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日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中国输送了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人才!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正是这所看起来破烂不堪的大学,汇集了当时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学者,科研人员。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潘光旦 冯至 卞之琳
各行业的学术精英汇聚在一起,共商国计,共谋发展,那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非校园之大。西南联大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正是从这所破败不堪的校园,走出了中国各行业的学术精英,知识分子。抗战胜利后,这些知识分子,投身到祖国建设中,为祖国发展做出了,架梁立柱的杰出贡献。
可以说,没有西南联大,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术精英就无法如此完整的保留,并且没有断代。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弥足珍贵的。
反观今日的大学,基础建筑,早已超过当年不知多少倍,但学术氛围和研究成果,却未必如过去那般灿烂夺目!
还有钱老的临终之问,始终回响在中国的教育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反思的,你说呢?