区已然“不自觉”地进行着生态保护

应该说,对于赛道建所提的这种“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小开河灌区是在实践中慢慢感悟,然后才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进行规划工作的。就如小开河引黄灌区管理局局长王景元所说,“它起初就是一条提供工业、农业、生活用水的功能型人工河,首先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考虑是比较靠后的。”不过对于水带来的“副产品”,他们已然“不自觉”地将生态效益融入到治沙、土地改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