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淅川县“三清理一公开”的调查与思考

淅川县连续3年推进“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从微从细,“挤脓挖疮”,着力解决乡村两级,尤其是村级财务不清的问题;从快从重,“拍蝇灭鼠”,着力解决各类惠农项目落实错位的问题;从严从实,“刮骨疗伤”,着力解决基层党员队伍优化净化的问题;从常从长,“扎紧篱笆”,着力解决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专项活动对制约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从而重构了基层政治生态,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在全市树起了榜样。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连接国家和社会、城市与农村、中央领导和地方治理的纽带,历来是安邦定国的基础。县域政治生态是一个县域内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是全党政治生态的重要构成。2017年4月至今连续3年,淅川分为开展、深化、常态化三个阶段,在全县500个行政村(社区)强力推进“清理乡村两级财务、清理各类惠农项目、清理不合格党员,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下称“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找准引发政治生态恶化的主要病灶,探索政治生态净化的施策之道,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重构基层政治生态,激扬清风正气的党风政风,倡树崇德向上的民风社风,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凝聚全县干群磅礴之力,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水清民富县强的淅川提供强力的政治保障。

一、背景与动因

探索与创新总是从发问开始。2016年前后,淅川信访量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市长期居于落后位次,群众不满意、干部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县政府大门被堵现象时有发生。据纪检、信访部门统计,淅川县群众反映的所有信访问题中,有80%以上集中在基层和农村,涉及基层干部作风、村组集体财务、各类惠农项目落实等领域。2016年,淅川县开展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发现200多个问题、党政纪处分70多人,纪检监察信访量较往年下降30%,是全市仅有的两个降幅达30%的县之一。即便如此,当年,市委巡察组在淅川巡察时,仍然指出该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存在一系列问题。当年底,央视曝光淅川惠农项目落实错位问题。

究其原因,淅川作为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唯一迁出地和重要安置地,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号召,在完成急促而繁重的移民搬迁、库区整治、水质保护等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久而未决、久拖未办的民生问题,并衍生出目无法纪、不讲规矩等不良现象,甚至存在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等“微腐败”。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个别地方、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对淅川的负面影响很大。全面从严治党在路上,筑牢根基正当时。这些现象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开展“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痛下决心、标本兼治、扫清隐患,打造一个河清海晏的清朗淅川。

(一)这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农村基层稳定的迫切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纵观引发淅川那几年农村基层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集中在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惠农政策落实错位、村务公开不到位等方面。有的村干部无视财经纪律与规章制度,对集体资金胡支乱花,甚至贪污挪用;有的基层干部对集体资产随意处置,甚至侵占侵吞;有的村务不公开,财务不透明,引发经常性信访和上访。这些问题,侵害了基层群众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动摇了农民群众对基层政权的信任,败坏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威信。集中开展“三清理一公开”活动,就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用实际行动维护好群众利益,促进农村基层和谐稳定。

(二)这是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的客观要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无小事,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都不是“局外人”。有的乡镇对集体经济“富村”基本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对集体经济一般的村仅仅满足于能稳住就行,对集体经济“穷村”认为没有多少钱满足于群众无事就行,导致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有的村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在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优亲厚友,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甚至欺压百姓,造成极坏影响。开展“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就是要深查细挖,滗水见鱼,澄清村级“三资”底子,督促乡村两级规范“三资”收支和惠农项目实施程序,公开公示各项规章制度,推行阳光操作,从源头上防治违纪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三)这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重要措施。“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堡垒。淅川县拥有2.7万余名党员、1300多个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党支部建设得好不好、发挥的作用大不大,直接关系到全县各项工作进展好坏。当时,某些基层党组织“软、瘫、散”,对党员监管不力,致使一些“空挂”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参加党组织政治学习,不按时缴纳党费,引起很大的民愤。“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把重心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来一次“大扫除”,把管党治党的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村组,特别是借村“两委”换届契机,把办事公道、有能力、有威信的致富能手、优秀党员选进班子,力争把每一个村级组织都打造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二、做法与成效

在上述背景之下,3年来,淅川县以由县委书记挂帅,县纪委书记、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委负责全面实施的组织领导形式,从清理村级财务、破解惠农项目落实错位难题、优化净化基层党员队伍、促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等多个维度综合发力,牢牢把握“清查清理”这个关键点和“公开”这个落脚点,通过“公开”带动“清查清理”,创新性地通过清理村级财务、清理惠农项目、清理不合格党员,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基层政治生态优化。

(一)从微从细,“挤脓挖疮”,着力解决乡村两级尤其是村级财务不清的问题

财务不清,直接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基层工作开展。一些地方,特别是村一级财务管理混乱。因为一笔烂账,群众不断上访告状。此次清查乡村两级财务,力求查清查实、查深查透。

一是全面清查。从全县60个县直单位抽出400多人,成立80多个工作组,2017年集中4个月时间,对全县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过去3年来的财务进行清查,没有特殊乡镇、特殊村、特殊人,要求全覆盖、无遗漏。县委书记和县长带头不打招呼,其他领导也不准帮忙打招呼。谁打招呼,工作组记录在案。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牵头,财政、发改等县直相关部门联合,对工作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把清查的条规、程序、重点等指导到位。各工作组按照要求对乡村两级的“三资”账目等,进行彻底清查;对清查结果,工作组成员都要签字,今后出现问题必追究责任。

二是积极引导。如此大规模清查乡村两级财务,在淅川尚属首次。在遇到难题甚至是阻力时,淅川县采取的办法是积极引导、区别对待——对于积极配合、账目准确清楚的,就树立典型,给予通报表彰;对于不配合的,列为重点查,查出问题,严格追责;对于对抗清查的,不论涉及谁,一律从严清查,查出问题从重处理;对于主动交代问题、积极整改的,按照相关政策从轻处理。

三是注重实效。此次清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规范管理,进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对清查中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组织乡村相关责任人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列出时间表、限期整改;需要调查处理的问题,核实后上报,统一处理。通过这次清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每笔钱花到哪里,群众看得见、查得到、能监督,切切实实觉得满意。

(二)从快从重,“拍蝇灭鼠”,着力解决各类惠农项目落实错位的问题

在落实惠农政策和项目过程中,基层暴露出不少问题。有村组干部胆大妄为,该给困难群众的补贴、补助,给了“关系户”,甚至装进自己腰包,还有搞豆腐渣工程、虚假工程,等等。这些问题,必须重拳出击,从严整治。

一是重点突破。选择一些群众意见大、矛盾集中、信访量大、“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的村,作为突破口,重点清查有没有骗套截留、贪污挪用惠农资金,有没有违规使用项目补偿款、违规插手工程、失职渎职等问题。每个乡镇都要查几个反面典型,公开处理,该抓的抓、该判的判,形成震慑。

二是深查细查。惠农项目、资金有没有落到实处,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群众也最有发言权。各工作组在清查中,不仅查资料、查账目、看现场,更要深入走访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案,认真甄别,让问题真正浮出水面。

三是完善制度。各乡镇、相关部门通过这次专项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完善惠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常态长效机制,确保惠农项目落到实处,确保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到淅川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从严从实,“刮骨疗伤”,着力解决基层党员队伍优化净化的问题

清理不合格党员,是净化党员队伍、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清理过程中,严格把握三条:第一,划清标准。什么是不合格党员?依据党章党规,从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宗旨观念、组织纪律、道德行为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评议标准。对认定的不合格党员,根据其表现,确定了限期整改、劝退、除名三种处置方式。通过准确画像、统一尺度、界定政策等措施,确保“清”之有据、“退”之合规,让人心服口服。第二,严格程序。清理工作事关党员的政治生命,必须严格政策、严格程序。重点把好民主评议、调查核实、分类处置、支部决议、党委审批、宣布决定“六个关口”,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两级党组织严格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该清理的坚决清理。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能下指标、定比例。第三,教育教化。组织处置是手段,教育提高才是目的。通过清理活动,使全县广大党员接受一次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气神,激发建功淅川的豪情壮志。

(四)从常从长,“扎紧篱笆”,着力解决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公开,是最简单直接的监督措施,也是最见效的预防措施。只有公开,才能消除群众怀疑,化解信访稳定隐患。

一方面,真公开。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关键在真实。先从群众关注度高、问题多发的村务公开抓起,然后督促县直部门对涉及民生项目的资金同步公开,进而推动各级各部门党务政务全面公开,年底实现全覆盖。县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尤其是围绕脱贫攻坚、民生项目等热点问题,从严查处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另一方面,常公开。党务政务村务公开,重在持续,难在持久。通过制度、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公开公示规范化、常态化。下一步,还将通过豫广网络平台,在每个村支部公示公开栏前都装上摄像头,公开没公开,公开及时不及时,随时都可以查看。通过公开,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减少暗箱操作,杜绝以权谋私现象。

从淅川县3年来的探索实践看,“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凝聚了全县上下共识,凝心聚力,有序开展,实现了领导和群众的“双满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七大方面:

一是全面澄清了村级“三资”底子。通过专项活动,彻底澄清了全县495个行政村(社区)及4495个村民小组2013年以来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底数及管理情况,实现了给群众一本“明白账”的目标。

二是深入挖掘并处置了一大批问题。仅2017年,全县共清理发现各类问题3264个,县乡纪委从中梳理问题线索980条,已立案查处65件,党政纪处分154人,移交司法机关8起14人。新纳入村账管理资金1002.95万元,追缴财政资金26.43万元。

三是建立健全了“三资”管理制度。截至2019年10月底,各乡镇(街道)基本实现了“三资”管理工作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至2019年9月底,全县99%的乡镇(街道)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财务档案移交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村账乡管,村级收入与支出基本上纳入到乡镇“三资”中心管理。全县500个行政村(社区)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产生了主任500名、专职委员500名、兼职委员500名,配备了专职报账员。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由乡镇党委和纪委统一领导,管理监督考评等由乡镇纪委负责,突出对村级财务、资产资源处置、惠农资金项目的监督。2019年,县纪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履职尽责的意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表格》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事务操作规范》(初步意见稿),促进管理常态化。

四是有力维护了基层稳定。据2017年统计,县“三清理一公开”活动办公室共受理问题线索79个,66个已移交县纪委职能科室和乡镇纪委进行查办。86个清理工作组受理群众反映问题562个,现场化解处理信访问题421个。全县信访总量急剧下降,2016年下降80%,2017年下降68%,2018年再次下降60%,从2016年垫底县一跃成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

五是做实做强了公示公开。17个乡镇(街道)新建公示栏448个,升级完善186个,公示公开村级财务、惠农资金、党务村务等共计7595项,解决了部分村公示栏设置不合理,公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的问题,增强了党务村务工作的透明度。2019年以来,采取经常性督导与重点时期特别督导相结合,形成一波又一波有影响、有震撼力的态势,把村务公开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六是净化优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动开展以来,各工作组协同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对个别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参加党组织学习,不按时缴纳党费等问题进行排查摸底和民主评议。2017年,按照程序清理问题党员295名,初步认定不合格党员24名。

七是大幅提升干群政治素养和民本意识。清理过程中,各工作组注重“四个结合”(清理和培训相结合、挖掘问题和教育预防相结合、走访调查和宣传政策相结合、发现问题和建章立制相结合),注重对村(社区)三大主干和村民小组长进行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等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对集体资金胡支乱花、集体资产随意处置、村务不公开、财务不透明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知,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干部法纪意识、宗旨意识。2017年清理期间,全县责令各村制定、修改完善制度1928项。

三、经验与启示

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这是我们党正在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各地正在探索的重大实践。3年来,淅川县“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重构县域政治生态,必须努力破解“四大难题”,才能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风清气正。

(一)破解了“谁来管”难题。3年来,淅川县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以全面落实县乡两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为抓手,强化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的主业意识,创立“挂牌督办、摘牌销号”党建督查工作法,真正把“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上,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健全和落实党建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的岗位职责,出台了一批有利于党委尽职尽责、干部敢抓敢管的机制和措施,重点落实党组织书记挂帅牵头的推进落实、考评问责和最终兜底责任。201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卢捍卫任组长,副书记、县长杨红忠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副书记曲岩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及公检法司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坚决把从严治党全面延伸至村组。

(二)破解了“谁来抓”难题。反腐败斗争,纪检监察干部冲在最前线。治理群众身边的“微笑腐败”,淅川纪检监察干部再次彰显了责任担当。“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纪委监察局,办公地点设在县纪委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基地,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下设综合协调组、执纪问责组等7个专项工作组。全县统一领导,乡镇(街道)组织实施;县直部门业务骨干组成专业调查组,吃住在基层,不得接受乡镇和分包村的宴请,县纪委全程监督、从严问责。无论是2017年大清查,还是2018年“回头看”,县纪委严格按照“县乡纪委领办督办一批、司法机关移交一批、职能部门交办一批”的原则,交由乡镇(街道)整改纠正、调查落实,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三)破解了“抓什么”的难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此次专项活动,体现为民宗旨,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清理村级财务为重点,整治基层“小微权力”,推动村务公开;从清理惠农项目入手,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政务公开;以清理不合格党员为着力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党务公开;对制约和影响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使问题和矛盾暴露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重建干事创业、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破解了“怎么抓”的难题。此次专项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清查阶段。时间为2017年3月16日至7月31日,具体包括动员部署、清理实施、公开公示、整改评议和建章立制、总结表彰等5个时间节点推进。第二阶段,“回头看”阶段。时间为2018年5月至9月,方案包括工作推进、督导检查、总结提高等内容。第三阶段,持续推进阶段,实现常态化。一年接着一年,一环扣着一环,抓焦点问题、扭死角不放,村组个个过筛子,问题一一须解决。

(五)破解了“抓得怎样”的难题。“功成不必在我”展胸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见恒心。从实践效果看,“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党风政风不断扭转好转,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在全县形成了风清气正、勠力同心的执政氛围和工作环境,也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执政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双优化”。一方面,党风政风带着社风民风转变,促进全县政治生态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积极变化,即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另一方面,全县上下展现出崇德向善的正气、昂扬向上的活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在北区建设、脱贫攻坚、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新成就。同时,“三清理一公开”专项活动对制约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集中化解了一大批基层矛盾和问题,全县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稳定由“垫底县”一跃成为信访工作先进县。(南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