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南北朝有一“棕熊”,清廉爱民又勇猛异常

南北朝北周开创者宇文泰麾下,有一大将,姓王名罴,字熊罴,所谓“罴”,乃是棕熊的古称。这棕熊可是陆地食肉动物体型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的大家伙(第一名是北极熊),孤独而好斗。而王罴人如其名,俨然棕熊投胎,霸气十足。

王罴出身北魏京兆霸城(今陕西西安)的世代名门,性情刚直,处事公正,当地方官时,他为政清廉,嫉恶如仇,励精公事,深受百姓爱戴。

王罴

王罴不仅是“好干部”,还是一位猛将。南朝梁军、羌族和氐族叛乱者,都曾被王罴打得屁滚尿流。在驻守荆州对付梁军时,他不穿盔甲就冲入敌阵,大获全胜。而且他连续在荆州坚守三年,最终迫使梁军撤退。北魏升他为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不过他还没来得赴任,北魏就分裂了——宇文泰搞出来的西魏(后升级为北周)和高欢搞出来的东魏(后升级为北齐),而且这两国还天天互殴。王罴和宇文泰互相喜欢,王罴成为西魏的骠骑大将军,宇文泰让他镇守西魏战略要地华州(今陕西渭南)。

宇文泰

王罴来到华州后,发现城池挺烂,就开始亲自带领士兵们进行修缮。然而修城的时候,王罴由于太累,竟然忘了把云梯给收进城里。巧的是,东魏军队竟于凌晨来偷袭华州,他们登着云梯轻松入城!睡梦中的王罴忽然被惊醒,反应机敏的他随手抄起一根大白棒子(来不及拿武器了),赤身光脚、披头散发,跳出门外,奔向敌军,同时大叫:“老罴当道卧,貉子哪得过!”——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爷爷我是一无敌棕熊,你们这帮孙子都是一帮小貉子(“貉”,一种貌似狐狸的犬科动物,毛皮比较值钱),正所谓“一丘之貉”也!貉子连狼都打不过,更何况是熊?

其实骂人是“貉子”,也不是王罴的首创,魏晋以来,南北双方不仅暴力互殴还在语言上互相糟践,南人喜欢辱骂北人是“伧夫”、“伧鬼”,即“贱人”的意思,而北人常辱骂南人是“貉子”,也就是“小畜生”的意思。王罴也学会了这个经典骂词,再加上他的名字就是大熊,把敌人比作貉子就太经典了。

东魏军队被王罴的威猛气场吓着了,争先恐后纷纷逃窜,一直退到东城门。此时守城部队已集合完毕,王罴率军对准这帮“貉子”们一阵痛打,东魏军大败,领兵的东魏大将直接吓得跳城而逃(幸运没摔死)。

“老熊当道卧”的壮举很快就传遍天下,宇文泰听闻后对王罴赞不绝口。没几天,王罴又做出一件壮举。当时西魏关中地区(陕西中部)闹起了大饥荒,百姓饿死极多,但朝廷还要向民间征调粮食以供军需。对西魏来说,和东魏高欢互殴是第一重要的大事,所以不能亏待军队,只能牺牲百姓了。为了向上头好好表现,几乎所有州县长官都使用了暴力手段——下令互相告发隐藏粮食者,逮到后严刑拷打。此举使得很多百姓怨声载道,纷纷逃散。地方官中,唯有华州的王罴坚决不用暴力手段,却也征到好多粮食,而且也没招致怨言。因为王罴一贯以信义著称于民,其辖境中无人隐藏不交。这就是王罴的的魅力,他的凶猛,只对敌人,不对百姓。让敌人怕,让百姓爱,才是真正的英雄。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十月,宇文泰和高欢这对老冤家展开了历史上经典的沙苑大战。宇文泰得知高欢大兵压境,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王罴。因为华州实在太重要了,若高欢突破此道防线,那西魏全盘皆输。宇文泰派人对王罴说:华州之重,你必深知,定要增强防护,坚决死守,切不可让高欢得逞。

高欢

其实即便老大不叮嘱,王罴也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高欢凶猛杀来,华州首当要冲,王罴豁出去了,发誓必定和高欢拼个你死我活,他登上城楼,像极了一头站起来随时准备发飙的棕熊。高欢仗着兵马二十万,盛气凌人,仰首对城上的王罴高呼:“何不早降?!”王罴横眉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坟墓,死生在此,哪个想死?只管上来!”高欢被刺激到了,他又考虑若强行攻城,胜负难料,即便打赢了也会损失惨重!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华州。没过几天,高欢就被宇文泰用计击败,二十万大军土崩瓦解,高欢骑着骆驼狼狈逃走!

沙苑之役,王罴虽未出阵厮杀,却是功勋卓绝,一语惊退强敌二十万大军,史所罕见,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久,王罴被宇文泰调任镇守河东(山西一带),封爵扶风郡公。

沙苑之役的第二年,势同水火的宇文泰和高欢在洛阳附近再次展开互殴,这一回宇文泰打得极不顺,他坐骑中箭,被掀翻在地,险些送了老命,然而还有更悲催的。一个名叫赵青雀的东魏降卒见局势混乱,喜出望外,趁乱在长安闹事。一时间,整个西魏政局摇晃,人心惶惶,各地西魏军队几乎全都丧失了坚守的信念。

关键时刻,河东的王罴挺身而出,只见他突然大开城门,召集将士们训话:“听闻天子败绩,吉凶未卜,众人惊恐,皆有二心。我王罴受命镇守此地,决心以死报国。你们中如有异心的,这就来杀了我!有担心城池守不住了的,这就可以出城逃生,城门已为你们打开!如有忠诚之士,便和我王罴同心协力坚守!”

一言既出,振聋发聩!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坦诚,甚为感动,思想不坚定的立马坚定了,思想坚定的更加坚定了,全都表示愿和主帅死守到底精忠报国。

西魏的局势逐渐稳定后,王罴转任雍州刺史,这雍州着包含今天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而当时西魏的京城就是长安(今西安),所以王罴担当的这一职位,就相当于首都及周边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当时西魏北方的强势民族柔然时常侵扰边境,这些时日,柔然又渡过黄河南下作案,其侦查骑兵已抵达豳州(今陕西旬邑县西南)。朝廷颇为惊恐,下令调集兵马,加强京城防备,在大街小巷拼命开挖堑壕,搞得紧张气氛四处弥漫。此时此刻依旧淡定的,唯有王罴,他竟然躺在床上修身养性。

就在王罴打盹时,忽然来报,说右仆射(内阁副总理)周惠达派人到访,要请王罴去商量防守对策。然而王罴根本就不搭理,继续躺在床上当懒熊。周惠达的使者很无奈,只得来到王罴的卧室床边再三恳请,王罴瞪了他一眼,说道:“如果蠕蠕(魏人对柔然的蔑称,把柔然比作蠕动的低等小虫子)到了渭河北岸,我王罴自会率本部破之,不烦劳国家兴师动众!为何要在天子居住的京城中搞得如此紧张兮兮的?这都是周惠达那小儿的怯懦导致的!”

好一个王罴!太不给副总理面子了,不仅不应邀,还骂人家。其实这王罴鄙视那些高官权贵不是一天一两天了,他永远坚守着自己的那套信念——管你多大官多大权,只要没本事,只要不为百姓干正事,就是酒囊饭袋!正如史书上所述“罴轻辱权贵,守正不回,皆此类也。”

王罴的“奇葩”之举,还有很多。

王罴出身豪门大族,自己又是朝廷重臣,按说应该是言谈举止颇为讲究的人,可事实却截然相反,他行事随意,不修边幅,性情直率,从不玩虚的,又节俭得近乎抠门,这些性格特点凑到一块儿,就上演了诸多喜剧——

一次朝廷派使者前来公干,王罴设宴招待,尽是些粗茶淡饭。使者抓起一个大饼来啃,却发现大饼的边缘太硬,不好咬,于是就把边缘部分给掰开扔了,只吃中间比较松软的部分。王罴一见此景,勃然大怒,说:“粮食耕种收获,费时费力,又加工成饼,也要费不少功夫,你这样挑食,定是不饿!”说完王罴就令左右撤去食物。使者捧着手里的小半块儿饼,惭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人还不错,知道惭愧,若换是别人,肯定气得半死)。

又有一次,一位客人和王罴一起吃瓜,客人削瓜皮时削得有些厚,把瓜肉削去一些,王罴又火了,这次他没批评客人,而是直接伸手把地上的瓜皮捡起来啃了。客人和上次那位使者一样,也是羞愧难当。

王罴赏赐将士们时也很“抠”,每逢凯旋宴会,他都会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们,生怕给哪一位多分个一两半两的。很多人都称赞他此举甚公正,但也有人嘲笑他太小气太细碎了。

王罴自己廉洁,也要求所有当官的都和他一样廉洁,当他发现他的哪个属下不廉洁的时候,那这个属下就完了。曾有一个小官吏假借公家之名托王罴办私事,还没等这家伙说完,王罴就爆发了熊脾气,他亲自动手去收拾这家伙,而且方式很特别——脱下鞋子狠抽!

身为朝廷高官,秉性如此,算得上官场的一朵奇葩,他从不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依旧坚持自我,将“奇葩”行为进行到底。王罴的这些事迹,听起来是笑话,可是细想之,令人感慨,若一个国家的官员都像他这样既有本事又公正无私勤俭节约,实为百姓之幸也。

王罴去世于刺史的任上,死时家中几乎一贫如洗,其生前所住的旧宅子简陋不堪,廉洁至此,世人无不钦佩。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地方上,王罴都算是为西魏王朝鞠躬尽瘁了。他生前曾在多地任职,每到离任时百姓都极为思念他,他去世后人们更是对这位了不起的大熊无限怀念。他是一身豪胆、勇猛善战的猛将,也是廉洁奉公、心系百姓的好官。他那“老罴当道卧”的经典壮举更是彰显着他猛熊无敌的风采。

本文为李萌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